分享

他们参与设计过王府井和西单,如今跑到100年的北京胡同,造了最甜打卡圣地的糖房

 369蓝田书院 2019-02-20

范楷和苏波完成“糖房”的那一天

是北京的3月

那天屋子里还有些家具没有到位

稀稀拉拉的,并不完美

但经历了冬天装修混乱的局面后

他俩觉得自己想要的空间已经出现了

“糖房”外面

是小糖房胡同

不长的一条小道

却有100多年的光阴

有人踱着步从家里把垃圾拿出来

有人把电动车停在胡同口

准备进门

还有人买完菜忙着回家做饭

那一天是中午

阳光照进胡同的街道

也照进“糖房”高达6米的客厅里

客厅并不大,30㎡

三分之一的面积建成了上下两层

上面空间是二层的图书馆

下面的空间是一个网红咖啡馆

这是一段上下通透的空间

阳光从屋顶的玻璃天窗落下

满屋亮堂

有一种坐在天井里的感觉

两位设计师疲惫中有一丝安慰

他们做过很多庞大的国家项目

但却在这个空间里找到了一点自我

苏波第一次听说范楷

是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入职考试上

那一年

范楷只用了别人一半的时间完成了考题

院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来巡场时

就看见范楷在研究随身带的一张图纸

他正琢磨下一个考点怎么走

而其他人还都在紧张地答题

老先生于是叫来了人事主任

暗自钦点了范楷

只用一半时间完成考题的范楷

有一点傲娇

当年国有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门槛非常高

基本是千分之一的录取率

苏波比范楷晚一年进入研究院

当年他们不到25岁

被同龄人羡慕嫉妒恨

而他俩在这个建筑生的殿堂里

对未来满怀憧憬

似乎闻到了理想的味道

苏波(左二)和建筑大师在凤凰中心合影

十年后

他们双双离开研究院

北京街头矗立着他们做过的项目

苏波做了凤凰国际传媒中心

里面充满了莫比乌斯圈的曲线

他还做了王府井的西部会所

成为长安街沿线建筑群中的一个片段

范楷在西单做了几个项目

其中有西单图书大厦和西单文化广场

苏波参与设计的王府井西部会所

他们逐渐认识到设计师在建筑环节的本质

多方利益参与的庞大项目中

设计师的话语权非常有限

很多精力用来平衡各方利益

他们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设计想法

整个过程充满博弈、揣测和内耗

他们当年过关斩将

立志做设计师时

并没有想到现实如此不堪

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内部

苏波害怕到退休的那天

会突然感觉这辈子一切归零

没有做过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于是他和范楷放弃了

国有单位的一切保障

离开了研究院

Super+Partners 索柏建筑设计事务所

作品:北京东坝小学

很快他俩注册了设计事务所

成立了公司

糖房轴测模型图

最开始他们并没有想做民宿

只是憧憬着做一个自己想要的空间

搭建一个场景

后来是杭州合伙人在桐庐的民宿启发了他们

去年7、8月最热的时候

苏波骑着摩托

带着体重敦实的范楷

在北京四九城选址

一个多月

他们看了无数的老房子

最后他们用了一套算法

推算出上佳的选址方案

北京西单新文化街合院改造(左)

北京前门长巷三条合院改造(右)

苏波和范楷选中的“糖房”

在北京西四地铁站附近

原本是清末建的一个仓库

见到它时

已经是废弃的平房

老房子共220㎡

根据既定的预算和同类住宿的价格

范楷又研究出来一套算法

规划出整个空间的格局

“糖房”主要有三个区域

工作室、咖啡店和三间客房

工作室是建筑师工作的区域

他们在这里画图,接待客户

有时客户上门开会

赶上住宿的客人过来要卫生纸

两人起身应答

瞬间从设计师变成了服务人员

客户常看得目瞪口呆


苏波和范楷在事务所工作

把空间场景和生活情境混合在一起

这是范楷和苏波当初想要的民宿样子

他俩在两种甚至多种角色中转换

这是离开研究院后面临的一个挑战

因为每个角色都有琐碎的事务要处理

办公空间工作室

工作室是进入“糖房”的第一个空间

玻璃门拉上,它就自成一个世界

打开,又和民宿融为一体

往里走是咖啡馆

这个共享空间是“糖房”场景最多变的地方

也是最受欢迎的地方

功能上,它既是咖啡馆,又是图书馆

同时也是“糖房”的客厅

格局上

它包括了二楼平台、楼梯、咖啡厅

在二楼平台俯瞰咖啡厅

整个空间像是话剧舞台

透过咖啡厅和工作室之间的玻璃窗

常能看见工作室里画图的苏波和范楷

其他人在这个空间

喝咖啡、走动、聊天、看书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场景中

却又能看见彼此

这样透明的互动

正是苏波觉得“糖房”与其他民宿不同的地方

“糖房”有三间客房

苏波和范楷给房间起名为“黑糖”

“红糖”和“白糖”

6米高的平房被隔出上下两层

“黑糖”的入口安排在一楼

其他两个房间从二楼进入

三间房都是上下两层的Loft格局

每个室内空间都有植物与阳光为伴

每一位客人退一步

可回到自己的房间

在百年老宅中

守护自己现代人的生活

进一步,可挪步到咖啡店

与陌生客人、咖啡客、设计师共处一室

彼此探望、了解

最初整理老房基础时

发现很多不同年代的老砖

有上世纪的,也有民国时期

甚至最底层的清代的一些砖

他们保留了房子里的老砖、老瓦、老木头

院内裸露着粗狂的木结构梁柱

清朝的木椽

民国的砖墙

共和国的钢构都在这里发生融合作用

“糖房”像是一个复活的生命体

重新焕发出融合的活力

三个月内

在大众点评北京西城咖啡排名飙升至前三名

很多客人都慕名而来

4月完工的那天

范楷和苏波想起刚过去的冬天

因为门窗被施工队提前拆卸

室内温度骤降

入冬前,一楼新浇的水泥无法正常凝固

都被冻裂了

为了让水泥凝结

整个冬天他俩只好开着暖气

提升整个空间的温度

原本在入冬前就该完工的装修

一下子拖成了半年

但“糖房”最终熬了过来

苏波和范楷对民宿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开始有了另外一个头衔

“民宿制作人”

咖啡厅中庭天窗

十多年前

他们踏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时

或许没有想过

竟然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空间

承载了他们的理想

而那些做过的庞大建筑

更像是一种经历,仅此而已

人这一生

能做理想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