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考工十大奇书之:《梦溪笔谈》六·【北宋】沈括 撰

 草庐经略 2019-02-20
·

《梦溪笔谈》
【北宋】沈 括 撰

【正文】

《梦溪笔谈》·卷二十三

讥 谑


396.

石曼卿微行娼馆

【原文】

    石曼卿①为集贤校理,微行②娼馆,为不逞者③所窘。曼卿醉与之校,为街司所录④。曼卿诡怪不覉,谓主者曰:“只乞就本厢科决⑤,欲诘旦⑥归馆供职。”厢帅不喻其谑,曰:“此必三馆吏人也。”杖而遣之。


【注释】

①石曼卿:即石延年。史载其以秘阁校理迁太子中允,未尝为集贤校理。

②微行:不暴露真实身份地暗地出行。

③不逞者:不逞之徒,为非作歹的家伙。

④街司:即左右金吾街司。属卫尉寺,掌以军兵宿卫宫殿及巡逻街市等。录:登记处理。略同今公安派出所之职。

⑤厢:军队编制单位。科决:按规定的科条处罚判决。

⑥诘旦:明天早晨。


【译文】

    石曼卿为集贤校理时,有一次夜里私下逛妓院,碰上几个为非作歹的家伙,被弄得很难堪。曼卿喝醉了,与几个家伙争吵计较,结果被金吾街司的巡逻兵带走。曼卿为人诡诈怪异,不拘小节,就对主事的厢兵头目说:“只请求就在你们这里受罚了断,我明天早晨还要回三馆上班。”厢兵头目不明白他的滑稽暗示,就说:“这家伙必定是三馆的吏人。”因此就打了他板子,把他放了。


397.

【原文】

    库藏中物,物数足而名差互者,帐籍中谓之“色缴”。尝有一从官知审官西院,引见一武人,于格合迁官,其人自陈年六十,无材力,乞致仕,叙致谦厚,甚有可观。主判攘手曰:“某年七十二,尚能拳殴数人。此辕门也,方六十岁,岂得遽自引退?”京师人谓之“色缴”。


【译文】

    官府库房里收藏的东西,数目足够而名称相互交错的,在帐簿里叫做“色缴”。曾经有一个皇帝的侍从宫主持审宫西院,引见一位武士,按照规格应该升迁,那人陈述说自己已有60 岁了,没有材力,请求辞职,述说得谦和温厚,很有可观之处。主审的官员摆手说:“我已72 岁了,还能与几个人搏打,这是军队中,你刚60 岁,怎么能就辞职引退?”京城的人称为“色缴。”


398.

热中允不博冷修撰

【原文】

    旧日官为中允①者极少,唯老于幕官者累资方至,故为之者多潦倒之人。近岁州县官进用者多除中允,遂有“冷中允”、“热中允”。又集贤殿修撰②,旧多以馆阁久次者为之,近岁有自常官③超授要任、未至从官④者多除修撰,亦有“冷撰”、“热撰”。时人谓“热中允不博冷修撰”。


【注释】

①中允:即太子中允,太子东宫官属。

②集贤殿修撰:宋代文官高等贴职,级别在学士之下、直阁之上。

③常官:指常调官,即升迁时按正常程序授予相应职务的官员。

④从官:指侍从官。宋代以诸殿阁学士、直学士、待制与翰林学士、给事中、六部尚书、侍郎为侍从官,皆为执政官以下最高层次的职事官或贴职官。


【译文】

    过去除授太子中允这一官职的人极少,只有久为幕职官而不得提拔、累积了较高资格的人才以这一官职安置,所以被任命为此官的多是仕途潦倒不得志之人。近年州县官被升职任用的多除授太子中允,因此有“冷中允”、“热中允”的说法。再就是集贤殿修撰,过去多授予久任馆职而待次(待缺)需要提拔的人,近年有自常调官越级提拔担任要职而又未达到侍从官资格的人多授予修撰的职名,因此也有“冷修撰”、“热修撰”的说法。时人称“热中允不博冷修撰”。


399.

文章之病

【原文】

    司马相如①叙上林②诸水曰:丹水、紫渊、灞、浐、泾、渭③,“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灏溔潢漾④”,“东注⑤太湖⑥”。李善⑦注:“太湖,所谓震泽⑧。”按八水皆人大河⑨,如何得东注震泽?又白乐天⑩《长恨歌》云:“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嵋在嘉州,与幸蜀路全无交涉。杜甫《武侯庙柏》诗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防风氏身广九亩,长三丈,姬室亩广六尺,九亩乃五丈四尺,如此防风之身,乃一饼耳。此亦文章之病也。


【注释】

①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成都人,善作赋,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等。

②上林:古代宫苑名,原为秦代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其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一带。

③丹水、紫渊、灞、浐、泾、渭:都是司马相如在赋中罗列的江河名称。

④灏(hào)溔(yāo)潢(huǎnɡ)漾:都是司马相如在赋中用来描写江河水势浩大的样子的词。灏:通“浩”,水势浩大无边。溔:水势浩大。潢:水深广的样子。漾:水势涌动的样子。

⑤注:流入,灌入。

⑥太湖:湖泊名,古时称为震泽,也称为具区、五湖、笠泽。太湖地跨江苏、浙江两省,主要由黄浦江泄入长江。

⑦李善:唐代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渊博,著有《文选注》六十卷。

⑧震泽:太湖。详本文第⑥条注。

⑨大河:黄河。

⑩白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唐代大诗人。

《长恨歌》: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唐元和元年。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峨嵋山:山名,在今四川省峨嵋山市。

嘉州:古代地名,原为汉代犍为郡的安南县属地,北周大成元年置为嘉州,到宋代庆元二年时升为嘉定府,治所在今四川省乐山市。

幸蜀:这里指唐玄宗幸蜀。幸:封建时代称帝王亲临为幸。

交涉:这里是“关系”的意思。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往四川成都,后又返回长安,但其来回所走道路,都没有经过峨嵋山。所以沈括说唐玄宗所走的道路与峨嵋山没有关系。

围:古人计量周长的约略单位,尺寸长短说法不一,一说两手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一说两臂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从下文“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来推断,沈括所理解的围当指两手拇指与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否则,以人两臂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四十围圈成的圆直径不可能只有七尺。

径:直径。

无乃:相当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测度的语气。

防风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是个巨人,大禹在会稽山治水时,防风氏因为迟到而被大禹杀死,他的一节骨头就装了整整一车。《国语·鲁语》中载:“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好聘,且问之仲尼……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

身广九亩:照字面理解,是“身材有九亩田那么大”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极言防风氏身躯硕大。亩:面积单位,现在规定六十平方丈为一亩,在古代不同时期对亩有不同的规定,如周代规定六尺为一步、横一步直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译文】

    司马相如在赋中叙述上林中的各条河流时说:“丹水、紫渊、灞水、浐水、泾水、渭水,八条河流的流向不同、形态各异,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太湖。”唐代的李善在注释里说:“太湖,就是所谓的震泽。”按:八条河流都注入黄河,怎么能够再向东流进震泽呢?另外,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嵋山在嘉州,与唐玄宗到达蜀地的道路根本没有关系。杜甫在《武侯庙柏》诗中说:“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也就是直径为七尺,(这样的树)岂不是太细长了吗?(传说中的部落酋长)防风氏的身体宽九亩,高三丈,按周代的度量标准,一亩宽六尺,九亩就是五丈四尺,照此算来,防风氏的身体就像一块饼一样了。这也是文章的弊病啊!


400.

不识字更快活

【原文】

    梅询①为翰林学士②,一日,书诏③颇多,属思④甚苦,操觚⑤循阶而行⑥,忽见一老卒,卧于日中,欠伸⑦甚适。梅忽叹曰:“畅哉!”徐⑧问之曰:“汝识字乎?”曰:“不识字。”梅曰:“更快活也!”


【注释】

①梅询:字昌言,宋代宣城人,进士出身,宋真宗时任户部判官,后出任许州知州。史载梅询喜爱焚香,每天早上一定点燃两炉香,用公服罩上,直至灌满两袖筒,坐下后打开,使满屋飘香,人们称之为“梅香”。

②翰林学士:官名。唐代后期,往往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即承命草拟诏令。

③书诏:草拟诏书。

④属思:构思。

⑤操觚(ɡū):执简,拿木简写文章,文中是“拿着稿子”的意思。觚: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

⑥循阶而行:沿着台阶行走,文中是“沿着台阶踱步构思”的意思。

⑦欠伸:形容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欠:打哈欠。伸:伸懒腰。

⑧徐:缓慢地,慢慢地。


【译文】

    梅询为翰林学士时,有一天要起草的诏令文件颇多,构思很是苦恼。他拿着纸笔沿台阶边想边走,忽然看见一个老兵躺在日头里,暖洋洋地伸着懒腰很舒适。梅忽然叹道:“真是快活啊!”徐徐问老兵:“你识字吗?”老兵回答说:“不识字。”梅说:“那就更快活了。”


401.

【原文】

    有一南方禅僧到京师,衣间绯袈裟,主事僧素不识南宗体式,以为妖服,执归有司,尹正见之,亦迟疑未能断,良久,喝出禅僧,以袈裟送报慈寺泥逸叶披之。人以为此僧未有见处,却是知府具一只眼。


【译文】

    有一个南方的僧人到京师,穿着杂有红色的袈裟,主事僧向来不知南宗禅林的体式,以为是妖服,抓住那僧人送到官府中。长官见了之后,也迟疑不能作出断决,过了很久,把那禅僧吐喝出去,把他的袈裟送到报慈寺的泥塑迹叶披上。人们认为那个主事僧没有见识,知府大人倒是独具慧眼。


402.

【原文】

    士人应敌文章,多用他人议论,而非心得。时人为之语曰:“问即不会,用则不错。”


【译文】

    士人作应对文章,往往用别人的议论,而不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当时人们针对这种情形说:“问起来实际问题全不懂,用起来只会教条地生搬硬套。”


403.

【原文】

    张唐卿景祐元年进士第一人及第,期集于兴国寺,题壁云:“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有人续其下云:“君看姚晔并梁固,不得朝官未可知。”后果终于京官。盖姚晔大中祥符元年、梁固二年皆状元,而终于京官。


【译文】

    张唐卿景祐元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约定日期在兴国寺宴会,他题诗于墙壁上:“一举首登龙虎磅,十年身到凤凰池。”有人续写了后两句:“君看姚晔并梁固,不到朝官未可知。”后来张唐卿果然做到京官为止。原来姚晔在大中祥符元年,梁固在大中祥符二年都中了状元,都做到京官为止。


404.

【原文】

    信安,沧、景之间,多蚊虻。夏月,牛马皆以泥涂之,不尔多为蚊虻所毙。郊行不敢乘马,马为蚊虻所毒,则狂逸不可制。行人以独轮小车,马鞍蒙之以乘,谓之“木马”。挽车者皆衣韦袴。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予尝按察河朔,见挽床者相属,问其所用,曰:“此运使凌床,此提刑凌床也。”闻者莫不掩口。


【译文】

    信安,地处沧州和景叫之间,有许多蚊虻。夏天牛和马身上都用泥巴涂上。不这样牛马大多会被蚊虻叮死。人们到郊野不敢骑马,马若被蚊虻的毒液刺激,就会狂奔无法阻止。行人使用独轮小车,用马鞍蒙上而坐,称为“木马”;拖车的人全都穿上皮做的裤子。冬天做成小的坐床,在冰上拉,称做“凌床”。我曾经考察河北,看到拉床的一个接二个,问是谁的东西,说:“这是转运使的凌床,这是提刑的凌床。”听的人没有不掩口而笑的。


405.

【原文】

    庐山简寂观道士王告好学有文,与星子令相善。有邑豪修醮,告当为都工。都工薄有施利,一客道士自言衣紫,当为都工,讼于星子云:“职位颠倒,称号不便。”星子令封牒与告,告乃判牒曰:“客僧做寺主,俗谚有云;散众夺都工,教门无例。虽紫衣与黄衣稍异,奈本观与别观不同。非为称呼,盖利乎其中有物;妄自尊显,岂所谓'大道无名’。宜自退藏,无抵刑宪!”告后归本贯登科,为健吏,至祠部员外郎、江南西路提点刑狱而卒。


【译文】

    庐山筒寂观的道士王告爱好学习有文才,与星子县令相好。县里有位富豪置备祭祀,王告应为监工。监工稍微有点施啥的好处,有一外来的道士自言穿紫衣,应当做监工,到星子县令那里告状说:“职位颠倒,称呼起来不方便。”星子县令把诉状封好交与王告,王告于是判决说:“外来的僧人担任寺庙主持,民间谚语说,散乱的众人争抢主持,教门中还没有先例。虽紫衣和黄衣略有不同,怎奈我们这个观与其他观不一样。争当监工不是为了称呼,而是为了其中的好处;狂妄地自高自大,这难道是所谓'大道无名,吗!应该自己隐退,不要触犯刑法!”王告后来回到原籍考中进士,成为刚强的官吏,官至桐部员外郎、江南西路捉点刑狱而去世。


406.

【原文】

    旧制:三班奉职月俸钱七百,驿券肉半斤。祥符中,有人为诗题所在驿舍间曰:“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朝廷闻之曰:“如此何以责廉隅?”遂增今俸。


【译文】

    过去的制度:三班奉职官员每月俸禄七百钱,驿站供羊肉半斤,大中祥符年间,有人在驿站的房舍里题诗说:“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朝廷听到这首诗后说:“像这样怎么要求他们廉洁呢?”于是把傣禄增加到现在的数目。


407.

【原文】

    石曼卿初登科,有人讼科场,覆考落数人,曼卿是其数。时方期集于兴国寺,符至,追所赐敕牒靴服,数人皆啜泣而起,曼卿独解靴袍还使人,露体戴幞头,复坐语笑,终席而去。次日,被黜者皆授三班借职。曼卿为一绝句曰:“无才且作三班借,请俸争如录事参,从此罢称乡贡进,且须走马东西南。


【译文】

    石曼卿刚考中进士,有人状告科场考试不公,进行覆考,结果有人落选,石曼卿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石曼卿等人正在兴国寺聚会,朝廷的命令传到,追回赐与的敕蝶和靴子服装,几个人哭泣着站起来,只有石曼卿脱下靴袍还给使者,裸露着身体戴着头巾,又坐下接着谈笑,席终才离去。第二天,被废免的人都被授予三班借职。石曼卿作了一首绝句说:“无才且作三班借,请俸争如录事参,从此罢称乡贡进,且须走马东西南。”


408.

【原文】

    蔡景繁为河南军巡判官日,缘事至留司御史台阅案牍,得乾德中回南郊仪仗使司检牒云:“准来文取索本京大驾卤簿,勘会本京卤簿仪仗。先于清泰年中,未帝将带逃走,不知所在。”


【译文】

    蔡景繁任河南军巡判官时日,回事到留守司御史台翻阅卷宗,查到乾德年间给南郊仪仗使司回批的公文说:“允许来文索取京城大驾仪仗,检索得京城仪仗,早在后唐未帝清泰年间,未帝带领着逃跑,不知道在那里。”


409.

【原文】

    江南宋齐丘,智谋之士也。自以为江南有精兵三十万:士卒十万,大江当十万,而已当十万。江南初主本徐温养子,及僭号,迁徐氏于海陵。中主继统,用齐丘谋,徐氏无男女少长皆杀之。其后齐丘尝有一小儿病,闭阁谢客,中主置燕召之,亦不出。有老乐工且双替,作一诗书纸鸢上,放入齐丘第中,诗曰:“化家为国实良图,总是先生画计谟。一个小儿抛不得,上皇当日合何如?”海陵州宅之东至今有小儿坟数十,皆当时所杀徐氏之族也。


【译文】

    江南的宋齐丘是一位有智谋的人士,自认为江南有精兵30 万,士兵 10 万,大江抵十万,他自己抵十万。江南初主李异本是徐温的养子。等到他僭越帝号后,把徐温迁谪到海陵。中主李昇即位后,采纳宋齐丘的谋略,把徐家男女老幼全都杀尽。后来宋齐丘曾有一个孩子病了,闭门谢客,中主设置宴会请他也不出门。有位双目失明的老乐工,写了一首诗在纸做的老鹰风筝上,放进宋齐丘的住宅中,诗说:“化家为国实良图,总是先生画计谋。一个小儿抛不得,上皇当日合何如?”海陵州衙东边至今有小孩的坟几十座,都是当时所杀的徐氏家族的人。


410.

【原文】

    有一故相远派在姑苏,尝嬉游。书其壁曰:“大丞相再从侄某尝游。”有士人李璋素好讪谑,题其傍曰:“混元皇帝三十七代孙李璋继至。”


【译文】

    有一个过去宰相的远亲在苏州,有次出游。在墙壁上书写道:“大丞相再从侄某尝游。”有一士人李漳向来爱开玩笑。在题字的旁边写道:“混元皇帝37 代孙李璋继至。”


411.

【原文】

    吴中一士人,曾为转运司别试解头,以此自负,好附托显位。是时侍御史李制知常州,丞相庄敏庞公知湖州。士人游毗陵,挈其徒饮倡家,顾谓一驺卒曰:“汝往白李二,我在此饮,速遣有司持酒肴来。”李二谓李御史也。俄顷,郡厨以饮食至,甚为丰腆。有一蓐医适在其家,见其事,后至御史之家,因语及之,李君极怪,使人捕得驺卒,乃兵马都监所假,受士人教戒,就使扈买饮食以绐坐客耳。李乃杖驺卒,使街司白士人出城。郡僚有相善者,出与之别,唁之曰:“仓卒遽行,当何所诣?”士人应之曰:“且往湖州依庞九耳。”闻者莫不大笑。


【译文】

    吴中有一个士人,曾当过转运司别试的第一名,且以此自负,喜欢攀依权贵。当时,侍御史李制任常州知州,丞相庞籍任湖州知州。士人到毗陵游历,带着朋友到娼妓家饮酒,对一位随从说:“你去告诉李二,我在这里喝酒,马上派人带酒菜来。”李二是指李御史。不久,厨子带着酒菜来到,非常丰盛。有一位妇科医生恰好在妓女家,看到了这件事,后来他到李御史家,提到这件事,李御史非常奇怪,派人捉到那随从,原来是兵马都监借用的,受那士人安排,派人在官署厨中买了酒菜以欺骗客人。李御史就以杖刑处罚随从,罚士人出城。州官中有与士人相好的,出门与他告别说:“仓促离去,当往哪里去?”士人回答说:“且去湖州依靠庞九。”听的人没有不大笑的。


412.

馆阁“害肚历”

【原文】

    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下书“腹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译文】

    三馆秘阁每夜轮流校勘官一人在馆中住宿值班,如有事情不能住宿值班就空一夜,这种情况被称为“豁宿”。按从前的制度,豁宿不得超过四天,到第五天就必须入馆中宿值。凡是要豁宿,馆阁官相沿成例地在值班簿当值人的名位下写上“腹肚不安,免宿”几个字,所以馆阁夜宿的值班簿,时人相传称之为“害肚历”。


413.

加薪养廉

【原文】

    尝有一名公①,初任县尉②,有举人③投书索米,戏为一诗答之曰:“五贯④九百五十俸⑤,省钱⑥请作足钱用。妻儿尚未厌⑦糟糠,僮仆岂免遭饥冻?赎典赎解⑧不曾休,吃酒吃肉何曾梦?为报江南痴秀才,更来谒索⑨觅甚瓮。”熙宁⑩中,例增选人俸钱,不复有五贯九百俸者,此实养廉隅之本也。


【注释】

①名公:有名望的贵族或达官。

②县尉:县令的辅佐者,主要负责地方治安。

③举人:隋、唐、宋三代,通过考试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参加科举考试的人。

④贯:古代铜钱用绳子穿起来,一千钱一串,称为一贯。

⑤俸:俸禄,古时官吏所得的薪水。

⑥省钱:古时指不足一百当一百用的钱币,文中是“俸禄被打了折扣”的意思。

⑦厌:吃饱,饱足。

⑧赎典赎解:是“赎回典当物品”的意思。赎典:用钱物换回抵押品。赎解:相当于“赎当”。解:指解库,即当铺。

⑨谒索:求借。

⑩熙宁: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68—1077)。

例:全部,一概。这种用法比较少见。

选人:唐代称候补、候选的官员为选人,后世沿用。

廉隅:棱角,比喻端方不苟的行为、品性。


【译文】

    曾经有个颇有名望的人,刚做县尉的时候,就有个举人致函向他借粮食。这位县尉便很诙谐地作了首诗回复举人:“五贯九百五十俸,省钱请作足钱用。妻儿尚未厌糟糠,僮仆岂免遭饥冻?赎典赎解不曾休,吃酒吃肉何曾梦?为报江南痴秀才,更来谒索觅甚瓮。”(诗的大意是:我一年的俸禄也只有五贯多点儿钱,有时还打了折扣拿不足。我的家人连粗茶淡饭都难以为继,仆人们有时还难免要挨饿受冻。时不时还会因为家中周转不灵而跑当铺,就是做梦也不敢梦到喝酒吃肉。告诉你这个来信借粮的江南痴秀才啊,我家的哪只缸里能有余粮噢!)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决定提高官员俸禄标准,不再有只能拿到五贯九百文钱的官员了,这实在是让官员能够保持廉洁的根本措施。


414.

“代称”趣例

【原文】

    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①”,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又谓鹅为“右军②”,以其好养鹅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③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④,汤爝右军两只,聊备于馔⑤。”


【注释】

①曹公:曹操。曹操因位至三公而被人们称为曹公,又因为曹操有“望梅止渴”的典故,于是有人便以“曹公”作为梅子的别称。

②右军: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人称右军;又因为王羲之爱鹅,后来人们就以“右军”作为鹅的别称。

③燖(xún):用热水脱毛,再放在汤中煮熟。一说这里同“焯(xún,又音qián)”,是“烤熟”的意思。

④甏(bènɡ):瓮类陶器。

⑤馔(zhuàn):食物,菜肴。


【译文】

    吴地的人常常把梅子叫做“曹公”,因为曹操曾有“望梅止渴”的故事;还把鹅叫做“右军”,因为王羲之特别喜欢养鹅。有个读书人要把酸梅和烧鹅送给别人,于是就在信里写道:“送上醋泡曹公一坛,汤煮右军两只,权且供饭食之用。”


【评析】


    在本门中,“讥”是讥讽,“谑”是玩笑。本卷所记大致为士大夫圈子中的幽默故事,而幽默中往往包含某种事实或道理,所谓“亦庄亦谐”也是笔记体著作本有的一种风格。



《梦溪笔谈》·卷二十四 杂志一

415.

【原文】
    延州今有五城。说者以谓旧有东西二城,夹河对立;高万兴典郡,始展南北东三关城。予因读杜甫诗云:“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乃知天宝中已有五城矣。

【译文】
    延州现在有五座城。说的人认为原有东西二座城,隔河相对。高万兴主持延州时,开始扩展南北东三关城。我因读了杜甫“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的诗句,才知天宝年间延州就已经有五座城了。

416.

鄜延境内有石油

【原文】

    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②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③,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④而出,土人以雉⑤裛⑥之,用⑦采入缶⑧中。颇似淳漆⑨,然⑩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注释】

①鄜(fū)延:路名,宋代康定二年(1041)从陕西路分出一部分置为鄜延路,治所在延州(后升为延安府),即今陕西省延安市。

②高奴县:古县名,秦代设置,治所在今陕西延安东北延河北岸,东汉末年废。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卷十·物异》中载:“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文中“旧说'高奴县出脂水’”疑即据此。

③水际:水边。

④惘(wǎnɡ)惘: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文中用来描写石油与地下水混杂涌出的样子。惘:在文中可以理解为通“汪”,形容液体聚积的样子。

⑤雉(zhì):鸟名,通称为野鸡。

⑥裛(yì):通“渑”(yì),沾湿,湿润,文中是“用羽毛去沾取石油”的意思。

⑦用:连词,相当于“而”。

⑧缶:古代瓦器,泛指瓦罐一类的器具。

⑨淳漆:纯漆。淳:通“纯”。

⑩然:“燃”的古字,指燃烧。

麻:麻类植物的总称,古代专指麻的一种,即大麻,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麻烛。麻烛即用麻籽所榨的油做成的烛,烛就是“火炬”的意思。古代没有蜡烛,把火炬叫做烛。

幄幕:帐篷。

煤:烟熏所积的黑灰,即烟尘。

松墨:即松烟墨,是墨的一种,用松烟尘和胶捣捶制成。

识(zhì)文:这里指墨上所标注的文字。识:标记,标注。

至多:很多。至:极,最。

齐: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

鲁: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省兖州市东南至江苏省沛县、安徽省泗县一带,秦汉以后仍沿称这些地区为鲁,今山东省简称为鲁。

童:秃顶,不长头发,也指山上不长草木,文中是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殆尽。

造煤人:文中指用松烟灰制作黑墨的人。


【译文】

    鄜、延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沙石和泉水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羽毛沾取它(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猜疑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现在山东一带的松林已经采完,就连太行山、京西、江南一带有松树的山,现在大都也都光秃秃的了。制墨的人还都不知道石油燃烧时产生的油烟对制墨有很大好处。石炭(一种烟煤)燃烧时发出的烟也很大,会把衣服熏黑。我高兴地开玩笑作了一首《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417.

【原文】

    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拨木,几欲动地。然东与南皆不过中条,西不过席张铺,北不过鸣条,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解盐不得此风不冰,盖大卤之气相感,莫知其然也。又汝南亦多大风,虽不及“盐南”之厉,然亦甚于他处,不知缘何如此。或云:“自城北风穴山中出。”今所谓风穴者,已夷矣,而汝南自若,了知非有穴也。方谚云:“汝州风,许州葱。”其来素矣。


【译文】

    解州盐池的南边,秋夏之际多刮大风,被人们称为“盐南风”。其风势极大,可以摧毁房屋,将树木连根拔起,几乎可以动地了。但是这风朝东朝南都不会过中条山,朝西不过席张铺,朝北不过鸣条山,纵横仅在数十里之内。”解盐若没有这种风就不会结晶,大概是大卤的气与风相感应的缘故,人们终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另外汝南也多刮大风,虽然比不上“盐南风”厉害,但比其他地方则厉害,但也不知因为什么这样。有人说:“风出自于城北的风穴山。”今天所谓的风穴山,已经成为平地了,而汝南风依旧,可知并不是有风穴。民间谚语说:“汝州风,许州葱。”由此看来,这种风是由来已久的。


418.

【原文】

    昔人文章用北狄事,多言黑山。黑山在大幕之北,今谓之姚家族,有城在其西南,谓之庆州。予奉使,尝帐宿其下。山长数十里,土石皆紫黑,似今之磁右,有水出其下,所谓黑水也。胡人言黑水原下委高,水曾逆流,予临视之,无此理,亦常流耳。山在水之东。大抵北方水多黑色,故有卢龙郡。北人谓“水”为“龙”,卢龙即黑水也。黑水之西有连山,谓之夜来山,极高峻,契丹坟墓皆在山之东南麓。近西有远祖射龙庙,在山之上,有龙舌藏于庙中,其形如剑,山西别是一族,尤为劲悍,唯啖生肉血,不火食,胡人谓之“山西族”,北与“黑水湖”,南与“达靼”接境。


【译文】

    过去人们的文章中谈及北方少数民族,大多说他们在黑山。黑山位于大漠的北边,现在被称为“姚家族”,在它的西南边有一座城,叫作庆州。我奉命出使北方时,曾搭帐住宿在黑山下。黑山有几十里长,山上土石都呈紫黑色,就如同现在的磁石。山下有一条河水流出,就是所说的黑水。胡人说黑水是上游低下游高,水曾经倒着流。我到水边看了,并不这样,也是平常的流水罢了。黑山位于黑水之东,大约是北方的水多为黑色,因此有“卢尤郡”,北方人把“水”称为“龙”,“卢龙”的意思就是“黑水”。黑水的西边是连山,被称为“夜来山”。山非常高峻,契丹人的墓地都在山的东南麓。靠近西边有远祖射龙庙,位于山上,有龙舌收藏在庙中,它的形状如同一把剑。山的西边就是另外一个民族,他们特别强悍,只吃生肉生血,不吃熟食,胡人将他们称为“山西族”,往北与黑水胡人,往南与达靼部族相接。


419.

【原文】

    予姻家朝散郎王九龄常言其祖贻永侍中,有女子嫁诸司使夏偕,因病危甚,服医朱严药遂差。貂蝉喜甚,置酒庆之,女子于坐间求为朱严奏官,貂蝉难之曰:“今岁恩例已许门医刘公才,当候明年。”女子乃哭而起,径归不可留。貂蝉追谢之,遂召公才,谕以女子之意,辍是岁恩命,以授朱严。制下之日而严死,公才乃嘱王公曰:“朱严未受命而死,法容再奏。”公然之,再为公才请,及制下,公才之尉氏县,使人召之,公才方饮酒,闻得官,大喜,遂暴卒。一四门助教而死二医。一官不可妄得,况其大者乎。


【译文】

    我的亲家朝散郎王九龄经常谈及他的先祖侍中王贻永,说他有一个女儿嫁给诸司使夏偕,因病生命非常危险,吃了医生朱严的药后就好了。侍中很高兴,置办了酒席庆贺,在酒席上女儿请求父亲为朱严谋个官职,侍中为难地说:“今年的恩例已经许了门医刘公才,只能等到明年。”女儿便哭着起身,径直离去留也留不住。侍中为了补谢朱严,就把刘公才唤来,把女儿的意思告诉他,把今年许他的恩例转让给朱严。朝廷恩命下来的那天,朱严死了。刘公才就对王侍中说:“朱严没有接受恩命就死了,按法规还可以再奏恩例。”侍中答应了他,又为刘公才另请官位,时刘公才去了尉氏县,王侍中派人喊他回来受命,当时刘公才正在喝酒,听说得了官职,高兴极了,就归即暴死。一个小小的四门助教的官职就使二个医生丧了命。一个官职是不可以随便得到的,何况更大的官职呢!


420.

【原文】

    赵韩王治第,麻捣钱一千二百余贯,其他可知。盖屋皆以板为直,上以方砖甃之,然后布瓦,至今完壮。


【译文】

    韩王赵普修建筑宅第,光是用以加在壁中的麻线就用了一千二百多贯钱,其他用费之多可想而知。房顶上都用木板代替竹席作天棚,上面用方形砖砌好,然后铺上瓦,房屋至今完好雄壮。


421.

【原文】

    契丹北境有跳兔,形皆兔也,但前足才寸许,后足几一尺,行则用后足跳,一跃数尺,止则蹶然仆地,生于契丹庆州之地大漠中。予使虏日,捕得数兔持归。盖《尔雅》所谓“蟨兔”也,亦曰:“蛩蛩巨驉”也。


【译文】

    契丹北部有种动物叫跳兔,形状与兔子完全象,但前脚才一寸多长,后脚几乎有一尺长。行进时就用后脚跳,一跃有几尺远,停止时就骤然仆倒在地。跳兔生长在契丹国庆州一带的荒漠中。我出使契丹时,捕获了几只带回来。这种动物大概就是《尔雅》中所说的“蟨兔虫”,也叫作“蛩蛩巨驉。”


422.

淤 田

【原文】

    熙宁①中,初行淤田②法。论者以谓《史记》所载“泾水③一斛④,其泥数斗,且粪⑤且溉,长我禾黍⑥”。所谓“粪”,即“淤”也。余出使至宿州⑦,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陡门⑧,发汴水⑨以淤下泽⑩,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


【注释】

①熙宁: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68—1077)。

②淤田:用含泥沙较多的江河水漫灌,使泥沙淤积以造田或改良农田土壤。

③泾水:渭河的支流,在陕西省中部,也称泾河。

④斛(hú):量词,一斛为十斗,南宋末年改为一斛五斗。

⑤粪:肥田,施肥,文中指使水中的泥土淤积下来以肥田。

⑥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⑦宿州:古地名,在今安徽省宿州市。

⑧陡门:斗门,即堤堰中用以蓄泄渠水的闸门。

⑨汴水:古代河流名,即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南的索河。本文所指的汴水一般认为应该指汴渠,即从今荥阳市北黄河东南开始,流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县、商丘市、夏邑县、永城市等地,再向东南经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泗县和江苏省泗洪县,至盱眙县对岸入淮河。自隋至北宋,汴水都是中原通往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水运干道。

⑩下泽:下游低洼之地。

刺史:古代官名,这里指主持淤田之事的地方官员。


【译文】

    宋神宗熙宁年间,开始推广“淤田法”。谈论这件事的人以为就是《史记》中所记载的“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意思是说泾河的水一斛,其中含泥土好几斗,泾水既可以用来浇地又可以肥田,使我种的庄稼生长茂盛)。文中所说的“粪”,就是淤田。我出使至宿州时,发现过一块石碑,原来是唐朝人开挖修筑了六座斗门,拦截引导汴河水至下游的洼地来淤田,老百姓得到了淤田的利益,所以刻碑来颂扬刺史的功劳。由此看来,淤田的方法恐怕是由来已久的。


423.

【原文】

    蟭蟟①之小而绿色者,北人谓之螓②,即《诗》所谓“螓首蛾眉”者也,取其顶深③且方也。又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之类也。


【注释】

①蟭蟟:蝉的一种。又称“蛁蟟”,实即“知了”之古称。

②螓(qín):一种形体短小而方头宽额的蝉。

③顶深:指头部前后较长。


【译文】

    有一种形体短小而绿色的蝉,北方人叫做螓,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螓首蛾眉”的螓。《诗经》用以形容美人,就是取意于螓的头部前后深厚且额头方正。福建人又称一种大蝇为胡螓,大概是和螓属于同一类的昆虫。


424.

白 雁

【原文】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译文】

    北方有一种白雁,像雁而形体小,羽毛是白色的,深秋时就飞来。白雁飞来就是霜降的季节,所以河北人把这种鸟叫做“霜信鸟”。杜甫诗说:“故国霜前白雁来”,指的就是这种鸟。


425.

海陆变迁

【原文】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①耳。尧殛鲧于羽山②,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注释】

①湮:通“堙”,壅塞、埋没,亦犹今言积淀。

②尧殛(jí)鲧(ɡǔn)于羽山:相传鲧治水不成,被尧诛杀(一说流放)于羽山。古地理上的羽山,学者多谓在今山东郯城东北,或又相传在蓬莱。


【译文】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鹅卵石),横亘在石壁上像带子。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重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现在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426.

【原文】

    唐李翱为《来南录》云:“自淮沿流至于高邮,乃溯至于江。”孟子所谓“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则淮、泗固尝入江矣。此乃禹之旧迹也。熙宁中,曾遣使按图求之,故道宛然,但江、淮已深,其流无复能至高邮耳。


【译文】

    唐代李翱作《来南录》中说:“从淮河顺流而下能到达高邮,溯流而上能到达长江。”孟子说:“决汝水、汉水、排淮水、泗水而注入长江。”那么淮水、泗水应该注入长江,这就是大禹治水过去的路线。熙宁年间,曾派人按图追寻过,过去的河道依然还在。但现在江、淮的河道已深,其水流再也流不到高邮了。


427.

【原文】

    予中表兄李善胜曾与数年辈炼朱砂为丹,经岁余,因沐砂再入鼎,误遗下一块,其徒丸服之,遂发懵冒,一夕而毙。朱砂至良药,初生婴子可服,因火力所变,遂能杀人,以变化相对言之,即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杀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但未得其术耳。以此知神仙羽化之方,不可谓之无,然亦不可不戒也。


【译文】

    我的表哥李善胜曾经有凡个同辈人一同把朱砂炼为丹药。经历一年多,因用水陶洗丹砂,准备再放到炼丹炉中去炼时,无意中丢下了一块。他的徒弟把它搓成药丸吃了下去,就昏迷过去了,过了一晚便死了。朱砂是一种极好的凉药,刚生下的婴儿也可以服食,因火力烧炼,使朱砂起了质变,所以能毒死人。根据变化的规则相对来说,朱砂既然能变成十分有毒的,难道就不能使它变成极其有用的东西吗?既然能变成毒死人的东西,就应该有能救活人的道理。只不过没有得到这种技术罢了。由此可知,所谓成仙升天的药方虽然不能说没有,可是也不能不加小心啊!


428.

温州雁荡山

【原文】

    温州①雁荡山②,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③,未尝有言④者。祥符⑤中,因造玉清宫⑥,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⑦西域书⑧,阿罗汉⑨诺矩罗⑩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释】

①温州:古代州名,在今浙江省温州地区一带。

②雁荡山:著名风景区,在浙江省东南部的乐清市东北。

③图牒:图谱,图表,这里指地理方面的著作与图册。

④言:说,文中是“记载”的意思。

⑤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赵恒年号(1008—1016)。

⑥玉清宫:雁荡山道观名。

⑦按:根据。

⑧西域书:文中泛指有关佛教的著作。西域:汉以后称玉门关以西地区为西域。

⑨阿罗汉:梵语音译,是“圣者”、“得道者”的意思。

⑩诺矩罗:罗汉名。

震旦: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

芙蓉峰:山峰名,雁荡山风景点。

龙湫(qiū):雁荡山著名瀑布,下有瀑布冲蚀而成的水潭。

贯休:唐末诗僧,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擅长书画。

永嘉:古地名,在今浙江省,东晋置永嘉郡,隋代置永嘉县。古永嘉指今温州一带,今永嘉县与温州市以瓯江分界。

类:似,类似。

干(ɡān)霄:直入云霄。干:触犯,文中形容山峰很高,直冲云霄。

地:指与山峰高度齐平的周围高地。下文“地面”意同此。

龛(kān)岩:布满像凹陷的佛龛似的岩石。龛:供奉神或佛像的石室、小阁。

迥(jiǒnɡ)然:突出的样子。迥:形容差别很大。


【译文】

    温州的雁荡山,是名闻天下的一座神奇秀丽的山,然而自古以来的地理图书,却从未见有提到过它的。大中祥符年间,因为朝廷建造玉清昭应宫,在这里开山伐木取材,才有人发现它,当时它还没有名气。按西域佛教书籍的记载,阿罗汉诺矩罗居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下的龙湫。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诺矩罗赞》中,便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的诗句。这座山的南面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俯瞰前面的大海,然而不知道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后来因为伐木,才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个大池,传说以为这就是雁荡;下面有两个水潭,以为这就是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人借用贯休的诗句为它们起的名字。谢灵运曾经为永嘉太守,凡永嘉一带的山水,他游历殆遍,却唯独不曾提到此山,大概当时它还没有“雁荡”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诸峰,都峭拔险怪,上耸千尺,高崖巨谷,不似他山,然而它们全都包藏在各个山谷中。自岭外望去则什么都看不见,至谷中才发现它们森然耸立,直冲云霄。推原其形成之理,当是因为山谷中大水的冲激,沙土都被冲走,于是就只剩下那些巨大的岩石岿然挺立在那里。如大小龙湫、水帘谷、初月谷之类,都是大水冲凿出来的坑穴。从下面仰望是高岩峭壁,从上面看去则恰与地面相平,以至于诸峰的峰顶也低于山顶之外的地面。世上的沟壑之中,被大水冲凿之处都有直立的土龛和土崖,也属于这一类。如今成皋至陕州西部一带的大涧中,直立的土崖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也可说就是具体而微的雁荡山,只不过这里是土崖而那里是石山而已。雁荡山既非陡峭地立于地面上,就一定被深山峡谷的莽莽丛林所掩蔽,因而古人未见此山,谢灵运也不曾到过,就理应不足为怪了。


429.

木 天

【原文】

    内诸司①舍屋,唯秘阁最宏壮。阁下穹隆②高敞,相传谓之“木天③”。


【注释】

①内诸司:设在皇城内的各中央机构。

②穹隆:中间高、四周低之形。此代指殿阁的顶部。

③木天:古人以为天是穹隆形,常称之为“苍穹”,故此以“木天”作比。


【译文】

    宫城内各机构的屋舍建筑,只有秘阁最为宏伟壮观。站在阁下仰望,穹隆形的阁顶高高地向四面敞开,历来相传,称之为“木天”。


430.

【原文】

    嘉祐中,苏州昆山县海上有一船,桅折风飘抵岸。船中有三十余人,衣冠如唐人,系红鞓角带,短皂布衫。见人皆恸哭,语言不可晓。试令书字,字亦不可读,行则相缀如雁行。久之,自出一书示人,乃唐天祐中告授毛罗岛首领陪戎副尉制。又有一书,乃是《上高丽表》,亦称乇罗岛,皆用汉字,盖东夷之臣属高丽者。船中有诸谷,唯麻子大如莲的。苏人种之,初岁亦如莲的,次年渐小,数年后只如中国麻子。时赞善大夫韩正彦知昆山县事,召其人,犒以酒食。食罢,以手捧首而■。意若欢感。正彦使人为其治桅,桅旧植船木上不可动。工人为之造转轴,教其起倒之法,其人又喜,复捧首而■。


【译文】

    嘉祐年间,苏州昆山县海上有一只船,船上的桅杆已被折断,风将船吹送到岸边。船中有 30 多人,衣着打扮象唐代人,腰系红色皮革的角带,身穿短黑布衫。看见人他们都大哭,所说的话都听不懂。试着要他们写字,所写的字也无法认读,走路则相互紧跟象大雁阵形。过了很久,才拿出一份文件给大家看,是唐朝天■年间任命毛罗岛的首领为陪戎副尉的诏书。他们又出示一份文件,是《上高丽表》,也称他们是乇罗岛人,都用汉字,大概是臣属于高丽的东夷人。他们所乘的船中载有各种谷物,只有麻子不同于中国的,有莲子般那么大。苏州人试着种下它们,第一年的果实也如莲子般大,第二年就小些了,几年后便与我国的麻子一般大小了。当时,赞善大夫韩正彦任苏州昆山县知县,召见了他们,以美酒佳肴犒劳这些乇罗岛人,他们吃完后,用手捧着头而笑,意思是表达感激之情。韩正彦派人为他们修理桅杆,船桅修好后,安装在船上却不能转动,于是工匠又为他们制造了一个转轴,并教导他们起倒的方法,他们又高兴欢喜,再次捧着头而笑以示谢意。


431.

【原文】

    熙宁中,珠辇国使人入贡,乞依本国俗“撒殿”,诏从之。使人以金盘贮珠,跪捧于殿槛之间,以金莲花酌珠向御座撒之,谓之“撒殿”,乃其国至敬之礼也。朝退,有司扫彻,得珠十余两,分赐是日侍殿阁门使副内臣。


【译文】

    熙宁年间,珠辇国派使者入我朝进贡,请求让他们依照本国风俗“撒殿”,皇上宣诏同意。使者用金盘装满珍珠,跪着捧到大殿的栏槛之间,用金莲花勺将珍珠向御座撤去,这就称为“撒殿”,这是他们国家最为尊敬的礼仪。退朝之后,有关官吏打扫御殿,得到十多两珍珠,将珍珠分赐当天在大殿侍奉的阁门使、副使和内侍。


432.

指南针

【原文】

    方家①以磁石②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③也,水浮多荡摇。指爪④及碗唇⑤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⑥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⑦中独茧缕⑧,以芥子许⑨蜡,缀⑩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释】

①方家:原指道术修养精深的人,后来也泛指饱学之士或精通某一技艺的人,文中当指精通某种技艺之人。

②磁石:磁铁矿石,天然矿物,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Fe3O4),有磁性,能吸铁。中医也以磁石入药。

③不全南:不能十分精确地指向南方。这说明沈括当时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现象。

④指爪:指甲。爪:指甲和趾甲的通称。

⑤碗唇:碗边,碗的边沿、边口。

⑥缕:线,丝线,麻线。

⑦纩:丝棉。

⑧独茧缕:单根的茧丝。独:单,单一。

⑨芥子许:芥菜籽大小。许:表示“约略计量”的意思。

⑩缀:连接,拼合,文中指用蜡将茧丝粘到针腰(针的中段,即重心所在之处)上。

指北者:指向北方的。针有针尖和针眼两端,用磁石磨针后,往往会因为磨的具体部位、方法不尽相同,针尖端有的指南,有的则指北。

柏之指西:古人认为柏树会指向西方。

原:推求,追究根源。


【译文】

    方术家用磁石磨针尖,则针尖能指南,然而常常微微偏东,不完全指向正南方。让带磁的针浮在水上,则多摇荡;放在指甲上或碗边上试验也可以,而且转动速度更快,但这类物品坚硬光滑,针容易坠落;不如用丝线把针吊起来,这是最好的办法。其办法是从新缫出的丝絮中,抽出由一只茧拉出的丝,用芥末粒大小的一点蜡,把它粘缀于针腰处的平衡点上,在无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尖常常指南。其中也有针尖磨过之后指北的。我家里指南指北的都有。磁石指南的特性,犹如柏树的生长偏向西方,现在还无法推究其道理。


433.

钟馗之设

【原文】

    岁首画钟馗于门,不知起自何时。皇祐中,金陵①发一冢,有石志②,乃宋宗悫③母郑夫人。宗悫有妹名钟馗,则知钟馗之设亦远矣。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

②石志:用石板雕刻制作的墓志(记死者生平等)。古人墓志或盛于匣中随葬,或刻成碑文立于墓道。

③宗悫(?—465):南朝刘宋时人,官至豫州刺史。


【译文】

    每年元旦时在门上画钟馗,不知源起于何时。皇祐年间,金陵发掘出一座古墓,有石制的墓志,据此知道这是南朝刘宋时宗悫之母郑夫人的墓。墓志载宗悫有个妹妹名叫钟馗,可见有关钟馗的风俗已经行之久远了。


434.

【原文】

    信州杉溪驿舍中有妇人题壁数百言,自叙世家本士族,父母以嫁三班奉职鹿生之子。(鹿忘其名。)娩娠方三日,鹿生利月俸,逼令上道,遂死于杉溪,将死乃书此壁,具逼迫苦楚之状,恨父母远,无地赴诉。言极哀切,颇有词藻,读者无不感伤。既死,稿葬之驿后山下,行人过此,多为之愤激,为诗以吊之者百余篇。人集之,谓之《鹿奴诗》,其间甚有佳句。鹿主,夏文庄家奴,人恶其贪忍,故斥为“鹿奴”。


【译文】

    信州杉溪驿站中,有一妇人在墙壁上题了一首几百字的诗,自叙自己的家庭世代都是读书人家,父母把她嫁给了三班奉职鹿生的儿子。她才分娩三天,鹿生贪图每月的俸禄,迫使她跟随启程赴任,于是就死在了杉溪。临死时就把这首诗写在墙壁上,诗中把受逼迫的苦楚情形详细地陈述出来,哀怨父母远离,无处可以倾诉。言词非常哀婉凄切,很有文采,读过诗的人没有不感伤的。妇人死后,草葬于驿舍后面的山下。行路人经过此地,大多为之愤慨激动,为吊唁她而写的诗有一百多篇。有人把这些诗收集在一起,题为《鹿奴诗》,集中很有一些好的诗句。鹿生是夏竦的家奴,人们都厌恶他的贪婪残忍,因此指斥他为“鹿奴”。


435.

【原文】

    士人以氏族相高,虽从古有之,然未尝著盛。自魏氏铨总人物,以氏族相高,亦未专任门地。唯四夷则全以氏族为贵贱,如天竺以刹利、婆罗门二姓为贵种:自余皆为庶姓,如毗舍、首陀是也;其下又有贫四姓,如工、巧、纯、陀是也。其他诸国亦如是。国主大臣各有种姓,苟非贵种,国人莫肯归之;庶姓虽有劳能,亦自甘居大姓之下,至今如此。自后魏据中原,此俗遂盛行于中国,故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凡三世公者曰“膏梁”,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得入者谓之四姓。其后迁易纷争,莫能坚定,遂取前世仕籍,定以博陵崔、范阳庐、陇西李、荥阳郑为甲族。唐高宗时,又增太原王、清河崔、赵郡李,通谓“七姓”。然地势相顷,互相排诋,各自著书,盈编连简,殆数十家,至于朝廷为之置官撰定。而流习所徇,扇以成俗,虽国势不能排夺。大率高下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齿。陇西李氏乃皇族,亦自列在第三,其重族望如此。一等之内,又如冈头卢、泽底李、上门崔、靖恭杨之类,自为鼎族。其俗至唐末方渐衰息。


【译文】

    士人以出身于世代有名的氏族而互相夸耀,虽说从古以来就有,但没有大为盛行。从魏开始,评论人物,选拔官员,虽然重视各门望族,但也没有专门以门第作为选官的标准。只有四周的少数民族国家全以姓氏种族作为区分贵贱的标准。例好天竺就是以刹利、婆罗门两种姓为贵族的种姓;其余都是平民的种姓。如毗舍、首陀等;再往下就是四种贱民的姓,即工、巧、纯、陀等姓。其它各国也是如此。国王和大臣各有自己的种姓,如果不是高贵的种姓,就没有人民归服他们;平民种姓的人中虽然有功劳和才能的人,他们也甘心居于大姓之下,到现在仍这样。从后魏割据中原之后,这种以种姓定贵贱的风气便在中国盛行起来,所以有了八氏、十姓、36 族、92 姓。凡是三代做“三公”的贵族称为“膏梁”,做尚书令和左右仆射的称为“华腴”;尚书、领军、护军以上的官称为“甲姓”;任九卿、州郡方伯称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的官称为“丙姓”;吏部正员郎称为“丁姓”。符合这些条件的叫做“四姓”。以后情况有所改变,世族们互争族位贵贱,谁也不能最终肯定。于是朝廷便依照前世官员的名册,把博陵崔姓、范阳卢姓、陇西李姓、荥阳郑姓定为甲族;唐高宗时,又增加了太原王姓、清河崔姓、赵郡李姓为甲族,共称为“七姓”。但他们的地位和势力差不多,更是互相排挤攻击,并各自著书立说,连篇累牍,差不多几十家。以至朝廷为此专门设官撰写,然而习惯相沿,成为风俗,虽施用国家权力也不能排除当时的门阀势力间的纷争。大概从高到低有五种等级的种姓,总共有百家之多,都称为士族,除此之外都是庶姓,婚姻和做官都不敢与这百家士族并列。陇西李姓氏族是唐朝的皇族。第一等的士族中,又如冈头的卢姓、泽底的李姓、土门的崔姓,靖恭的杨姓等为最高的豪门贵族。这种风俗直到唐朝末年才慢慢衰落。


436.

茶 品

【原文】

    茶牙①,古人谓之“雀舌②”、“麦颗③”,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④素良⑨,而所植之木又美,则新牙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唯牙长为上品,以其质干⑥、土力⑦皆有余⑧故也。如“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乃北人⑨不识,误为品题⑩。余山居有《茶论》,《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注释】

①茶牙:茶树的嫩芽。牙:通“芽”。

②雀舌:茶叶名,取嫩芽尖制成,因其状如雀舌而得名。

③麦颗:古代名茶,产于四川一带,多取中小叶种的早春嫩芽精制而成,因外形似麦颗而得名。

④质:秉性,性质。

⑤素良:一向很好。素:向来,一向。

⑥质干:指茶树的性质和枝干。质:性质。干:枝干。

⑦土力:土壤的肥力。

⑧余:剩余。

⑨北人:北方人。

⑩品题:评论人物,定其高下,文中指对茶叶的优劣进行评价。

山居:在山中居住,后也指隐居,文中指沈括退居镇江时。

灵草:诗里用以代称茶叶。


【译文】

    茶叶的嫩芽,古人叫做“雀舌”、“麦颗”,是说它们特别嫩。如今茶叶中的精品,其质地本来就好,而栽种的土地又肥沃,所以新芽一抽出来就能长到一寸多长,且像针一般细长。只有长的茶芽才算是上品,因为茶芽长是茶树本身的养分及土壤肥力都很富足的缘故。像“雀舌”、“麦颗”,其实是最下等级的茶叶,由于北方人不懂,才误将其品评为好茶。我闲居山乡时,写过《茶论》,在《尝茶》诗中写道:“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437.

闽中小核荔枝

【原文】

    闽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①者,多肉而甘,土人亦能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②,仍火燔令焦,复种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种之不复牙③。正如六畜去势,则多肉而不复有子耳。


【注释】

①丁香:指丁香荔,一种小核良种荔枝。

②宗根:最靠近根部的老本和主根。

③牙:同“芽”,发芽。


【译文】

    福建地区的荔枝,核有小得像丁香荔的,肉多而甘甜,当地人也能种植这种荔枝。其办法是拿普通的荔枝树,把它的老本和主根取下来,又用火把它烤得焦煳煳的,再栽到地里去,并用大石头压住它的根,只让它从旁边生根,这样长出来的荔枝核就小,再种这种核也不再发芽。正如家畜被阉割去势后,就会多长肉而不再能繁殖后代。


438.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元丰年间,庆州地界发生了粘虫,正在危害秋田庄稼的时候,忽然田中生出了一种虫子,样子象土中的狗蝎,嘴部有钳,成千上万,满地都是,遇上粘虫,就用钳搏杀,粘虫都被咬成两段。十多天后,粘虫都绝迹了,这一年获得了大丰收。这种虫过去也有过,当地人称为“傍不肯”。

439.

【原文】

    养鹰鹯者,其类相语谓之“呠漱”。三馆书有《■漱》三卷,皆养鹰鹯法度,具其医疗之术。


【译文】

    养鹰鹞的人,他们相互交谈称为“■漱”。三馆的图书中有《■漱》三卷,都是记载养鹰鹞的法则,非常详细地记载了医治鹰鹞的方法。


440.

芋梗治蜂毒

【原文】

    处士刘易①隐居王屋山,尝于斋中见一大蜂罥②于蛛网,蛛搏之,为蜂所螫③坠地。俄顷,蛛鼓腹欲裂,徐行入草。蛛啮芋④梗微破,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梗傅之则愈。


【注释】

①刘易:忻州(今山西忻县)人。博学好古,隐居不仕,卒于治平末年。

②罥(juàn):被缠绕挂住。

③螫:旧读shì,今读zhé,同“蜇”,指毒虫用毒刺刺人、畜或其他生物。

④芋:俗称芋头。


【译文】

    处士刘易隐居于王屋山,曾在书房内看到一只大蜂被蛛网挂住,蜘蛛搏击蜂子,反被蜂子蜇刺而坠落地上。不一会儿,蜘蛛腹部肿胀起来似乎要破裂,就慢慢爬到了草中。蜘蛛微微咬破了一条芋头的梗,把被毒刺的疮口靠到芋梗咬破处摩擦,过了一阵子,其腹部的肿胀逐渐消了下去,又和先前一样轻松狂躁。从那以后,人有被毒蜂蜇了的,揉搓芋梗敷在伤口上就能痊愈。


441.

【原文】

    宋明帝好食蜜渍鱁■,一食数升。■■乃今之鱼贼肠也,如何以蜜渍食之?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剑四瓮。又何胤嗜糖蟹。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予尝过亲家设馔,有油煎法鱼,鳞鬣虬然,无下箸处,主人则捧而横啮,终不能咀嚼而罢。


【译文】

    宋明帝喜欢吃用蜜浸渍的“■■”,每次吃几升。■■就是现在的乌贼鱼肠。怎样用蜜浸渍来吃呢?大业年间,吴郡曾向隋汤帝进贡二千头蜜蟹,蜜拥剑四坛。另外何胤特喜欢吃糖蟹。大约南方人爱吃咸的,北方人爱吃甜的。鱼蟹加糖蜜,大概是沿于北方的饮食习惯吧。现在的北方人喜欢用麻油煎炸食物,不论什么食物,都用油煎。庆历年间,许多学士在玉堂聚会,让人买来一筐生蛤蜊,要厨师煮熟。过了很久,还不见厨师端上来,客人们十分奇怪,派人去厨房看看,厨师说:“已经被煎黑了还没有烂熟。”在座的客人们没有不大笑的。我曾经在亲家的宴会上吃过一道油煎法鱼,鱼鳞都未去掉,没有下筷子的地方,主人却用手捧着横啃,最后因无法咀嚼而作罢。


442.

乌脚溪

【原文】

    漳州①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墨。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则病瘴②,行人皆载水自随。梅龙图③公仪宦州县时,沿牒④至漳州,素多病,预忧瘴疠为害。至乌脚溪,使数人肩荷⑤之,以物蒙身,恐为毒水所沾。兢惕过甚,睢盱矍铄⑥,忽坠水中,至于没顶乃出之,举体黑如昆仑⑦。自谓必死,然自此宿病尽除,顿觉康健,无复昔之羸瘵⑧,又不知何也。


【注释】

①漳州:今福建漳州。

②瘴:瘴气,山林间湿热有毒、易致疾病的气。又称瘴疠。

③梅龙图:即梅挚。字公仪,成都新繁(今并入新都)人。官至龙图阁学士。

④沿牒:随牒,服从上级指派。犹今言职务调动。

⑤肩荷:用肩舆抬着。肩舆,即长竹竿夹椅子的代步工具。

⑥睢盱矍铄:惊视害怕的样子。

⑦昆仑:指“昆仑奴”,古人对南洋一带皮肤黝黑的人及非洲黑人的统称。按:此水能染黑人体,大约是因为麦角碱含量过高。此种物质能使人得黑脚病,引起皮肤坏疽。

⑧羸瘵(zhài):病弱。


【译文】

    漳州境内有一条河,叫做乌脚溪,蹚水过河的人,腿脚都会像被墨汁染过。数十里之间的水都不可饮用,饮用了就会得瘴气病,路过这里的人都随身自己带着饮用水。梅龙图公仪在州县为官时,调动到漳州,他素来多病,来之前就担心身体会更遭受瘴疠的伤害。至乌脚溪,让数人用肩舆抬着他过河,并用物品把全身蒙住,恐怕被有毒的水沾染。由于过分警惕,战战兢兢的,惊视水中,忽然掉了下去,以至于淹没了头顶才被捞出来,全身都黑得像是黑人。自以为必死无疑,然而从此以后,多年的旧病全都没有了,顿觉身体康健,不再像以前那样病弱,却又不明白这是什么缘故。


443.

【原文】
    北岳常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阳,祠北有望岳亭,新晴气清,则望见大茂。祠中多唐人故碑。殿前一亭,中有李克用题名云:“太原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领步骑五十万,问罪幽陵,回师自飞狐路即归雁门。”今飞狐路在茂之西,自银冶寨北出倒马关,度虏界,却自石门子、冷水铺入瓶形、梅回两寨之间,至代州。今此路已不通。唯北寨西出承天阁路可至河东,然路极峭狭。太平兴国中,车驾自太原移幸常山,乃由土门路,至今有行宫在。

【译文】
    北岳常山,就是今天所说的大茂山,山的一半属于契丹,以大茂山的山脊为界。北岳祠旧时在山下,石晋之后,稍向里迁,现在这个地方被称为神棚。现在祠庙在曲阳,祠庙的北面有个望岳亭,初睛气爽之时,就可以看见大茂山。祠庙中有许多唐代人所刻的石碑,祠殿前有一座亭子,亭子中有李克用的题词:“太原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领步骑50 万,问罪幽陵,回师自飞狐路即归雁门。”现在,飞狐路在大茂山以西,从银冶塞北出倒马关,过胡人地界,从石门子,冷水铺进入瓶形和梅回两寨之间,到达代州。现在这条路已经不通了,只有从北寨西出承天关路可以到达河东,然而,这条路十分陡峭狭窄。太平兴国年间,皇上的车驾从太原移至常山,就是从土门路入,到现在皇上的行宫还在。

444.

【原文】
    镇阳池苑之盛,冠于诸镇,乃王镕时海子园也。镕尝馆李正威于此。亭馆尚是旧物,皆甚壮丽。镇人喜大言,矜大其池,谓之“潭园”,盖不知昔尝谓之“海子”矣。中山人常好与镇人相雌雄。中山城北园中亦有大池,遂谓之“海子”,以压镇之“潭园”。予熙宁中奉使镇定。时薛师政为定帅,乃与之同议,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悉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弥漫数里,颇类江乡矣。

【译文】
    镇阳的池塘园林是最负盛名的,居于各镇的首位,它便是王镕时期的海子园。王镕曾经请李正威在此居住过。亭台楼馆还是过去的样子,都非常壮丽。镇阳人喜欢说大话,把池塘夸大称为“潭园”,大概他们还不知道过去曾被称为“海子”。中山人常常喜欢与镇阳人争比高低,中山城北园中也有一个大池,于是中山人就称之为“海子”,以压低镇阳的“潭园”。我在熙宁年间奉命出使镇阳和定州。当时薛师政为定州主管,我便和他一起商议,扩展“海子”直到西城中山王镕,其中全部为稻田,把新河水引来灌注,清澈的水波弥漫几里,很有点类似江南水乡。


《梦溪笔谈》·卷二十五 杂志二

445.

枳首蛇

【原文】

    宣州宁国县多枳首蛇①,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穴,略如蚯蚓。


【注释】

①宁国县:今安徽宁国市。枳首蛇:《尔雅》作“轵首蛇”,旧注谓指“歧头蛇”,即一蛇两首,而两首同在一端。此所记则为两首在两端的蛇,又称“两头蛇”。


【译文】

    宣州宁国县多有枳首蛇,长一尺多,有黑鳞和白花纹,两首的花纹颜色一样,但有一首的鳞是倒着的。人家庭院门槛之间,动辄有几十条同在一穴中,就跟蚯蚓差不多。


446.

【原文】

    太子中允关杞曾提举广南西路常平仓,行部邕管。一吏人为虫所毒,举身溃烂。有一医言能治,呼使视之,曰:“此为天蛇所螫,疾已深,不可为也。”乃以药傅其创,有肿起处,以钳拔之,有物如蛇,凡取十余条,而疾不起。又予家祖茔在钱塘西溪,尝有一田家,忽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西溪寺僧识之,曰:“此天蛇毒耳,非癞也。”取木皮煮汁,饮一斗许,令其恣饮,初日疾减半,两三日顿愈。验其木,乃今之秦皮也。然不知天蛇何物。或云:“草间黄花蜘蛛是也。人遭其螫,仍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露涉者亦当戒也。


【译文】

    太子中允关杞,曾任广南西路常平仓提举官,他在巡视邕州管辖的地方时,有一小官吏被毒虫所咬,全身溃烂。有一位医生说能治疗,便请这位医生来看,医生说:“这是被天蛇所咬,病毒已经很深,不能医治了。”于是他用药贴在伤口上,在肿起的地方,用钳子拨出许多象蛇一样的东西。但小吏的病仍没有好,死了。另外,我家的祖坟在钱塘西溪,曾经有一位农户忽然得了麻风病,全身上下溃烂,痛苦而又绝望地喊叫,西溪寺的僧人知道这种病,说:“这是中了天蛇毒,而不是麻风病。”他取出一些树皮熬水,让这农人喝了一斗多,并叫他尽量地喝。第一天,病就减轻了一半,两三天后病就好了。考证僧人用的树皮,就是现在的秦皮。但却不知天蛇是什么东西。有的人说:“就是草里的黄花蜘蛛。人若被它咬了,又被露水沾湿了伤口,就会得这种病。”因而在露水中行走的人也应当小心才是。


447.

【原文】

    天圣中,侍御史知杂事章频使辽,死于虏中。虏中无棺榇,至范阳方就殓。自后辽人常造数漆棺,以银饰之,每有使人入境,则载以随行,至今为例。


【译文】

    天圣年间,侍御使知杂事章频出使辽国,死于辽国境内。辽国没有棺材,被抬到范阳才得以入殓。从此之后,辽国做了几口漆棺,并用银子装饰,每次有使者进入辽国,就把棺材用车装着随行,到现在他们还有这个规定。


448.

【原文】

    景祐中,党项首领赵德明卒,其子元昊嗣立。朝廷遣郎官杨告入蕃吊祭,告至其国中,元昊迁延遥立,屡促之,然后至前受诏。及拜起,顾其左右曰:“先皇大错!有国如此,而乃臣属于人。”既而飨告于厅,其东屋后若千百人锻声。告阴知其有异志,还朝,秘不敢言。未几,元昊果叛,其徒遇乞先创造蕃书,独居一楼上,累年方成,至是献之,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弥岁,虏之战士益少,而旧臣宿将,如刚浪■遇、野利辈,多以事诛,元昊力孤,复奉表称蕃,朝廷因赦之,许其自新,元昊乃更称兀卒曩霄。庆历中,契丹举兵讨元昊,元昊与之战,屡胜,而契丹至者日益加众,元昊望之,大骇曰:“何如此之众也?”乃使人行成,退数十里以避之,契丹不许,引兵压西师阵,元昊又为之退舍,如是者三,凡退百余里,每退必尽焚其草莱,契丹之马无所食;因其退,乃许平。元昊迁延数日,以老北师,契丹马益病,亟发军攻之,大败契丹于金肃城,获其伪乘舆、器服、子婿、近臣数十人而还。先是,元昊后房生一子,曰宁令受。“宁令”者,华言“大王”也。其后又纳没臧讹哤之妹,生谅祚而爱之。宁令受之母恚忌,欲除没臧氏,授戈干宁令受,使图之。宁令受间入元昊之室,卒与元昊遇,遂刺之,不殊而走,诸大佐没臧讹哤辈

仆宁令泉之。明日,元昊死,立谅祚,而舅讹哤相之。有梁氏者,其先中国人,为讹哤子妇,谅祚私焉,日视事于国,夜则从诸没臧氏。讹哤怼甚,谋伏甲梁氏之宫,须其入以杀之。梁氏私以告谅诈,乃使召讹哤,执于内室。没臧,强宗也,子弟族人在外者八十余人,悉诛之,夷其宗。以粱氏为妻;又命其弟乞埋为家相,许其世袭。谅诈凶忍好为乱,治平中,遂举兵犯庆州大顺城。谅祚乘骆马,张黄屋,自出督战,陴者纩弩射之中,乃解围去,创甚,驰入一佛祠,有牧牛儿不得出,惧伏佛座下,见其脱靴,血涴于踝,使人裹创舁载而去,至其国,死;子秉常立,而梁氏自主国事。梁乞埋死,其子移逋继之,谓之没宁令。“没宁令”者,华言“天大王”也。秉常之世,执国政者,有嵬名浪遇,元昊之弟也,最老于军事,以不附诸梁,迁下治而死,存者三人。移逋以世袭居长契,次曰都罗马尾,又次曰关萌讹,略知书,私侍梁氏。移逋、萌讹皆以昵幸进,唯马尾粗有战功,然皆庸才。秉常荒孱,梁氏自主兵,不以属其子。秉常不得志,素慕中国。有李青者,本秦人,亡虏中,秉常昵之,因说秉常以河南归朝廷,其谋泄,青为梁氏所诛,而秉常废。


【译文】

    景祐年间,党项族的首领赵德明去世,他的儿子元昊继位。朝廷派遣郎宫杨告到那儿去吊唁,杨告到达党项境内,元昊远远地站立,拖延不愿接诏,几次催促他之后才上前受诏。等到跪拜起身之后,他环顾左右后说:“先皇真是大错!有这样的国家,竟臣属于他人。”过了一会儿,元昊在大厅宴请杨告,他的东屋后面传来成千千上百人锻造铁器的声音。杨告暗知元昊有叛逆之心,回到朝廷,杨告不敢讲这件事。不久,元昊果然叛逆。元昊的同党独居一楼上创造了党项文字,花了几年时间才完成,到这时献元昊。元昊于是改年号,制订了衣冠礼乐制度,下令在本国中全用本族文字和礼仪,并把国名自改为“大夏”。朝廷于是兴师问罪,一年之后,党项的士兵日益减少,而过去的老臣宿将,如刚浪汪遇、野利之流,多因事而被杀。元昊力量单薄,又再次向朝延上表称臣,朝廷因而赦免了他,同意让改过自新。元昊就更换名字为兀卒曩霄。庆历年间,契丹发兵攻伐元昊,元昊与契丹作战,多次获胜。但契丹的兵将日益增多,元昊见了大惊说:“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于是派人求和,退兵几十里以躲避与契丹交战。契丹不同意求和,引兵逼迸元昊的军队,元昊又退兵回避,这样三次。共退了一百多里,每次后退都要将牧草荒地烧尽,使契丹的战马没有饲料可吃,因而只好退兵讲和。元昊拖延几天,待契丹兵疲马瘦,突然发兵攻讨,大败契丹军队于金肃城。缴获了契丹军队的战车、兵器服装,俘虏了契丹主的儿子女婿,以及大臣几十人,得胜而回。最先,元昊的后房为他生了儿子,取名为宁令受。“宁令”用汉语讲就是“大王”的意思。后来,元昊又纳没臧讹咙的妹妹为妃,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惊祚,元昊对她十分宠爱。宁令受的母亲对她深为忌恨,想要除掉没臧氏。她把利刃交给儿子宁令受,让他想办法杀掉臧氏。一天,宁令受悄悄进入元昊房中,突然与元昊相遇,就刺杀元昊,没等元昊死就跑了,被没臧讹哤等人抓到枭首示众。第二天,元昊死了,就立惊祚为王,由他的舅舅讹哤为宰相相辅佐他。党项国中有一个女人叫梁氏,早先为汉人,是讹哤的儿媳,惊祚与她私通。惊祚白天处理国事,晚上就与梁氏鬼混,讹哤对此非常愤恨,设计谋在梁氏宫中埋下伏兵,等到惊祚进入就将他杀掉。梁氏偷偷地把这事告诉了惊祚,惊祚派人将讹哤召进,到内室将讹哤杀了。没臧家族是党项的名门望族,其在外的子弟族人有80 多,全被惊祚杀掉,整个家族被诛。于是惊祚娶梁氏为妻,又把梁氏的弟弟乞埋任命为家相,并让他家世袭这个爵位。惊祚为人凶狠残忍而好斗,治平年间,他起兵迸犯庆州大顺城。惊祚骑着骆马,撑着黄伞盖亲自督战,守城的宋军用弩射中了他,便解围离去,惊祚身受重伤,跑进一个佛寺中,寺中有一个牧童见到忙害怕地躲藏在一座佛像下,看到惊祚脱下靴子,血流不止,一直流到脚踝,让人裹好他的伤口,抬着他回去。回到国中就死了。他的儿子秉常继承王位,由梁氏主持国事。梁乞埋死后,他的儿子移逋继承他的相位,被称这“没宁令”,“没宁令”用汉语讲就是“天大王”的意思。秉常在位时,参与主持国事的有嵬名浪遇,是元昊的弟弟,在行军打仗方面非常精通,因为不依附讨好子粱氏,迁下治而死。另外参与国政的还有三人,移逋凭借世袭居于首尾,其次是都罗马尾,再其次是关萌讹,略为知书,暗地侍奉粱氏。稀逋与萌讹都以阿谀奉承得到高升,只有罗马尾稍有成功,但是都是平庸的人才。秉常放纵懦弱,梁氏自掌兵权,从不和儿子商量。秉常郁郁不得志,他向来仰慕中国。有一个人叫李青,本来是从秦地逃来的汉人,秉常和他交往亲密,因为劝说秉常把河南的土地归还朝廷,计谋被泄露,李青被梁氏杀掉,秉常也被废黜。


449.

【原文】

    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都未言建溪。然唐人重串茶粘黑者,则以近乎“建饼”矣。建茶皆乔木,吴、蜀、淮南唯丛茭而已,品自居下。建茶胜处曰郝源、曾坑,其间又“岔根”、“山顶”二品尤胜。李氏时。号为北苑,置使领之。


【译文】

    古人评论茶,只提到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的茶,都没有提到建溪的茶。但是唐代人看重的粘黑串茶,就接近于“建饼”茶了。建溪一带的茶树都是乔木,吴、蜀、淮甫等地只有丛生的茶树而已,品级自然低于建茶。建茶最好的产地是郝源和曾坑,这两地又要数岔根、山顶两处出产的茶最好。南唐李氏在统治江南时,把这地方叫做北苑,并设置官吏管理它。


450.

胆矾炼铜

【原文】

    信州铅山县①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亦不测。按《黄帝素问》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亦能生金石,此其验也。又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钟乳、殷孽②;春秋分③时,汲井泉则结石花;大卤之下,则生阴精石④:皆湿之所化也。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亦能生火,盖五行之性也。


【注释】

①铅(yán)山县:江西今县。

②殷孽:钟乳石的根部。又称“姜石”,中医亦称“通石”。

③春秋分:春分和秋分。

④阴精石:见下卷“太阴玄精石”条。


【译文】

    信州铅山县有处泉水叫苦泉,水流成为山间溪水,舀取其水煎熬就能熬成胆矾,再熬胆矾就能熬成铜。熬胆矾的铁锅,日子久了也会变成铜。水能够变成铜,物质的变化,确也无法推测。按《黄帝素问》一书记载天有五行、地有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气也能生金石,这水变铜的事例就是一种明验。另外在石穴中,水滴下来都能形成钟乳石、姜石;春分和秋分时节,从井泉中汲出的水能结成石花;含盐量很高的卤水地下,则能生成阴精石:这些都是由湿气所化成的。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也能生火,大概五行的本性就是这个样子。


451.

古之节

【原文】

    古之节如今之虎符①,其用则有圭、璋、龙、虎之别,皆椟将②之,“英荡③”是也。汉人所持节,乃古之旄④也。予在汉东得一玉琥⑤,美玉而微红,酣酣⑥如醉肌,温润明洁,有人云即玫瑰⑦也。古人有以为币⑧者,《春官》“以白琥礼西方”是也;有以为货者,《左传》加以玉琥二⑨是也;有以为瑞节者,“山国用虎节⑩”是也。


【注释】

①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之物。虎符:古代用以调兵遣将的兵符。铜制,虎形,分作两半,帝王与统兵官各执一半,调兵时两半验合方能生效。

②椟将:装在匣子里携带。椟,木匣。

③英荡:《周礼·地官司徒·掌节》谓各种金制的节“以英荡辅之”,旧注或说“英荡”即“画函”(有漂亮绘画装饰的木匣)。沈括此处用此意,指“英荡”即“椟”。

④旄:装饰牦牛尾的旗子。汉人出使所持的节,在竹竿上缀牦牛尾饰物,又称“节旄”。

⑤琥:玉制的虎形器。

⑥酣酣:艳丽的样子。

⑦玫瑰:一种美玉。

⑧币:礼物。

⑨加以玉琥二:《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原文作“赐子家子双琥”。

⑩山国用虎节:为《周礼·掌节》之文,以为出使山地国家要用虎形的节。


【译文】

    古代的节犹如今天的虎符,但在使用时有圭节、璋节、龙节、虎节的分别,都装在木匣里携带,《周礼》所说的“英荡”就是这种匣。汉人所持的节,其实是古代的旄。我在汉东地方得到一件玉琥,玉很漂亮而微微发红,艳艳的就像美人醉后的肌肤,温润明洁,有人说这就是玫瑰玉。古人有以玉琥为礼物的,《周礼·春官》篇所说的“以白琥礼西方”就是礼物;有以玉琥为财物的,《左传》提到以两件玉琥赐人就是财物;有以玉琥为吉祥的符节的,《周礼》记载的“山国用虎节”就是这种用途。


452.

【原文】

    国朝汴渠,发京畿辅郡三十余县夫岁一浚。祥符中,阁门祗候使臣谢德权领治京畿沟洫,权借浚汴夫。自尔后三岁一浚,始令京畿民官皆兼沟洫河道,以为常职。久之,治沟洫之工渐弛,邑官徒带空名,而汴渠有二十年不浚,岁岁埋淀,异时京师沟渠之水皆入汴。旧尚书省都堂壁记云:“疏治八渠,南入汴水”,是也。自汴流堙淀,京城东水门,下至雍丘、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沛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熙宁中,议改疏洛水入汴。予尝因出使,按行汴渠,自京师上善门量至泗州淮口,凡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地势,京师之地比泗州凡高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于京城东数里白渠中穿井至三丈,方见旧底。验量地势,用水平望尺干尺量之,不能无小差。汴渠堤外,皆是出土,故沟水令相通,时为一堰节其水,候水平,其上渐浅涸,则又为一堰,相齿如阶陛,乃量堰之上下水面,相高下之数会之,乃得地势高下之实。


【译文】

    本朝汴河,每年征调京城及其附近三十余县的民夫疏浚一次。祥符年间,阁门祗候使臣谢德权负责京郊沟渠水道的治理工作,曾暂时借用过疏浚汴河的民夫,从那经后,汴渠改为每三年疏浚一次。开始还派遣京郊县宫兼管沟渠水道,并作为一种常职。时间一久,治理沟渠的工作松懈下来,县官只是有治理沟渠的空名,而汴渠也有二十多年没有疏浚,年年淤积沉淀。过去京师沟渠中的水都流入汴渠,旧尚书省都堂壁上记载说:“疏治八渠,南入汴水”,说的就是这件事。自从汴渠淤积沉淀,从京城东水门往下游直到雍丘、襄邑等地,河床底部都高出堤外平地达一丈二尺多,从汴堤上往下看民房,就如同民房处在深谷中。熙宁年间,考虑改引洛水入汴。我因受到委派,沿着汴渠作过勘测。从京城的上善门量到泗州的淮河岸,总长有 840 里 130 步。按地势而言,京城的地势比泗州高出19 丈4尺 8 寸 6 分。在京城以东几里的渠心打井,深到三丈才可以看见原来的河底。测量地势,若用水平、望尺和干尺测量不能没有小的差错。在汴渠堤外,到处都是过去取土后留下的旧沟,我就叫人把水沟挖开,使它们互相连通。当时筑一道堰栏水,等水面已平,上游的沟水快要干的时候,就再筑一道堰,依次相互排列得象台阶一样。然后测量得各堰上下水面的高差,把所有的高差总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汴渠上下游地势高低的实际数据。


453.

【原文】

    唐风俗:人在远或闺门间,则使人传拜以为敬。本朝两浙仍有此俗。客至,欲致敬于闺闼,则立使人而拜之。使人入见所礼,乃再拜致命。若有中外则答拜。使人出复拜客,客与之为礼如宾主。


【译文】

    唐代习俗:人在远处或是闺门内,就让人传拜以为恭敬。本朝两浙一带仍然有这一习俗。客人来到,要向闺闼表达敬意,就站立让人拜之,让人入见的礼仪,就是再拜致命。如果有中外就答拜。使人出再拜客,客与之为宾主之礼。


454.

【原文】

    庆历中,王君贶使契丹,宴君贶于混融江,观钓鱼。临归,戎主置酒谓君贶曰:“南北修好岁久,恨不得亲见南朝皇帝兄,托卿为传一杯酒到南朝。”乃自起杓酒,容甚恭,亲授君贶举杯,又自鼓琵琶,上南朝皇帝千万岁寿。先是,戎主之弟宗元为燕王,有金燕之众,久畜异谋,戎主恐其阴附朝廷,故特效恭顺。宗元后卒以称乱诛。


【译文】

    庆历年间,王君脱出使契丹,在混融江宴请君贶,观赏钓鱼。归还之际,契丹主置酒对君贶说:“南北和好已经很久了,遗憾的是没有亲眼见到南朝皇帝兄,我托你带一杯酒到南朝。”于是亲自起来舀一杯酒,看上去很恭敬的样子,亲自与君贶举杯,又自鼓琵琶,祝南朝皇帝千万岁寿。从前,契丹王的弟弟宗元为燕王,拥有金燕众多的人,早有反逆的阴谋,契丹王担心他暗地依附朝廷,所以特地显示恭顺。宗元后来死了,以称乱被诛杀。


455.

【原文】

    潘阆,字逍遥,咸平间有诗名,与钱易、许洞为友,狂放不羁。尝为诗曰:“散拽禅师来蹴踘,乱拖游女上鞦■。”此其自序之实也。后坐卢多逊党亡命,捕迹甚急,阆乃变姓名,僧服入中条山。许洞密赠之诗曰:“潘逍遥,平生才气如天高。仰天大笑无所惧。天公嗔尔口呶呶,罚教临老投补衲,归中条。我愿中条山神镇长在,驱雷叱电依前赶出这老怪。”后会赦,以四门助教召之,阆乃自归,送信州安置。仍不惩艾,复为《扫市舞词》曰:“出砒霜,价钱可,赢得拨灰兼弄火,畅杀我。”以此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


【译文】

    潘阆,字逍遥,咸平年间有诗名,与钱易、许洞为友,行为狂放不羁。曾写诗说:“散拽禅师来蹴踘,乱拖游女上秋千。”这是他自我的真实写照。后因与卢多逊为同党,卢多逊事发,潘阆赶忙逃命,朝廷追捕得很紧急,潘阆就更改姓名,穿上僧人服装隐入中条山中。许洞曾悄悄赠给他一首诗说:“潘逍遥,平生才气如天高。倚天大笑无所惧,天公嗔尔口呶呶,罚教临老投补钠,归中条。我愿中条山神镇长在,驱雷叱电依前赶出这老怪。”后遇到大赦,朝廷召他回来任四门助教之职,潘阆于是回去,送往信州安置,仍然不收敛行为,又作了一首诗《扫市舞词》说:“出砒霜价钱可,赢得拨灰兼弄火,畅杀我。”潘阆因此被众人所不齿,终身没有入仕。


456.

江湖不遇风之术

【原文】

    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曾闻江国①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②,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③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国子博士李元规云:“平生游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


【注释】

①江国:泛指长江沿岸地区。有时也指江淮之间。

②风景:疑当作“风暴”,与下文“暴风”相应。

③巳时:今指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译文】

    在江湖上行船,就怕大风。冬季的风是渐渐刮起来的,要行船可以早作防备;盛夏的风则转瞬间就会刮起,行船的人往往会遇难。曾听说长江岸边的商人有一种办法,可以避免此种祸患。大凡夏天的风如果暴烈,必起于午后。要行船的人,夜间五更初刻就起来看天,见天上星月明亮皎洁,四周天际直到地面都无云气,便可出行,而到中午以前(巳时)就停下来。这样,就不会再遇上暴风了。国子博士李元规说:“平生游历江湖,行船未尝遇到过大风,用的就是这办法。”


457.

大 蓟

【原文】

    予使虏至古契丹界,大蓟茇①如车盖,中国无此大者。其地名蓟,恐其因此也,如杨州②宜杨、荆州宜荆之类。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注释】

①大蓟茇(bá):草名,通称“大蓟”,有的方言也称“大蓟菜”。

②杨州:史书一般写作“扬州”,“扬”很少作“杨”。


【译文】

    我出使契丹,到了契丹人从前居住的地界,见到大蓟茇就像车盖一般大,在中原没有这么大的。这地方所以以蓟为地名,恐怕就是因为这种大蓟茇特别多的缘故,有如扬州适宜杨树生长、荆州适宜荆木生长之类。荆又称作楚,楚也是荆木的另一名称。


458.

契丹语入诗

【原文】

    刁约使契丹,戏为四句诗曰:“押燕①移离毕,看房②贺跋支。饯行③三匹裂,密赐十貔狸。”皆纪实也。移离毕,官名,如中国执政官;贺跋支,如执衣、防閤④;匹裂,似小木罂⑤,以色绫木⑥为之,如黄漆;貔狸,形如鼠而大,穴居食谷粱,嗜肉,狄人为珍膳,味如肫⑦子而脆。


【注释】

①押燕:主持宴会。指契丹为使者刁约设宴。

②看房:指护卫使者住处。

③饯行:指设宴为使者送行。

④执衣、防閤:官员的役人。唐代在京文武职事官皆有防閤(从事护卫斋阁等),州县官及在外监官皆有执衣(以随从执笔砚等)。

⑤罂:小罐。此指契丹人宴会上用的小木罐。

⑥色绫木:一种纹理像绫纹的木料。

⑦肫(tún):亦写作“豘”、“豚”,小猪。


【译文】

    刁约出使契丹,戏谑地写了四句诗:“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这四句诗记录的都是实事。移离毕,契丹的官名,如同中国的执政官;贺跋支,如同中国官员的役从执衣、防閤;匹裂,是一种像小木罐的器物,用色绫木制造,看上去有如用黄漆漆过;貔狸,是一种外形像老鼠而稍大的野兽,在地上打洞藏身,能吃谷物,又贪吃肉,契丹人以之为珍贵的肉食,味道像小猪而肉更脆。


459.

【原文】

    世传江西人好讼,有一书名《邓思贤》,皆讼牒法也。其始则教以侮文;侮文不可得,则欺诬以取之,欺诬不可得,则求其罪劫之。盖“思贤”,人名也,人传其术,遂以之名书。村校中往往以授生徒。


【译文】

    据说江西人好打官司,有一本书名叫《邓思贤》,都是讲讼牒的方法。最初教以侮文;侮文不可得,就欺诬以得取,欺诬不能得,就寻求其罪劫取之。大概“思贤”是人的名字,他传授讼牒的方法,于是书就用他的名字命名。村校中常常用来传授给学生。


460.

【原文】

    蔡君谟尝书小吴笺云:“李及知杭州,市《白集》一部,乃为终身之恨。此君殊清节,可为世戒。张乖崖镇蜀,当邀游时,士女环左右,终三年未尝回头顾。此君殊重厚,可以为薄夫之检押。”此帖今在张乖崖之孙尧夫家。予以谓买书而为终身之恨,近于过激,苟其性如此,亦可尚也。


【译文】

    蔡君谟曾经在一张小笺上写道:“李及任杭州知府,买了部《白居易集》,成为终身之恨。这位李及非常清廉,可为世人的楷模。张乖崖镇守蜀中,当他出来游览时,美女围绕在左右,但他三年来从来没有回过头顾盼过,此君为人特别厚重,可以成为轻薄之人的对照”。这张笺至今还在张乖崖的孙子张尧夫家中。我以为因为买了一部书而成为终身的悔恨,太过激了,如果他生性便是如此,也还是值得推崇。


461.

“天子请客”

【原文】

    陈文忠①为枢密,一日,日欲没时,忽有中人宣召。既入右掖,已昏黑,遂引入禁中。屈曲行甚久,时见有帘帏灯烛,皆莫知何处。已而到一小殿前,有两花槛,已有数人先至,皆立廷中,殿上垂帘,蜡烛十余炬而已。相继而至者凡七人,中使乃奏班齐,唯记文忠、丁

、杜镐②三人,其四人忘之,杜镐时尚为馆职。良久,乘舆自宫中出,灯烛亦不过数十而已。宴具甚盛,卷帘,令不拜,升殿就坐。御座设于席东,设文忠之坐于席西,如常人宾主之位。尧叟等皆惶恐不敢就位,上宣谕不已,尧叟恳陈自古未有君臣齐列之礼,至于再三。上作色曰:“本为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思与卿等共乐之。若如此,何如就外朝开宴?今日只是宫中供办,未尝命有司,亦不召中书辅臣。以卿等机密及文馆职任,侍臣无嫌,且欲促坐语笑,不须多辞。”尧叟等皆趋下称谢,上急止之,曰:“此等礼数,且皆置之。”尧叟悚栗危坐,上语笑极欢。酒五六行,膳具中各出两绛嚢,置群臣之前,皆大珠也。上曰:“时和岁丰,中外康富,恨不得与卿等日夕相会。太平难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费。”群臣欲起谢,上云:“且坐,更有。”如是酒三行,皆有所赐,悉良金重宝。酒罢,已四鼓,时人谓之天子请客。文忠之子述古得于文忠,颇能道其详,此略记其一二耳。


【注释】

①陈文忠:即陈尧叟(961—1017)。字唐夫,阆中(今属四川)人。真宗时官至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卒谥文忠。

②杜镐(938—1013):字文周,无锡(今属江苏)人。久任官职,真宗时先后特置龙图阁直学士、学士使充之,禄秩至礼部侍郎。


【译文】

    陈文忠为枢密院长官,有一天将日落时,忽然有宦官传宣皇上召见。文忠入皇城右掖门后,天已昏黑,遂被引入宫城内。弯弯曲曲地走了好久,不时见有帘幕灯烛,都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然后来到一座小殿前,有两个雕花的栏杆,已有几人先到,都站在殿前的庭院中,殿上垂着竹帘,点燃的蜡烛也不过十几支。相继来到的共有七人,掌礼仪的宦官于是奏称“班齐”,只记得七人中有文忠、丁谓、杜镐三人,其余四人忘记了,杜镐当时还只是馆职人员。许久,皇上的轿子从宫中出来,灯烛也不过几十盏。宴会准备得很丰盛,卷起帘子后,皇上令诸人不要叩拜,都升殿就座。皇上御座设在宴席的东面,而设文忠的座位于宴席的西面,如同常人宴客的宾主之位。尧叟等都惶恐不敢就位,皇上不停地宣谕就座,尧叟恳切陈述自古未有君臣并排列坐的礼仪,以至于解释再三。皇上不高兴地说:“本来因为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想与卿等共享快乐。如果这样,哪还比得上就在外朝开宴?今天只是宫中供给置办的,未尝叫有关部门做什么,也不召中书辅臣参加。以卿等都是担当机密职事和文馆职任的,侍从之臣没什么嫌疑,权且想促膝坐坐,说说笑笑,不必再多推辞。”尧叟等都要趋下台阶称谢,皇上急忙制止,说:“此等礼数,暂且都放下。”尧叟等惶悚战栗,正襟危坐,皇上笑语极欢畅。酒喝了五六巡,餐具中间各给放了两个红锦囊,置于诸臣之前,都是大珠宝。皇上说:“风调雨顺,年景丰收,中外康乐富足,恨不得与卿等每天晚上都聚会。太平世道难遇,这点东西就算赞助你们宴集游乐的费用。”诸臣欲起立称谢,皇上说:“且坐,过会儿还有。”如此上酒三巡,都有赐予,全是美金重宝。宴会结束,已到了四更天,当时人称这次是“天子请客”。文忠之子述古得知其事于文忠,颇能道其详细,这里只是略记其一二罢了。


462.

“三不得”宅第

【原文】

    丞相陈秀公①治第于润州,极为闳壮,池馆绵亘数百步②。宅成,公已疾甚,唯肩舆一登西楼而已。人谓之“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


【注释】

①陈秀公:即陈升之(1011—1079)。神宗熙宁初年为宰相,善附会。

②步:古代度量单位,六尺为步。


【译文】

    丞相陈秀公在润州修建的宅第,极为宏阔壮丽,园池楼馆绵延一二百丈。宅第建成,秀公已病得很严重,只不过让人用轿子抬着登了一回西楼而已。人称这宅子有“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


463.

廖 恩

【原文】

    福建剧贼廖恩①聚徒千余人,剽掠市邑,杀害将吏,江浙为之骚然。后经赦宥,乃率其徒首降,朝廷补恩右班殿直,赴三班院候差遣②。时坐恩黜免者数十人,一时在铨班叙录③,其脚色皆理私罪或公罪④,独恩脚色称出身以来并无公私过犯。


【注释】

①廖恩:北宋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人。为当地大姓,以经商致富。以曾有军功,对朝廷赏赐不满,遂于熙宁十年(1077)聚众起事,屡败官军。不久投降,补右班殿直(低级武臣阶官),任鄜延路指挥使。

②差遣:宋人称官员的实际职务为差遣。

③铨班叙录:指在吏部有关机构排队等待考查及调换差遣等。

④脚色:宋人对初入仕或其他官员所写个人简历的称呼。其内容须写明有无过犯。私罪、公罪:宋代官员因公务过失触罪而不涉徇私舞弊者称“公罪”,不关公务而因私情触罪或因公务而涉徇私者称“私罪”。私罪的处罚较公罪为重。


【译文】

    福建大反寇廖恩聚集徒众千余人,剽掠城邑,杀害将吏,江浙一带为之骚动。后经朝廷赦免,遂率领其徒众服罪投降,朝廷授予廖恩右班殿直的官衔,让他到三班院等候任命实际职务。当时因受廖恩起事的牵连而被降职和罢免的官员有数十人,一时在吏部铨考机构办理有关手续,他们的履历表上都必须写明因此事被治私罪或公罪,唯独廖恩的履历表自称为官以来没有公、私过犯。


464.

边州木图

【原文】

    予奉使按边,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面糊、木屑,写其形势于木案上。未几寒冻,木屑不可为,又镕蜡为之。皆欲其轻,易赍故也。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上召辅臣同观,乃诏边州皆为木图,藏于内府。


【译文】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边境事宜,始制作木版地图,以摹绘边境的山川道路。起初先走遍了那里的山川,随后用面糊和木屑,在木案上塑制当地地形的模型。没过多久,因为天冷冰冻,用木屑不能做成,又改用熔蜡的办法制作。这些都是为了使地图轻便,容易携带。回到官署,乃雕刻成木版地图进献朝廷。皇上召集辅政大臣一起观看,于是下诏边地各州都制作木版地图,收藏于宫中的有关机构。


465.

李 顺

【原文】

    蜀中剧贼李顺陷剑南两川①,关右②震动,朝廷以为忧。后王师破贼,枭③李顺,收复两川,书功行赏,了无间言④。至景祐中,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乃真李顺也。年已七十余,推验明白,囚赴阙,覆按皆实。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斩顺,赏文琏二官,仍閤门祗候⑤。文琏泉州人,康定中告归泉州,予尚识之。文琏家有李顺案款⑥,本末甚详。顺本味江王小博⑦之妻弟,始王小博反于蜀中,不能抚其徒众,乃共推顺为主。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⑧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及败,人尚怀之,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


【注释】

①李顺:北宋淳化四年(993)春随王小波起义,十二月王小波死后,代为首领。次年正月攻克成都,称大蜀王,众至数十万,又分兵东攻至巫峡。五月被镇压。剑南两川:指剑南西川(治今成都)、剑南东川(治今三台)。唐分设节度使,宋初改府、州。

②关右:关西,今陕西潼关以西地区。

③枭:处以斩刑,悬首示众。

④间言:嫌疑、怀疑之言。

⑤閤门祗候:閤门司属宫。仅佐助礼仪事,而为武臣清要之选。

⑥案款:刑事审判案卷。

⑦味江:水名,又为镇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王小博:即王小波。起义当年十二月战死。

⑧生齿:指人口。


【译文】

    蜀中大反寇李顺攻陷剑南东西川,关西地区震动,朝廷为之忧虑。后官军破寇兵,杀李顺枭首示众,收复两川,记功行赏,朝廷内外全无怀疑李顺已死的议论。至景祐年间,有人告发说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获其人,果然是真李顺。当时李顺已七十多岁,审讯清楚以后,用囚车押赴京师,复核再审,知其事皆属实。由于朝廷对平蜀将士的论功行赏早已实施,因而不打算公开此事,只是杀了李顺,又给陈文琏加官两级而使之为閤门祗候了事。文琏是泉州人,康定年间辞职回泉州,我还认识他。他家里有李顺一案的审讯案卷,记录此案的前后始末甚为详细。李顺本是味江王小波的妻弟,起初王小波在蜀中起兵造反,不能得到部众的拥戴,其部众于是共推李顺为首领。李顺初为首领,即召集乡里的所有富人大姓,下令具报其家中全部财产和粮食,除了按他们的家庭人口留下够用的之外,其余一切都调发征集,大力救济贫苦农民;录用有才干之士,存抚安分守己的人家,号令严明,所到之处一无所犯。其时两川正遭遇严重的饥荒,不过十天半月之间,归附李顺的就达到数万人,其兵锋所向,州县官都开门迎接,讨伐檄文传布之地,没有不被攻破的城池。到他失败之后,人们还怀念他,所以李顺得以逃脱远走,直到三十多年后才被捕杀。


466.

诸葛亮能用度外人

【原文】

    诸葛亮范文正常③言:“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②。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已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


【注释】

①范文正:即范仲淹。常:通“尝”。

②度外人:不守法度之人。据《宋稗类钞》记载,范仲淹所说“度外人”特指有气节而“阔略细故”、“有可用之材”而“不幸陷于吏议深文”之人,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有才能而犯过错误的人。


【译文】

    范文正曾说过:“史书记载诸葛亮能任用有才能而犯过错误的人。凡是用人,没有不希望天下人才都各尽其能的,所以经常担心因事用人近乎以个人好恶而不自知。能用犯过错误的人,然后才能使得事体周全,成就大事业。”


467.

关中无螃蟹

【原文】

    关中①无螃蟹。元丰②中,余在陕西,闻秦州③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④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疟⑤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⑥。不但人不识,是鬼亦不识也。


【注释】

①关中:地名,相当于今陕西省。

②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

③秦州:州名,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

④土人:当地人。

⑤疟:可能指疟疾。

⑥差:通“瘥”(chài),指病愈。


【译文】

    关中一带没有螃蟹。元丰年间,我在陕西时,听说秦州一带有户人家收藏有一只干螃蟹。当地人都害怕它的样子,认为(它)是怪物。每当谁家有人得了疟疾,就借去挂在门上,病往往就好了。这东西不仅人不认识,恐怕鬼也不认识。


468.

【原文】

    曹翰围江州三年,城将陷,太宗嘉其尽节于所事,遣使喻翰,城下日,拒命之人尽赦之。使人至独木渡,大风数日不可济,及风定而济,则翰已屠江州无遗类,适一日矣。唐吏部尚书张嘉福奉使河北,逆韦之乱,有敕处斩。寻遣使人赦之,使人马上昏睡,迟行一驿,比至已斩讫。与此相类,得非有命欤?


【译文】

    曹翰围攻江州 3 年,快要攻陷江州时,太宗嘉许那些人对所事奉的尽了气节,派人告诉曹翰,江州攻克的时候,对那些抗拒的人全部赦免。使者到了独木渡,刮了几天大风不能渡河,等到风停以后再过河,那曹翰已把江州人杀得一个不剩了,不过一天的工夫。唐代吏部尚书张嘉福奉派到河北,对逆韦的叛乱,有诏令处死。不久,朝廷又派人赦免他们,使者在马上昏睡,晚走了一个驿站,等他到达时已杀完了。与这个相类似,莫非生死有命吗?


469.

【原文】

    庆历中,河北大水,仁宗忧形于色。有走马承受公事使臣到阙,即时召对,问河北水灾何如?使臣对曰:“怀山襄陵。”又问百姓如何?对曰:“如丧考妣。”上默然。既退,即诏阁门:“今后武臣上殿奏事,并须直说,不得过为文饰。”至今阁门有此条,遇有合奏事人,即预先告示。


【译文】

    庆历年间,河北涨大水,仁宗为之忧虑,形之于色。这时,恰好有走马承受公事使臣到京城,立刻将其宣诏进殿,询问河北水灾情形怎样,使臣回答说:“怀山襄陵。”仁宗又询问百姓情形怎样,使臣回答:“如同爹娘去世一样悲痛。”仁宗听后默然,退朝之后,就对閤门使说:“今后武臣上殿奏事,必须直说事情,不能过于雕饰。”到现在閤门司订下这一条文,凡碰到有奏事的人,就预先告知。


470.

【原文】

    交趾乃汉、唐交州故地,五代离乱,吴文昌始据安南,稍侵交、广之地。其后文昌为丁琏所杀,复有其地。国朝开宝六年,琏初归附,授静海军节度使。八年,封交趾郡王。景德元年,土人黎威杀琏自立。三年,威死,安南大乱,久无酉长。其后国人共立闽人李公蕴为主。天圣七年,公蕴死,子德政立。嘉祐六年,德政死,子日尊立。自公蕴据安南,始为边患,屡将兵入寇。至日尊,乃僭称“法天应运崇仁至道庆成龙祥英武睿文尊德圣神皇帝”,尊公蕴为“太祖神武皇帝”,国号大越。熙宁元年,伪改元宝象。次年,又改神武。日尊死,子乾德立,以宦人李尚吉与其母黎氏号“燕鸾”太妃,同主国事。熙宁八年,举兵陷邕、钦、廉三州。九年,遣宣徽使郭仲通,天章阁待制赵公才讨之,拔广源州,擒酋领刘纪,焚甲峒,破机郎、决里,至富良江。尚吉遣王子洪真率众来拒,大败之,斩洪真,众歼于江上,乾德乃降,是时乾德方十岁,事皆制于尚吉,广源州者,本邕州羁縻,天圣七年,首领侬存福归附,补存福邕州卫职。转运使章频罢遣之,不受其地,存福乃与其子智高东掠笼州,有之七源。存福因其乱,杀其兄,率士人刘川以七源州归存福。庆历八年,智高自领广源州,渐吞灭右江田州一路蛮峒。皇祐元年,邕州人殿中丞昌协奏乞招收智高,不报,广源州孤立无所归,交趾觇其隙,袭取存福以归,智高据州不肯下,反欲图交趾,不克,为交人所攻,智高出奔右江文村,具金函表投邕州,乞归朝廷,邕州陈拱拒不纳。明年,智高与其匹卢豹、黎貌、黄仲卿、廖通等拔横山寨入寇,陷邕州,入二广。及智高败走,卢豹等收其余众归刘纪,下广河。至熙宁二年,豹等归顺。未几,复判从纪。至大军南征,郭帅遣别将燕达下广源,乃始得纪,以广源为顺州。甲峒者,交趾大聚落,主者甲承贵,娶李公蕴之女,改姓甲氏。承贵之子绍泰,又娶德政之女。其子景隆,娶日尊之女。世为婚姻,最为边患。自天圣五年,承贵破太平寨,杀寨主李绪。嘉祐五年,绍泰又杀永平寨主李德用,屡侵边境。至熙宁大举,乃讨平之,收隶机郎县。


【译文】

    交趾国是汉、唐时代的交州故地,五代时分裂动乱。吴昌刚占据安南,稍后就入侵交、广等地区。后来吴文昌被丁琏杀掉,又据有了交趾。北宋开宝六年,丁琏归附北宋,被授予静海军节度使。开宝八年,被册封为交趾郡王。景德元年,当地人黎威把丁琏杀了自立为王。景德三年,黎威死,安南大乱,很久都没有推选出酉长。其后交耻国民众共同推选福建人李公蕴为王。天圣七年,李公蕴去世,他的儿子德政继位。嘉祐六年,李德政去世,他的儿子日继接位。自从李公蕴占据安南,交趾国就开始成为南疆的边患,曾多次派兵入侵。到日尊主持安南时,便擅自称为“法天应运崇仁至道庆成龙祥英武睿文尊德圣神皇帝”。将李公蕴尊称为“太祖神武皇帝”,国号为“大越。”熙宁元年,又把年号改为“宝象”。第二年,又改为“神武”。日尊死后,他的儿子乾德继位,用宦宫李尚吉和他的母亲黎氏号为“燕鸾”太妃的共同主持国政。熙宁八年,发兵攻打下北宋的邕州、钦州和谦州。熙宁九年,朝廷派遣宣徽使郭仲通、天章阁待制赵公才征讨交趾国,攻取广源州后,活捉首领刘纪,捣焚甲峒,破机郎、决里,直达富良江。尚吉派遣王子洪真率众兵抗拒,被宋军大败,洪真被斩,他的部将都被消灭在富良江上。乾德便投降宋朝。那时乾德才 10 岁,国事都是由尚吉决定。广源州,原来是属邕州羁管。天圣七年,它的首领依存福归附朝廷,朝廷让依存福补邕州卫这一职位。但转运使章频罢遣了存福,不接受他的地区,存福就与他的儿子智高向东攻掠笼州并占据了它。七源存福因为内乱,杀掉兄长,率领当地人刘川以七源州归附依存福。庆历八年,依智高自掌广源州,逐渐吞并消灭右江、田州一带的蛮族。皇祐元年,邕州人殿中丞昌协上奏皇上请求招抚侬智高,奏表没有被接受,因而广源州孤立无所归依,交趾国看到这个机会,乘机袭取存福,想让它归附,智高占据州城不肯降,反而想要图谋交趾,没有成功,被交趾国人攻打,智高弃城出逃到右江文村,准备了金函奏表投递到邕州,乞求归依朝廷,但邕州陈拱拒不接纳。第二年,智高与他的同党卢豹、黎貌、黄仲卿、廖通等人入侵攻下横山寨,并陷邕州,入两广,等到智高败走,卢豹等人收拾残部归依刘纪,攻下广河。到熙宁二年,卢豹等人归依朝廷,不久,又反叛归依刘纪。直到朝廷大军南征,郭逵派遣别将燕达攻陷广源,才抓获刘纪,以广源为顺州。甲峒是交趾的一个大部落,甲承贵是首领,将李公蕴的女儿娶为妻,改姓甲氏。甲承贵的儿子绍泰,又娶德政的女儿为妻。他的儿子景隆,娶的是日尊的女儿。甲峒与交趾世代结为婚姻,是边疆最大的忧患。自从天圣五年,甲承贵攻破太平寨,把寨主李绪杀死。嘉祐五年,绍泰又把永平寨;寨主李德用杀死,多次入侵边境。到熙宁年间,朝廷大举进兵,才将他讨伐平定,收属隶从于机郎县。


471.

【原文】

    太祖朝,常戒禁兵之衣,长不得过膝,买鱼肉及酒入营门者皆有罪。又制更戍之法,欲其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兼外戍之日多,在营中之日少,人人少子而衣食易足。又京师卫兵请粮者,营在城东者,即令赴城西仓,在城西者,令赴城东仓,仍不许佣僦车脚,皆须自负,尝亲登右掖门观之。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译文】

    宋太祖当政的时候,曾经禁令禁兵的衣不能长过膝,将鱼肉和酒买入营门的人都有罪。又制定了轮流守卫边防的制度,使禁兵习惯于爬山涉水的劳苦,减少对妻子儿女和家乡的依恋。在外面卫戍的日子多,在军营里的日子少。人人少子而衣食易足。另外京师卫兵领取粮食,营在城东的,就令到城西仓领取;营在城西的,就令到城东仓领取,还不许租雇车马脚力,必须自己背负,宋太祖曾亲自登右掖门观看禁兵背粮。使他们劳动出力,以抑制骄傲和懒惰的习气。因而士兵仍在生活上不羡慕外面的浮华,安于辛苦而易于指挥。


472.

【原文】

    青堂羌本吐蕃别族,唐末,蕃将尚恐热作乱,率众归中国,境内离散。国初有胡僧立遵者,乘乱挟其主篯逋之子唃厮啰东据宗哥邈川城。■厮啰人号“瑕萨篯逋”者,胡言“赞普”也。“唃厮”,华言佛也,“啰”,华言男也;自称“佛男”,犹中国之称“天子”也。立遵姓李氏。唃厮啰立,立遵与邈川首领温■、温逋相之,有汉陇西、南安、金城三郡之地,东西二千余里,“宗哥邈川”即所谓“三河间”也。祥符九年,立遵与唃厮啰引众十万寇边,入古渭川,知秦州曹玮攻败之,立遵归乃死。唃厮啰妻李氏,立遵之女也,生二子,曰瞎毡、磨毡角。立遵死,唃厮啰更娶乔氏,生子董毡,取契丹之女为妇。李氏失宠,去为尼;子二亦去其父,瞎毡居河川,磨毡角居邈川,唃厮啰住来居青堂城。赵元昊叛命,以兵遮厮瞎,遂与中国绝。屯田员外郎刘涣献议通唃厮啰,乃使涣出古渭州,循未邦山至河州国门寺,绝河逾廓州,至青堂,见唃厮啰,授以爵命,自此复通。磨毡角死,唃厮啰复取邈川城,收磨毡角妻子质于结罗城。唃厮啰死,子董毡立,朝廷复授以爵命。瞎毡有子木征;“木征”者,华言“头龙”也。以其唃厮啰嫡孙,昆弟行最长,故谓之“头龙”,羌人语倒,谓之“龙头”。瞎毡死,青堂首领瞎药鸡罗及胡僧鹿尊共立之,移居滔山。董毡之甥瞎征伏,羌蕃部李钺星之子也,与木征不协,其舅李笃毡挟瞎征居结河,瞎征数与笃毡及沈千族首领常尹丹波合兵攻木征,木征去居安乡城。有巴欺温者,唃氏族子,先居结罗城,其后稍强,董毡河南之城遂三分:巴欺温、木征居洮河涧,瞎征居结河,董毡独有河北之地。熙宁五年秋,王子醇引兵始出路骨山,拔香子城,平河州,又出马蔺州,擒木征母弟结吴叱,破洮州,木征之弟已毡角降,尽得河南熙、河、洮、岷、叠、宕六州之地,自临江寨至安乡城东西一千余里,降蕃户三十余万帐。明年,瞎木征降,置熙河路。


【译文】

    青堂羌族原是吐蕃中的另一族,唐末,蕃将尚恐热作乱,率领部众归顺中国,于是吐蕃境内离散。国初有一个胡僧叫立遵的,乘乱挟持其主唃逋的儿子唃厮啰东占据宗哥邈川城。唃厮啰人号称“瑕萨篯逋”的,用胡人语言就是“赞普”的意思。“唃厮”用汉语讲就是“佛”的意思,“啰”汉语讲“男”的意思;自称为“佛男”,如同中国称“天子”。立遵姓李氏。唃厮啰立,立遵和邈川首领温■、温逋辅佐他,据有汉陇西、南安、金城三郡之地,东西约二千多里。“宗哥邈川”就是所谓“三河间”。祥符九年,立遵和唃厮啰率众兵十万冠边,侵入古渭州,秦州知州曹玮将他们攻取,立遵回去就死了。厮妻李氏,是立遵的女儿,生有二个儿子,一个叫瞎毡,另一个叫磨毡角。立遵死后,唃厮啰又娶乔氏,生子名叫董毡,娶契丹之女为妻。李氏失宠,离去为尼姑;二个儿子全离开父亲,瞎毡居住在河州,磨毡角居住在邈川,唃厮啰住在来居青堂城。赵元昊叛命,以兵遮厮,于是与中国绝。屯田员外郎刘涣献计建议与唃厮啰通。于是派遣刘涣出古渭州,沿着未邦山到河州国门寺,渡河逾廓州,到青堂,见到唃厮啰,授以爵命,从此又相通。磨毡角死,唃厮啰又夺取邈川城,收磨毡角的妻子质于结罗城。唃厮啰死后,其子董毡继位,朝廷又授以爵命。瞎毡有子木征;“木征”用汉语讲是“头龙”的意思。瞎毡死,青堂首领瞎鸡罗和胡僧鹿尊共立之,移居滔山。董毡的外甥瞎征伏,是羌蕃部李钺的儿子,与木征不协,他的舅舅李笃毡挟持瞎居于结河,瞎征多次与笃毡及沈千族首领常尹丹波联合攻打木征,木征离开结河居安乡城。有个叫巴欺温的,是唃氏族子,先居住在结罗城,其后稍强,董毡河南之城于是被分为三:巴欺温,木征居洮河涧,瞎征居结河,董毡独占河北之地。熙宁五年秋,王子醇引兵始出路骨山,攻下香子城,平定河州,又出马蔺州,活捉木征母弟结吴叱,破洮州,木征的弟弟已毡角投降,完全夺得了河南熙、河、洮、岷、叠、宕六州之地,从临江寨到安乡城东西一千多里,投降的蕃户有30 余万帐。第二年,瞎木征投降,置熙河路。


473.

【原文】

    元丰中,夏戎之母梁氏遣将引兵卒至保安军顺宁寨,围之数重。时寨兵至少,人心危惧。有倡姥李氏,得梁氏阴事甚详,乃掀衣登陴,抗声骂之,尽发其私,虏人皆掩耳,并力射之莫能中,李氏言愈丑,虏人度李终不可得,恐且得罪,遂托以他事,中夜解去。鸡鸣狗盗皆有所用,信有之。


【译文】

    元丰年间,夏戎的母亲梁氏派遣将领带兵到保军顺宁寨,将寨子围上几重。时寨内兵士极少,人心危惧。有一老娼妇李氏,知道一一一梁氏的私事十分详细,于是掀衣登上女墙,抗声骂梁氏,将梁氏的隐私全部揭发出来,虏人都掩耳,并用箭射李氏,但没有能射中,李氏的话更加难听,虏人估计不能射得李氏,恐且得罪,于是旗以他事,半夜引兵解围离去。鸡鸣狗盗之徒都有其用处,确实有这样的事。


474.

校书如扫尘

【原文】

    宋宣献①博学,喜藏异书,皆手②自校雠③。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谬④。”


【注释】

①宋宣献:即宋,字公垂,谥宣献,通经史百家,喜欢对典籍进行校勘。

②手:亲手。

③校雠(chóu):校对,核对书籍文字,纠正错误。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

④脱谬:漏校和错校。


【译文】

    宋绶学识渊博,喜欢收藏奇特的书籍,(对收藏的书)都要亲手进行校订。他经常说:“校书就像清扫灰尘,一边扫,一边生。所以有时一本书经过三四次校勘以后,还是会有错漏讹误。”


【评析】


    《杂志》卷中所录大约是作者认为不易归类的材料,故总汇于书末,而称为杂记。实际全书都是杂记性的,分类只是相对的,所以各类别之间多有内容性质相近的条目。就材料的重要性而言,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两卷绝不低于其他各卷,如有关石油、海陆变迁、雁荡山、指南针、胆矾炼铜、边州木图、李顺事迹等条,都在这一类。



《梦溪笔谈》·卷二十六 药 议

475.

人体消化道与饮食药物吸收

【原文】

    古方言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如枇杷、狗脊,毛不可食,皆云射入肝肺。世俗似此之论甚多,皆谬说也。又言人有水喉、食喉、气喉者,亦谬说也。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①,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耳。水与食同嚥,岂能就口中遂分入二喉?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咽则嚥入胃脘②,次入胃中,又次入广肠③,又次入大小肠;喉则下通五脏,为出入息④。五脏之含气呼吸,正如冶家之鼓鞴⑤;人之饮食药饵,但自咽入肠胃,何尝能至五脏?凡人之肌骨、五脏、肠胃虽各别,其入肠之物,英精之气味⑥皆能洞达,但滓秽即入二肠。凡人饮食及服药既入肠,为真气⑦所蒸,英精之气味以至金石之精者——如细研硫黄、朱砂、乳石之类——凡能飞走融结⑧者,皆随真气洞达肌骨,犹如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碍;自余顽石草木⑨,则但气味洞达耳,及其势尽,则滓秽传入大肠,润湿渗入小肠,此皆败物,不复能变化,惟当退泄耳。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但气味到彼耳,凡质岂能至彼哉?此医不可不知也。


【注释】

①《欧希范真五脏图》:宋代的一部解剖学的图书。北宋庆历年间,广西反抗首领欧希范及其党众被镇压,宜州推官吴简令州吏及画工解剖五十余人的尸体,画出五脏图,集为此书。

②胃脘:疑当读作“胃筅(管)”,即食管。

③广肠:疑指十二指肠。如果理解为大肠,则此处文字当有错误。

④息:气,气息。

⑤鼓鞴(bì):鼓风吹火用的革囊。如后世之风箱。

⑥英精之气味:实指食物及药物中能够被人体吸收的精华部分。

⑦真气:指人体之正气,亦即精气。古有“精气”说,以为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精气为世界的本质,人体亦由精气构成。

⑧飞走融结:指流动融合。

⑨顽石草木:指食物及药物中不能够被人体吸收的粗劣部分。


【译文】

    古代的药方书上说,云母不经过加工就直接服用,便会附着到人的肝肺上去不掉。譬如枇杷和狗脊,有绒毛而不可食,都说它们的绒毛吃下去会刺入肝肺。世俗类似这样的言论很多,都是荒谬的说法。又说人有水喉、食喉、气喉三个喉咙,也是荒谬的言论。世上流传的《欧希范真五脏图》,也把人的喉咙画成三个,大概当时解剖检验得不仔细。水与食物一同下咽,怎么能就在口中分开而咽入两个喉咙呢?人只是有咽有喉这两者而已,咽是用来输送饮食的,喉则用来通气。咽输送饮食是先咽入食管,其次进入胃中,又其次进入广肠,又其次入大小肠;喉则下通五脏,用来吸气和呼气。五脏包含气体而有呼有吸,正如冶炼用的鼓风的革囊;人的饮食和服用的药饵,则只是从咽部进入肠胃,又何尝能到五脏?人的肌骨、五脏、肠胃虽各有分别,而凡是进入肠胃的食物和药物,它们的精华部分都能畅通无阻地到达身体的各处,只有渣滓和秽物进入大小肠。人的饮食及服用的药饵既入肠胃,为人体的精气所蒸化,其精华部分以至金石之物的精华成分——如经过精细加工的硫黄、朱砂、钟乳石之类——凡是能够流动融合的,都随着精气畅达肌骨,犹如天地间的精气贯通金、石、土木等万物,从未有滞留和阻碍;其余的不能被精气所蒸化的部分,譬之顽石、草、木,则只是某些气味随着精气畅达各处,及其气味的功能也用尽,就变成渣滓和秽物传入大肠,又润湿渗透于小肠,这些都是废物,不能再转变消化,只能被排泄出去。凡是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的话,只是说它的气味到达了那一器官,构成某物的物质又怎能到达那里呢?这是医家所不能不了解的。


476.

【原文】

    予集《灵苑方》论“鸡舌香”以为“丁香母”。盖出陈氏《拾遗》,今细考之尚未然。按《齐民要术》云:“鸡舌香,世以其似丁子,故一名'丁子香’,即今丁香是也。《日华子》云:“鸡舌香,治口气”。所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又古方“五香连翘汤”用鸡舌香,《千金》:“五香连翘汤”无鸡舌香,却有丁香,此最为明验。《新补本草》又出“丁香”一条,盖不曾深考也。今世所用鸡舌香,乳香中得之,大如山茱萸,剉开如柿核,略无气味,以治疾殊极乖谬。


【译文】

    我收集《灵苑方》,上面说鸡舌香是丁香母。这大概出自《陈氏拾遗》,现在仔细考察并不如此。根据《齐民要术》说:“鸡舌香,人们都认为它象丁香子,故又把它叫做'丁子香’。”就是今天所说的“丁香”。《日华子》中说:“鸡舌香治疗口气。”所以三省的通例。郎官每天口含鸡舌香,使其在奏事对答时,其气芬芳,这就是所说的丁香治口气,直到现在,医书上仍这样记载。另外有一古代医药书中“五香连翘汤”,用了鸡舌香。《千金方》中的“五香连翘汤”则没有用鸡舌香,而有丁香,这是最好的明证。《新补本草》又列出了“丁香”一条,大约没有深入考证。现在人们用的鸡

舌香,是从乳香中得到,象山茱萸那么大,锉开里面象柿核,没有一点气味。用这种药治病极其错误荒谬。


477.

【原文】

    旧说有“药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说。其意以为药虽众,主病者专在一物,其他则节级相为用,大略相统制,如此为宜。不必尽然也。所谓君者,主此一方者,固无定物也。《药性论》乃以众药之和厚者,定以为君,其次为臣、为佐;有毒者多为使。此谬说也。设若欲攻坚积,如巴豆辈,岂得不为君哉。


【译文】

    过去所说的用药处方,有“药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的说法。它的意思是处方中治病的药虽然多,但是主治疾病的药却只有一样。其它的药则按照主次搭配运用,大体上相互制约。这样做才为适当,但不一定都要依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的规定来处方。称为君药的,是指在这一个处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本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药物。《药性论》这本书中把药性平和醇厚的药定为君药,其次是臣药,再次为佐药,最后把有毒的药定为使药,这是错误的说法。假如要治疗顽固的食积阻滞疾患,譬如巴豆一类有毒的药物,难道不可以作为君药吗?


478.

【原文】

    金罂子止遗泄,取其温且涩也。世之用金罂者,待其红熟时取汁熬膏用之,大误也。红则味甘,熬膏则全断涩味,都失本性。今当取半黄时采,干,捣末用之。


【译文】

    金罂子可用来治疗遗尿、泄痢之类的病,是取其药性温和而涩。人们用金罂子时,等到它红熟时取其汁熬成膏使用,真是大错。金罂子红熟就味甜,熬成膏则涩味全没有,丧失了原有的药性。应当在金罂子半黄时采取,晒干后捣碎成末服用。


479.

【原文】

    汤、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唯近世人为之。大体欲达五脏四肢者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久而后散者莫如丸。又无毒者宜汤,小毒者宜散,大毒者须用丸。又欲速者用汤,稍缓者用散,甚缓者用丸。此其大概也。近世用汤者全少,应汤者皆用煮散。大率汤剂气势完壮,力与丸、散倍蓰。煮散者一啜不过三五钱极矣,比功较力,岂敌汤势?然汤既力大,则不宜有失消息。用之全在良工,难可以定论拘也。


【译文】

    中药的汤剂、散剂、丸剂各有各的用途。古方中汤剂用得最多,用散剂、丸剂的很少。古方中没有用煮散的,只有近代人才这样做。大体上要使药效达到五脏六肢的以汤剂最好,要让药久留胃中的以散剂为最好,要长期保持疗效的,不如用丸药。无毒的药物适宜用汤剂,小毒的药物适宜散剂,大毒的药物必须做成药丸。如果要药效快的用汤剂为宜,稍缓的用散剂,很慢的用丸药。这是汤、散、丸药剂使用的大致情况。近代用汤剂的很少,应该用汤剂的都用煮散。大致说来,汤剂的药力比较大而足,汤剂的效力是丸、散的好几倍。煮散一次最多只能服三、五钱,比较功效与药力,怎能比得上汤剂的势头?既然汤剂的药力大,那么在用药剂量上就不应当有差错。用药全在于医生高明的医术,不可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方法。


480.

采草药不拘定月

【原文】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①未当。但②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③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④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⑤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⑥辈观,无苗时采,则实⑦而沉;有苗时采,则虚⑧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⑨,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⑩,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注释】

①殊:很,非常。

②但:只,仅。

③掇(duō):拾取,文中是“采摘”、“选取”的意思。

④大率(shuài):大约,大概。

⑤津泽:文中指植物所含的汁液、养分。

⑥地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状茎可入药。

⑦实:坚实,文中指果实饱满。

⑧虚:空,文中指果实不够饱满。

⑨紫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据上下文意,沈括是把紫草看做没有宿根的植物了。

⑩黯恶:颜色灰暗。

自从本说:自然应该依据这种说法,即用草药的哪部分就应该等到那部分长成的时候。

缘:因为。

愆(qiān)伏:气候失常,多指大旱或酷暑。

《游大林寺》诗: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游庐山大林寺时所写。全诗四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筀(ɡuì)竹:竹名,种类较多,据元代李衎所著《竹谱详录》载,筀竹有黄筀、绵、早筀、晚筀等品种。

物性:文中指植物本身的特性。

凌冬:经冬,越冬。

汾(fén):汾州,古州、府名,北魏时设,治所在蒲子城(今山西隰县),北齐时改为南朔州,后屡有改置变迁,文中指山西一带,与并州一起泛指我国北方地区。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文中泛指北方。

粪溉:施肥灌溉。


【译文】

    按传统的习惯,采草药多在二月、八月,这十分不恰当。只不过二月草已发芽,八月草叶未枯,采集的人容易辨识罢了,在药性上都不是好时候。大抵用根入药的,如果有隔年生的根,应该在尚无茎叶的时候采集,这时汁液都在根上。想验证这一点的话,只要观察一下芦服、地黄一类就知道,无茎叶时采来的就结结实实而沉甸甸的;有茎叶时采来的则空落落而轻飘飘的。那些没有隔年生的根的,就等到茎叶长成而还没有开花时采集,这时的根已经充分生成而又未衰退。如现在用的紫草根,未开花时采集的就颜色鲜亮有光泽;花谢了之后再采集的就颜色黯淡而粗糙,这就是证明。用叶入药的,要在叶刚长得充分时采集;用芽入药的,可以依从过去的说法;用花入药的,要在花刚刚开放时采集;用籽实入药的,要在籽或果成实时采集:这些都不可限定时月。因为土气有早晚,天时有失常,如平地三月开花的,在深山则四月开花。白乐天(居易)的《游大林寺》诗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差不多是常理。这是由地势高下的不同引起的。又如筀竹笋,有二月份生的,有三四月份生的;还有五月份才生的,叫做晚筀。水稻也有七月份熟的,有八九月份熟的;还有十月份熟的,叫做晚稻。同一种作物以及同一块地的作物之间,成熟都各有早晚,这是由物性的不同引起的。五岭以南的小草隆冬季节也不凋零,并汾地区的乔木临近秋天已先落叶,南方百越之地的桃李冬天结果,北方荒漠的桃李则夏天开花,这是由地气之不同引起的。同一亩地的庄稼得施肥灌溉的先发芽,同一丘坡的谷物后种的晚结实,这是由人力的不同引起的。怎么能一切都拘泥于固定的月份呢?


481.

【原文】

    《本草注》:“橘皮味苦,柚皮味甘。”此误也。柚皮极苦,不可向口,皮甘者乃柑耳。


【译文】

    根据《本草》注:“橘皮味苦,柚皮味甘”,这是错误的。柚皮非常苦,根本不能进口,皮甘

的是橙。


482.

【原文】

    按《月令》:“冬至麋角解,夏至鹿角解。”阴阳相反如此。今人用麋、鹿茸作一种,殆疏也。又有刺麋鹿血以代茸,云:“茸亦血耳”,此大误也。窃详古人之意,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长;其次筋难长;最后骨难长。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坚。唯麋角自生至坚,无两月之久,大者乃重二十余斤,其坚如石,计一昼夜须生数两,凡骨之顿成生长,神速无甚于此。虽草木至易生者,亦无能及之。此骨之至强者,所以能补骨血,坚阳道,强精髓也。岂可与凡血为比哉。麋茸利补阳,鹿茸得利补阴。凡用茸无乐太嫩,世谓之“茄子茸”,但珍其难得耳,其实少力,坚者又太老。唯长数寸,破之肌如朽木,茸端如玛瑙、红玉者最善。又北方戎狄中有麋、麖、麈駞,麈极大而色苍,尻黄而无斑,亦鹿之类。角大而有文,莹莹如玉,其茸亦可用。


【译文】

    根据《礼记•月令》记载:“麋角在冬至那天脱落,鹿角在夏至那天脱落。”麋角、鹿角脱换的季节中的阴阳二气,相反到这个地步。现在人们却把麋茸和鹿茸等同使用,这恐怕是一种疏忽。还有人刺取麋血、鹿血用来代替茸,说“茸也是血”,这就更错了。我推测古人的意思,凡是含血的东西,肉较易生长,其次是筋,最难长的是骨。所以一个人从胚胎发育到成人,要 20 年,骨骼才长结实。只有麋角从长出到坚硬,不要两个月的时间,大的重达 20 多斤,象石头那样坚硬。算起来一昼夜要长几两,一般骨骼的生长,再没有比这更快的了,就算是最易生成的草木,也赶不上它。这是骨质中最强有力的,因此能够补血养骨,强壮男子的性功能,增强精髓,怎么能与一般的血相比呢。麋茸利于补阳,鹿茸利于补阴。一般使用茸,不要追求太嫩的,人们说的“茄子茸”,不过是因它难于得到而珍贵罢了,其实它的药效并不大。长成坚硬的角的又太老。只有那种几寸长的,破开其茸肉疏松如同朽木,茸的顶端色泽如同玛瑙红玉一样的最好。另外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有麋、麖、麈、驼等兽,其中麈体型很大呈青色,臀部呈黄色而没有斑纹,也是属鹿的一类,它的角大而有花纹,晶莹如玉,这种茸也可以作药用。


483.

【原文】

    枸杞,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甘美异于他处者。《千金翼》云:“甘州者为真,叶厚大者是。”大体出河西诸郡,其次江池间圩埂上者。实圆如樱桃,全少核。暴干如饼,极膏润有味。


【译文】

    枸杞,是生长在陕西最边缘地区的,有一丈多高,其中粗大的树干可以用来作梁柱,叶子有几寸长,没有刺,根皮象厚朴,果实甘甜味美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千金翼方》上说:“枸杞以甘肃出产的为正品,叶子厚而且大的便是。”这种枸杞大体出自于黄河以西各郡县,其次就是长江下游一带圩田的堤坝上的。枸杞果实象樱桃一样圆,很少有核,晒干后象饼,十分滋润味美。


484.

【原文】

    淡竹对苦竹为文,除苦竹外,悉谓之淡竹,不应别有一品谓之淡竹。后人不晓,于《本草》内别疏“淡竹”为一物。今南人食笋有苦笋、淡笋两色,淡笋即淡竹也。


【译文】

    淡竹与苦竹相对成文,除了苦竹以外,其余的竹全被称为淡竹,不应该另外还有一种竹称为淡竹。后人不知道,在《本草》中另外列出淡竹为一物。现在南方人吃竹笋,有苦笋和淡笋两种,淡笋就是淡竹。


485.

【原文】

    东方南方所用细辛,皆杜衡也。又谓之“马蹄香”。色黄白,拳局而脆,干则作团,非细辛也。细辛出华山,极细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生椒,其辛更甚于椒,故《本草》云:“细辛水渍令直”,是以杜衡伪为之也。襄汉间又有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亦非细辛也。


【译文】

    东方南方所用的细辛,都是杜衡,又称为“马蹄香”。呈黄白色,蜷曲而脆,晒干后呈团状,这不是细辛。细辛出自华山,枝干非常细而且直,呈深紫色,味道很辣,放进口中咀嚼,辣咝咝地象吃生花椒,但比吃生花椒更辛辣些。所以《本草》中说:“把细辛用水泡让它变直。”那是用杜衡伪作的。襄水、汉水之间另外有一种细辛,枝茎很细而直,呈黄白色,这是“鬼督邮”,也不是细辛。


486.

【原文】

    《本草注》引《尔雅》云:“蘦,大苦。”注:“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茎青赤。”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故谓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四五角作一本生,熟则角坼;子如小匾豆,极坚,齿啮不破。


【译文】

    《本草》注引用《尔雅》说:“蘦,大苦”。注释说:“甘草是一种蔓生植物,叶子象荷叶,茎呈青赤色。”这就是黄药,味道很苦,所以说它大苦,不是甘草。甘草的枝叶与槐树完全相似,有五六尺高,只是叶子的顶端略尖而且粗糙涩手,象有白毛,结的果实象角状,象相思树的豆荚,四五个角状荚果长在一枝上,成熟后荚果就裂开,种子如小扁豆,非常坚硬,牙咬不破。


487.

【原文】

    胡麻直是今油麻,更无他说,予巳于《灵苑方》论之。其角有六棱者,有八棱者。中国之麻,今谓之“大麻”是也,有实为苴麻,无实为苴麻,又曰“牡麻”。张骞始自大宛得麻油之种,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谓汉麻为大麻也。


【译文】

    胡麻就是今天的油麻,再没有其他的说法,我已经在《灵苑方》中谈到。胡麻的角有六个棱的、八个棱的,就是今天所说的“大麻”。有子实的是苴麻,没有子实的是苴麻。又叫做“牡麻”。张骞从大宛国得到麻油的种子,也称为麻,所以用胡麻加以区别,而把汉麻说成大麻。


488.

【原文】

    赤箭即今之“天麻”也。后人既误出“天麻”一条,遂指赤箭别为一物;既无此物,不得已又取天麻苗为之,滋为不然。《本草》明称采根阴干,安得以苗为之?草药上品,除五芝之外,赤箭为第一。此神仙补理养生上药。世人惑于天麻之说,遂止用之治风,良可惜哉。或以谓其茎如箭,既言赤箭,疑当用茎,此尤不然。至如鸢尾、牛膝之类,皆谓茎叶有所似,用则用根耳,何足疑哉。


【译文】

    赤箭就是今天的“天麻”。后人既然错误地另列出“天麻”一条,于是便把赤箭当成另外一种东西,既然没有这种东西,没有办法又把天麻苗当作赤箭,这就更加不对了。《本草》上分明说采根阴干,怎么能说成天麻苗呢?草药中的上品,除了“五芝”以外,要数赤箭为第一。这是神仙补养调理、保养身体的最好的药。人们因为迷惑于天麻的说法,于是只用它作治风症,实在是可惜啊!说它的茎象箭,既然叫赤箭,就以为该用它的茎,这更加不对。象鸢尾和牛膝等等,都是因为它们的茎叶类似于鸢尾、牛膝而得名,而作药用的还是用根,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489.

【原文】

    地菘即“天名精”也。世人既不识天名精,又妄以地菘为“火蔹”,《本草》又出“鸖虱”一条,都成纷乱。今按地菘即天名精,盖其叶似菘,又似蔓菁(名精,即蔓青也。),故有二名;鹤虱即其实也。世间有单服火蔹法,乃是服地菘耳,不当用火蔹。(火蔹,本草名“稀蔹”,即是渚膏苗,后人不识,亦重复出之。)


【译文】

    地菘就是“天名精”。人们既不认识天名精,又错把地菘当作“火蔹”,《本草》中又另外列出“鹤虱”一条,十分纷乱。现在考证,地菘就是天名精,大概它的叶子象菘,又象蔓菁,所以有两个名称。鹤虱就是它的果实。世间有单独服用火蔹的方法,实际就是服用地菘,不应该是火蔹。(火蔹,《本草》中名叫“稀蔹”,就是渚膏苗,后人不认识,又重复列出一条。)


490.

【原文】

    南烛草木,记传《本草》所说多端,今少有识者。为其作青精饭色黑,乃误用乌桕为之,全非也。此木类也,又似草类,故谓之“南烛草木”,今人谓之“南天烛”者是也。南人多植于庭槛之间,茎如朔藋,有节;高三、四尺,庐山有盈丈者,叶微似楝而少;至秋则实赤如丹。南方至多。


【译文】

    有关南烛草木,前人写的记传和《本草》的说法有很多。现在很少有人能识别,因为用它做出的青精饭呈黑色,这是错把乌柏当成了南烛,全错了。南烛属木本,又象草本,所以被称为“南烛草木”,也就是今天称作“南天烛”的那种植物。南方人大多把它种植在庭园栏杆间,它的茎象蒴藋,有节,有三、四尺高,庐山上有丈把高的,叶子有点象苦楝树叶但较稀疏,到秋天结的果实红如丹砂。南方最多。


491.

太阴玄精石

【原文】

    太阴玄精①,生解州盐泽大卤中,沟渠土内得之。大者如杏叶,小者如鱼鳞,悉皆六角,端正似刻,正如龟甲。其裙襕②小堕,其前则下剡③,其后则上剡,正如穿山甲相掩之处,全是龟甲,更无异也。色绿而莹彻;叩之则直理④而折,莹明如鉴,折处亦六角如柳叶。火烧过则悉解折,薄如柳叶,片片相离,白如霜雪,平洁可爱。此乃禀积阴之气凝结,故皆六角。今天下所用玄精,乃绛州⑤山中所出绛石耳,非玄精也。楚州盐城⑥古盐仓下土中又有一物,六棱,如马牙硝⑦,清莹如水晶,润泽可爱。彼方亦名太阴玄精,然喜暴润,如盐碱之类,唯解州所出者为正。


【注释】

①太阴玄精:石名。又称“鬼精”、“龟精石”等,以盐卤入土久积凝结而成。近于石膏。

②裙襕(lán):古人束腰的腰巾。此喻指龟甲中部两边突出的部分,即所谓“甲桥”。

③下剡(yǎn):下削。此指晶体的斜面而言,上边靠里、下边靠外称“下剡”,反之则称“上剡”。

④直理:直线纹理。

⑤绛州:今山西新绛。

⑥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

⑦马牙硝:即芒硝,一种晶体矿物,中医常用。


【译文】

    太阴玄精石,形成于解州盐泽含盐量很高的卤水地中,在这里沟渠内的土中能够找到。大的如杏叶,小的像鱼鳞,全都是六角的,端正得像是刻出来的,形状很像龟甲。其中部两边突出的部分稍微下落,前端的斜面向下,后端的斜面向上,正如穿山甲的背甲与腹甲相遮掩之处,完全是龟甲的形状,几乎没有差异。其颜色是绿的,而晶莹透彻;敲打它就会沿着笔直的纹理折断,透明得像镜子,而折断处的截面也是像柳叶那样的六角形。如果用火来烧,它就会全都分解成薄片而折断,薄如柳叶,一片一片分离,白如霜雪,平滑光洁,令人喜爱。这是禀受久积的阴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都是六角。如今天下所用的玄精石,不过是绛州山中所出的绛石,并不是玄精石。在楚州盐城古盐仓下面的土中还见到一种东西,六个棱,像马牙硝,清莹如同水晶,也润泽可爱。那里的人们也叫它太阴玄精石,然而这种东西喜欢露出地面受潮,如同盐碱之类,只有解州所出产的才是正宗的玄精石。


492.

【原文】

    稷乃今之穄也,齐、晋之人谓“即”“积”皆曰“祭”,乃其土音,无他义也。《本草注》云:“又名穈子。”穈子乃黍属。《大雅》:“维秬维秠,维穈维芑。”秬、秠、穈皆黍属,以色为别:丹黍谓之穈。今河西人用“■”字而音“穈”。


【译文】

    稷就是今天的穄,齐、晋地方的人把“即”、“积”都说成“祭”,这是他们当地口音,没有其他意义。《本草》注中说:“另外又叫做穈子”。穈子是黍属。《大雅》说:“维穈维芑,维穈维芑。”秬、秠、穈、芑都是黍属,以颜色为区别:红黍被称为穈 。现在河西人用作“穈”字但读音仍是“穈”。


493.

【原文】

    苦耽即《本草》酸浆也。《新集本草》又重出“苦耽”一条。河西番界中酸浆有盈丈者。


【译文】

    苦耽就是《本草》中说的酸桨。《新集本草》中又重复出了“苦耽”一条。河西胡人地带的酸桨有一丈高的。


494.

【原文】

    今之苏合香,如坚木,赤色。又有苏合油,如■胶,今多用此为苏合香。按刘梦得《传信方》“用苏合香”云:“皮薄,子如金色,按之即小,放之即起,良久不定如虫动,气烈者佳也。”如此则全非今所用者。更当精考之。


【译文】

    今天的苏合香,木质如同坚木,颜色为红色。另外有苏合油,如同■胶,现在人们大多用苏合油制成苏合香。根据刘梦得在《传信方》中提到苏合香的用法说:“皮薄,子如金色,按它便收缩变小,松开就起来,长时间不定,象虫子动,气味浓烈的为好。”象这样的话,他所说的根本不是现在人们所用的苏合香。应当再作更精细的考查。


495.

【原文】

    薰陆即乳香也,本名“薰陆”,以其滴下如乳头者,谓之“乳头香”;熔塌在地上者,谓之“塌香”,如腊茶之有“滴乳”、“白乳”之品,岂可各是一物?


【译文】

    薰陆就是乳香,原本名为“薰陆”,因为它滴下如乳头,所以被称为“乳头香”。鎔塌在地上的,被称为“塌香”,如同腊茶有“滴乳”、“白乳”之品,怎能各是一物?


496.

【原文】

    山豆根味极苦,《本草》言“味甘”者,大误也。


【译文】

    山豆根味道很苦,《本草》中说“味甘”,真是大错了。


497.

【原文】

    蒿之类至多,如青蒿一类,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株,迥然青色,土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绿,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独青,气稍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此为胜。


【译文】

    蒿的种类极多,如青蒿一类便有两种:有黄色的,有青色的。《本草》所说的“青蒿”,恐怕又是另外一种。陕西绥州、银州一带有青蒿,在蒿丛中间,时有一两株根本不同的青色蒿,当地人把它称为“香蒿”,“香蒿”的茎叶与普通的蒿完全相同,但普通的蒿是呈绿色,而这种蒿颜色呈青翠色,就如同松桧的颜色。到深秋时节,其他的蒿都枯黄了,唯独这种蒿颜色青翠,略有芬芳的气味。恐怕古人所用的,以这种蒿最好。


499.

【原文】

    按文蛤即吴人所食花蛤也,魁蛤即车螯也。海蛤今不识,其生时但海岸泥沙中得之,大者如棋子,细者如油麻粒,黄白或赤相杂,盖非一类。乃诸蛤之房,为海水砻砺光莹,都非旧质。蛤之属,其类至多。房之坚久莹洁者皆可用,不适指一物,故通谓之海蛤耳。


【译文】

    据文献记载,文蛤就是吴人吃的花蛤,魁蛤也就是车螯,而海蛤又是什么今天不得而知,活的海蛤只能在海岸泥沙中得到,大的有棋子般大,细小的如同油麻粒那股大,呈黄白色,有的还杂有红色,大约不是一类。各种蛤的外壳被海水冲磨得光洁晶莹,根本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蛤的种类很多,外壳坚硬光泽晶莹洁净的都可用,不只指一种,所以将它们通称为海蛤。


500.

【原文】

    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飞廉一名漏芦,苗似苦芙,根如牛劳绵头者是也。采时用根。今闽中所用漏芦,茎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时用苗。《本草》自有一条,正谓之“漏芦”。


【译文】

    现在方家用的漏芦就是飞廉。飞廉另外又叫做漏芦,其苗似箸叶,根象牛蒡、绵头的便是。采取的时候用根。现在福建地区用的漏芦,茎象油麻,高有六七寸,深秋时候变得如漆一样枯黑,采取时用苗入药。《本草》中已列有一条,正叫做“漏芦”。


501.

【原文】

    《本草》所论赭魁,皆未详审。今赭魁南中极多,肤黑肌赤,似何首乌,切破,其中赤白,理如槟榔,有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制靴,闽、岭人谓之“余粮”。本草“禹余粮”注中所引,乃此物也。


【译文】

    《本草》中论述的赭魁,都没有经过仔细查考。现在南方有很多这种赭魁,皮黑肉红,样子象何首乌,切破来看,里面红白相间,纹理如同槟榔,有红褐色的汁液,南方人用来染皮制靴。闽中、岭南地方的人把它称为“余粮”。《本草》中“禹余粮”注释中所引的就是这种植物。


502.

【原文】

    石龙芮今有两种:水中生者,叶光而末圆;陆生者,叶毛而末锐。入药用水生者,陆生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系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也。


【译文】

    石龙芮现在有两种:一种是水中生的,叶面光滑而叶端圆;一种是陆地上生的,叶子上有毛而叶端尖锐。入药用水生的。陆生的又被叫做“天灸”,取几片叶子揉碎敷在手臂上,一个晚上手臂上就起大泡,如同被火烧一样的就是这种东西。


503.

【原文】

    麻子,海东来者最胜,大如莲实,出柘萝岛。其次上郡北地所出,大如大豆,亦善。其余皆下材。用时去壳,其法取麻子帛包之,沸汤中浸,候汤冷,乃取悬井中一夜,勿令著水,明日日中暴干,就新瓦上轻挼,其壳悉解,簸扬取肉,粒粒皆完。


【译文】

    麻子以东海来的最好,如莲米般大小,出产于柘罗岛。其次要数上郡北方出产的,如大豆般大小,也好。除此之外,其他地方产的都不好。用的时候要去壳。方法是:把麻子用帛包起来,放在热开水中浸泡,待水冷之后,就取出来悬在井中过一晚,不要让它沾水,第二天放在太阳下曝晒,晒干之后放在新瓦上轻轻地挼,它的壳就全都脱开,再用簸箕扬去壳取其肉,粒粒都完好。



【评析】


    本门为沈括的医学、药物学专著,但不同于一般的医理或医方书,而是仍用笔记的体裁写作的。所录各条,大都主要检讨前人的失误或阐释自己的精要看法,均非泛论。中医学和天文历算、音乐、音韵诸学,都是中国古代极为复杂的专业技能和学术,沈括以一人之身而多专多能,累代亦罕有其比。



【《梦溪笔谈》·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