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1/20
提到贵州,不能不提茅台酒,而茅台酒的诞生地——茅台古镇,可能知道的人不多。茅台古镇其实本身也是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悠的古镇,从仁怀驱车前往茅台镇,在距离还有几公里远近的地方,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酒香,到了古镇,这种空气中的酒香更为浓烈。 茅台镇上全镇都在酿酒,除了国酒茅台,还有大大小小几百上千种酒,几乎每一家门口都摆着大酒坛子,等你去品尝。茅台镇也是有名的红色旅游景点,红军四渡赤水的壮举家喻户晓。于是茅台镇就成了集酱香酒文化、红色文化和盐运文化为一身,镇内随处可见各种文化雕塑,古气十足。 与其他古镇“旧”的风格不同,茅台古镇给人以“新”的印象,虽然是仿古建筑,然而建筑时却考量了古时茅台镇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韵味十足。最难能可贵的是,茅台古镇商业化并不重,茅台人民依然生活在古镇内,带来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由于特殊的地势,茅台古镇沿河岸,依山而建,入夜,景观灯打开之后,茅台古镇夜景堪称一绝,仿古建筑层层叠叠,灯光璀璨,让人不禁想起“千与千寻”中的油宫,夜色里的璀璨灯火,让人放佛穿越到了极美的漫画世界。 当然,来茅台镇旅游,必须要熟知它的酒文化和酒历史。茅台镇地处赤水河谷地带,地势低凹。赤水河周围的大娄山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但在茅台河谷一带,却只有400多米。镇域内资源独特,微生物体系奇异,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造环境,以盛产美酒而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世界酱香型白酒主产区”、“中国酒都核心区”。 茅台镇特殊的地质地貌构造,形成了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经过层层渗透过滤,形成清洌泉水。炎热、少风、高温,使微生物群在此因而易于生长而不易被刮去,大量参与茅台酒的酿造过程。风速小,冬暖、夏热、少雨、少风的特殊小气候十分有利于酿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 而茅台镇本身的历史也很久远,据记载:古代濮獠部落世居于茅台古地,此地马桑树漫山遍野。故得名“马桑湾”。后来在赤水河东岸发现了一股纯净的的泉水,濮獠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来往行人饮用,深得人心,时间长了,人们便称此地为“四方井”,代替了“马桑湾”。 此后,沿河地带人类活动频繁,逐步开发,历代濮獠人在街后筑土台,立灯杆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惯称“茅台”,茅台从此有了名称。有地有名,人气聚集,大量濮獠人在此定居。西汉成帝年间,夜郎地区生产力进步,粮食生产有了剩余,为酿酒业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 元朝以后,在县以下分设寨、村、坪、部、才正式定名为“茅台村”(最早记载茅台茅台村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怀德司安氏族谱)。后来又称“茅村”。明代以后,茅台日益富裕繁荣,又在赤水河两岸修建了九座大庙,并在其中的观音寺,禹王宫内珍藏了三面东汉铜鼓(已经出土一面),故而又叫三鼓寺,茅台村因此又名“云鼓镇”。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开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盐经赤水河道运入,至茅台起岸,称“仁岸”,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由于水陆畅通,八方商贾云集,运盐马帮和舟楫络绎不绝,市场繁荣,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是黔北物资的主要集散地。因而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但终因人们习惯称茅台,已经难以改变,因而再度改为“茅台镇”。 清末民初,茅台镇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贵州省三分之二的食盐由此起运各地,茅台镇因此名声在外,随着盐业的发展,酒业也兴盛起来。茅台酒随盐一道被马帮运往外地,并逐渐名声大振,渐渐声望胜过了盐业。据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清光绪年间,“茅春、茅台烧春、回沙茅台”已远销诸省,其独特工艺也大体定型。 早上日出时的古镇。 古镇的民居。 夜晚古镇的夜色,层层叠叠,很璀璨。 晚霞中的古镇。 古镇街景。 从古镇中穿城而过的赤水河,又称为美酒河,它的两岸,酿造了一大堆美酒。 古镇里的自行车道,沿赤水河前行,长达几十公里。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公园。 古镇一角。 |
|
来自: 昵称6228930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