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沿着黄河去旅游】(25)天地间,唯有这一径一水一禅院

 河南奇兵 2019-02-20

当我离开黄河石径禅院,好长时间我都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现在发达的交通系统、方便的导航系统,是不是一般人很难找到它。

它位于偏关与河曲的交界处,在经济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绝对是管理者的荒漠;亦或许,最早只有船只可以到了这里,而且还要过黄河龙口,稍有不慎,则船覆人亡。但自古神仙居幽处,恰是这绝美的风景与绝奇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孤傲冷艳的美丽。它居于黄河龙口中大峡谷之中,其两崖如刀劈斧削,壁立千仞,那从天上而来的黄河之水,本来进到晋陕大峡谷的大峡谷就极为受约束,此时更像中世纪的欧洲美女,穿上了“紧身胸衣”,束起了细细蜂腰,黄河暴了,怒了,于是一出梁家碛,就咆哮着宣泄着自己的愤怒,那惊天的声音被世人形象地称为“龙口雷鸣”;它可着劲儿地洒欢洒野,龙口外泥沙俱下,水面宽阔,经过了亿万年的堆积冲刷沉淀,造就了太子滩、娘娘滩,因此才有了薄姬在此避难的美丽传说。

娘娘滩

不过,中国的文人雅士自古就有“居幽”情结,三百多年前,一位叫陈洪绶的文人喝多了酒,醉卧西湖边,姿意挥洒笔墨,提笔为沈颢作了《隐居十六观》,其实是十六幅古代文人雅士隐居图,分别是访庄、酿桃、浇书、醒石、喷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砚、寒沽、问月、谱泉、囊幽、孤往、缥香、品梵。也就古代高士不愿意入朝为官,隐居山林的各式花样玩法。其中访庄,位列首位,而孤往、品梵则成为了压轴之行。石径禅院则兼具古人寻隐的多种秉赋,有着“幽处绝烦喧,白云常在门。高歌动涧壑,空境外乾坤”的绝佳意境,蓝天碧水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也难怪从明代就有人在此弥勒洞内禅修,到了清代,才修了上下禅院,其合称为“石径禅院”。

离开249省道,沿着一条小径弯弯曲曲,逶迤行走,在一片石径的尽头草木掩隐之处,有隐约显露的房角屋檐,四顾是茫茫荒野,寻着石径一路走下去,就到了石径禅院上院。其庭门处有“石径禅院”四字匾额,两侧有石楹联:“古洞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一语道破此处玄机,月照为灯,云锁为门,一袭清风一轮明月,就能远朝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静听心与天地、万物的对话,在呢喃细语中体味内心的饱满与深刻。这幅对联倒是与元代道士尹志平所写的“窗外横山入画,门前流水堪听。洞天幽处少人行,不是尘寰路径”有异曲同工之妙。

【沿着黄河去旅游】(25)天地间,唯有这一径一水一禅院

上下禅院是两个石砌窑洞型坐东朝西四合院,传说其建于民国1908年,但修建人现在已不太清楚。网上有人将其独撰为融秋老和尚,与香港最大规模的寺院竹林禅院的修建者混为一谈,在本小生看来,有一种“傍大款、蹭头条”之嫌。

【沿着黄河去旅游】(25)天地间,唯有这一径一水一禅院

立崖临河

上下禅院精致朴素,十几孔窑洞内分别供奉着如来佛、地藏王菩萨、财神、八洞神仙等众神,因解放后此处曾经做过学校,现在的窑洞是学校搬走后腾出来重新恢复其原有功能的,众神们的塑像皆是附近乡民们购置的简隔粗糙的陶瓷制品,能重新收回旧地有自己的一个栖身之所已属幸运,神仙们那顾得上计较那么多。正面为五间窑洞,三明二暗,以砖砌面,依山凿石洞,砖面上砖雕仿木构挂落。传说顶上原有木构大殿全佛殿,南面配殿三间,上原有钟鼓楼。

【沿着黄河去旅游】(25)天地间,唯有这一径一水一禅院

为了不破坏幽美绝境的静谧,又要取悦众神,建造者大概是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于是在其正面窑洞上,雕檐垂柱,雕刻上龙飞凤舞、喜鹊闹梅等精湛浮雕刻画数十幅,其中,《白蛇传》的游湖、《渭水河》的钓鱼、《春秋配》的捡柴、《打子上坟》的上坟、《打鱼杀家》的杀家、《八义图》的朝房、《打金枝》的绑子上殿、《牧羊卷》的舍饭、《三娘教子》的教子、《白蛇传》的祭塔十副戏雕,让这些戏剧的精彩瞬间定格于此,永永远远地供各位神仙们清修欣赏。神仙在享受人间烟火供奉之时,一抬头就看到了外面屋檐下的唱念做打,思绪稍一飞扬,耳畔就想起了曲调悠扬的婉转歌声,叹世间冷暖不易,一个慈悲,于是人间祥云缭绕,岁月静好!

【沿着黄河去旅游】(25)天地间,唯有这一径一水一禅院

出月亮门,沿石阶向下,就是悬空石径,曾经咆哮万里的黄河此刻因为还是万家寨水利工程的回库区而安静了许多,碧蓝一面,向北远眺,一座拱形的黄河大桥如天际彩虹悬在半空,极目南眺,茫茫龙口,天水无际,秦阔晋舒。对面的陕西倒像一条金色的飘带,在水面上漂浮蜿蜒,曲折奔向远方。

【沿着黄河去旅游】(25)天地间,唯有这一径一水一禅院

【沿着黄河去旅游】(25)天地间,唯有这一径一水一禅院

【沿着黄河去旅游】(25)天地间,唯有这一径一水一禅院

悬空界门

此时,悬崖上的石径兵分两路,一条与黄河并行,过“悬空界”、独木桥,至弥勒洞;另一条几乎是垂直向下,直抵黄河岸边。明清时期,黄河航运发达,河曲是走西口中的必经之路,黄河上也常有盐、茶等货物运往口外,当年河工们总结此段为“神门、鬼门,难过此门”的险隘之地,为顺利闯关依山就势在悬崖绝壁建寺修庙,名为“弥勒洞”。弥勒洞为为前窟后洞,洞前塑有高大的弥勒佛像。当年弥勒大佛临风而坐,每一个驾船渡过的河工在遥远的地方就能隐约看到洞窟佛像,那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平静了许多,天助神力顿时“龙口鬼门”不再难过,众人同舟共济合力划船至崖下停泊靠岸,一起沿石径而上去给弥勒佛上一柱香:感谢佛祖护佑。回头四望,那奔腾而下的黄河之水,在天光云影之下,反而给人片刻的澄明宁静。

离此不远有长城的一个烟墩,“龙口”已成天堑,龙口雷鸣更如千军万马,明代只需派三两士兵驻守在弥勒洞前,就可四两拨千金保龙口之隘万安!

因为少了历史的记载,禅院的历史是一片苍白,人们只能砖雕图案猜测其曾经的品格雅致,从烟霞可卧的临河绝壁推测黄河渡口的艰难。河曲是元代杂剧家白朴的故乡,其一生放浪行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不知其足迹可曾流连于此处,那些雕刻于檐间的戏剧,是否又是于冥冥之中向这位杂剧大家在致敬。

现代人见多了繁华喧闹,四处寻觅一方绮丽跌宕的名山胜水,以安顿那不为人知的心事。石径禅院水隔淡烟,路径疏雨,古树江横,渔舟唱晚,数峰无语向斜阳,让人不知不觉中萌生出一种“想和一个人终老幽处”的想法。想起了曾经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了每每念起让人心疼不已的仓央嘉措的爱情诗词“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一切坎坷皆如浮云,回家抱着老婆搂着娃,好好过日子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