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S探测器发现,太阳表面会产生蝌蚪状的伪冲击波。Abhishek Srivastava IIT (BHU) / Joy Ng / NASA 太阳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颗恒星。因此研究太阳其实相当重要。而近150年来,科学家一直都对太阳外层大气——日冕为何会拥有超高温迷惑不解。日冕温度可达太阳表面温度的200倍,能够产生大量高速飞行的带电粒子,横扫整个太阳系。 计算机模拟展现了这些伪冲击波是如何被抛射出来的。Abhishek Srivastava IIT (BHU) / Joy Ng / NASA 最近,美国的IRIS(过渡层成像光谱仪)太阳探测器发现,太阳的强磁区会产生一种蝌蚪状的火焰,一种伪冲击波。这种完全由等离子体组成的火焰喷流身上,或许隐藏着日冕温度超高之谜的答案。 关于日冕温度超高的原因,理论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微耀斑说,一种是电磁波说。持微耀斑说的科学家认为,太阳大气中的能量,来自许多小规模的爆发事件。这些爆发事件发生在太阳磁力线重连之时,能够释放出炽热的带电粒子。持电磁波说的科学家则认为,某种类型的电磁波能够在太阳大气中,向外推动带电粒子,从而导致日冕温度上升。不过事实上,日冕温度超高更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 科学家新发现这些蝌蚪状喷流能够在特定的时段——也就是大约每11年一次的太阳活跃期内,为日冕提供热量。 科学家在分析IRIS的数据时发现,太阳的黑子区会朝着日冕底层射出一种独特的细长喷流,高度可达3000英里。这些喷流拥有块状头部和逐渐稀薄的长尾,看起来就像一只只蝌蚪。 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这些“蝌蚪”携带有足够多的能量和等离子体,能够使日冕底部的温度上升。 这些“蝌蚪”是被太阳磁场的重连区抛射出来的,到目前为止人们观测到的所有喷流都产生自太阳黑子的边缘。但科学家相信在其他强磁区也可以发现它们。 蝌蚪状的伪冲击波产生自太阳表面的强磁区。Abhishek Srivastava IIT (BHU) / Joy Ng / NASA 参阅:https://www./feature/goddard/2019/solar-tadpole-like-jets-seen-with-nasa-s-iris-add-new-clue-to-age-old-myste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