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窦固窦宪大破匈奴?此实为官方传谣而已,幕后另有真正功勋者

 好了明理 2019-02-20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我们都知道,西汉时大破匈奴的首要功勋者当属卫青与霍去病,后人对他们也是称颂有加、充满溢美之词;而对于东汉同样大破匈奴的窦固与窦宪,世人评价就众说纷纭了。

正史既然如此定义,为何世人的看法会如此不一呢?经深入考证后,我发现“窦固窦宪之功”只是一种官方传谣,后人的“众说纷纭”绝非无中生有。

有一种谣言叫“政治传谣”,来自官方的“刻意制造”

窦固窦宪大破匈奴?此实为官方传谣而已,幕后另有真正功勋者

刘邦斩蛇,是为“政治传谣”之一

古时为了在民间传播所需的舆论,统治者们也是会经常“制造”各种谣言的:一是为宣扬自己的所作所为乃“君权天授”,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起到稳定朝政之用。

以汉代为例,所谓刘邦乃”赤帝之子“,即为前者;而窦固窦宪的”丰功伟绩”,则为后者的“稳固朝堂”之需。为何会有此说,下面听我道来便是。

“政治传谣”与传统的史书篡改又有所不同,史官的记录虽不敢“无中生有、诬白为黑”,但可以存在主观的个人倾向性。

太史公司马迁如此,后世史官也常如此,故而我们往往在“真实”的历史记录中看到的是“片面”的内容,片面记录再加上后人的曲解,最终就形成了“政治传谣”。

窦氏家族从西汉影响到东汉,可谓封建家族中“打不死的小强”

窦固窦宪大破匈奴?此实为官方传谣而已,幕后另有真正功勋者

从窦漪房开始,窦氏影响了两汉的数百年历史

卫青与霍去病背景显赫,这点我们都清楚;其实窦固与窦宪同样出身汉代望族。汉初的窦太后知道吧?曾辅助过文帝、景帝、武帝的窦氏家族,虽说在汉武帝后曾没落过一段时间,但到了东汉时期,窦家再度高居朝堂之上。

窦广国(西汉窦太后的弟弟)的后人窦融、窦固、窦宪等在东汉时期再度叱咤风云,一直到东汉末年的三国前期,尚有一位窦武活跃于青史之上。

窦融为东汉开国时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窦固为窦融之侄,妻子是光武帝刘秀的女儿,可谓地道纯正的皇族世家。

汉明帝永平初年,明帝想要效仿武帝“横扫宇内”的伟绩、恢复因新莽而中断的与西域各国联系,开始谋划北击匈奴的事宜。

此议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反对(后汉书:议者皆以为天下初定,中国空虚,夷狄情伪难知,不可许),这时候,朝中仅一人暗中支持着明帝的壮举,此人正是耿秉(后汉书: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

同为《后汉书》“世家列传”里的代表人物,耿家的历史影响被严重淡化了

窦固窦宪大破匈奴?此实为官方传谣而已,幕后另有真正功勋者

耿家人同样世代为将、战绩彪炳

耿秉是耿弇(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侄子,生性勇敢、处事干练且精通《司马兵法》,为当时罕有的帅才将领之一。

在耿秉与其父耿国的合力支持下(国独曰:“臣以为宜如孝宣故事受之……率厉四夷,完复边郡……万世安宁之策也),汉明帝摒弃众议毅然决定北伐,因窦固曾在河西边疆跟随过窦融,于是派他们二人同为都尉(耿秉为驸马都尉,窦固为奉车都尉)出征北匈奴——由此可见,出征匈奴本没窦固的什么事,全为耿家父子力主而成。

永平十六年,史载窦固“进攻北匈奴呼衍王,斩杀一千余人,夺取伊吾卢设宜禾都尉,窦固独有功”。实际上,当时的情况因耿秉与窦固分兵而行,遭遇耿秉队伍的匈奴人“虏皆奔走”,导致耿秉最后“不战而还”。

匈奴人刻意躲着的是耿秉而不是窦固,不知是谁对匈奴人的震慑力更大呢?窦固“出其不意”斩杀千余匈奴人,也是在敌人躲避耿秉的仓皇逃窜中捡了大便宜而已。

窦固征车师的真相:妄图贪功据为己有,幕后功臣乃耿秉

窦固窦宪大破匈奴?此实为官方传谣而已,幕后另有真正功勋者

车师王庭投降的是耿秉而不是窦固

永平十七年(74年)时,耿秉与窦固再次合兵出击车师(西域诸国之一),在对于先打更遥远处的“后王”还是稍近的“前王”时,窦固因害怕北地苦寒不利行军,一时拿不定主意,又是耿秉率先上马引兵“后王”,窦固的部队这才不得已跟上——完全不象一位能战主帅的应有态势。

耿秉大军压境,车师后王畏惧出降,窦固却意欲“全功归固”(《后汉书》卷十九),竟派司马苏安告诉车师后王:“奉车都尉(窦固)乃天子姊婿,当先降之”,于是车师后王回去后,只派了寥寥数将迎接耿秉的部队(更大的排场,当然用于迎接窦固)。

这下耿秉气不过来了,对窦固说:“车师王降,讫今不至,请往枭其首”,窦固这才惊而制止,最后,车师后王终于在耿秉马前“脱帽抱马足”而降,此战的荣光显然属于耿秉,而不是窦固!

窦固的显贵身份及日常为人为其吸粉无数,这也影响了时人对他的解读

窦固窦宪大破匈奴?此实为官方传谣而已,幕后另有真正功勋者

窦固身份显贵,人缘好、攀附者众多

根据以上记录,耿秉与窦固谁对西域威慑力更大、谁的功勋更卓著已一目了然,但正因窦固“乃天子姊婿”,史官显然更愿去重彩描绘窦固之功,以给皇家“镀金”。

若非范晔在《后汉书·耿弇列传》里还原了全过程,人们往往忽略了耿秉在其中更大的历史作用,只看到了窦固在其中细枝片叶之功。

范晔对他“贵显用事”的评价只是他为人“贪功、喜排场”的隐晦说法,作为如此显贵的皇亲国戚,他在史载中或属“瑕不掩瑜”(当然这也不排除其中存有史官的偏袒),此外,政事上他还颇让西域人信服,朝中士子对其评价还不错(这竟让我隐隐想到了康熙年间的八阿哥)!

虽如此,他也不能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姐夫就“全功归己”呀,明明是人家耿秉打下来的战果!

“登燕然山”时窦宪仅是作为最高统帅大笔一挥,历史上就留下了其伟岸形象

窦固窦宪大破匈奴?此实为官方传谣而已,幕后另有真正功勋者

窦宪仅是“登了燕然山”,打仗没他的事

至于窦宪,史载“永元元年(89年),窦宪与耿秉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令班固刻石立碑,然后班师回朝”。

“登燕然山”固然是大胜北匈奴的象征,但如果细究其间过程,我们又会发现,这当中可能同样“没窦宪的什么事”。

这次出征,窦宪大军同样分为三支队伍:窦宪耿秉为一支,耿夔与阎盘为一支、度辽将军邓鸿为第三支,其中主力部队为耿夔的一支,共有精兵一万余骑,邓鸿一支为八千骑,而窦宪耿秉一支仅四千骑。此外,已臣服于汉朝的南匈奴也派出了若干部队参与围剿。

最后,该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是耿夔与阎盘的队伍,自然,其余队伍也起到了“包围”和震慑作用,否则匈奴人也是不会军心大乱的。耿夔部与北匈奴单于决战于稽落山并大破敌军、共降敌二十余万人,北单于败走,这才有了窦宪与耿秉“登燕然山”之举,耿夔也因此战的功勋被任命为骑都尉。

对于这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下属们辛劳完成了某伟大工作,领导赶到大笔一挥并署上其名,政绩不就属于领导的了?

无论高功属耿秉还是耿夔,实际上如何都轮不到窦宪

窦固窦宪大破匈奴?此实为官方传谣而已,幕后另有真正功勋者

燕然山铭的背后,窦宪捡了大瓜落

耿夔何许人?他可是耿秉的亲弟弟,这哥两秉承祖上传统、每战必先经过相互沟通,可以说耿氏兄弟才是该战中的决定性人物,窦宪只是顺带捡了个“大瓜落”。

当然,在史官的笔下还是会“事事以窦宪为核心”的,否则如何能算是“官方传谣”?

永元三年(91年),窦宪从北归的班固处获得情报,认为是时候收拾北单于了,于是又派耿夔等人出兵。这次征战,东汉在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从此不知所终,匈奴终于亡国。

大家看到了没?情报是班固带来的,仗是耿夔打的,由于窦宪才是大将军,所有功劳自然归他了——依我说,作为领导,“拍板”之功才是属于他的吧!

窦宪从军为帅只是他避祸的幌子,打仗从来都不是他擅长的事情

窦固窦宪大破匈奴?此实为官方传谣而已,幕后另有真正功勋者

窦宪从军保命,军职只是挂着的衔头

我们再看窦宪其人。窦宪是章德皇后的哥哥、汉章帝的大舅子,在世人口中乃“大人渣”一个。永元元年(89年,汉章帝刚故不久)时,窦宪因恃权枉法害人获罪,害怕被处死才请缨北伐,其实是借了从军这幌子逃避死罪。

对于他这点心思,窦宪的幕后靠山窦太后不会不知道,她恼怒归恼怒,但窦宪毕竟是其亲兄,这点保命之举她还是会欣然同意的。

在战争过程中,其实窦宪一直并无巨大建树,所有关键决策都是与耿秉商议而定的,他深知耿秉“知匈奴、懂打仗”呀!在出征之初,汉军到达漠北后一直找不到匈奴主力部队,加上开始入冬,军中多是班师的意见。

在耿秉分析大局并多次坚持“不撤”的态度下,耿夔部队才得以遭遇匈奴主力并歼之,否则何来他的“燕然山之功”?

从实际的战事运作上,窦宪多数时候只作为朝廷的“象征性摆设”,毕竟他本人全无实际战争经验,要硬说大破匈奴之功归他,只是沾了他这用以保命的“车骑将军”之光而已。

载功归去的窦宪被封大将军后,行事更是大张跋扈之能,所以世人均认为是窦宪首开东汉外戚专权之祸,后来,窦宪也因此招致了杀身之祸。

被打败的匈奴人服谁,谁才是真正的幕后功勋者

窦固窦宪大破匈奴?此实为官方传谣而已,幕后另有真正功勋者

匈奴人真正臣服的是耿秉

而关于耿秉,“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军队只会服从这样的领军人物。由于他曾拜度辽将军在匈奴“视事七年”,深得当地百姓好感,永元三年耿秉病故时,匈奴人“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流血”(以利器割面至流血,以表达伤切之感)。

耿秉除了军事上的杰出之外,还颇具政治智慧。他清楚知道窦固窦宪在朝中的背景,因而从不贪功自居,一直以国事为重、积极配合他们在战事的部署。

史书上关于窦宪的种种用兵之策,后人均“有理有据”地推测当为耿秉所为,毕竟军中副帅往往就是具体的战事执行者;而窦宪此人,要说他这种“人渣”也能打仗,这实在太不符合常理了。

永元三年,窦宪派耿夔一举扫定匈奴后,也将耿夔当成了自己的心腹。永元四年,窦宪招杀身之祸后,耿夔因此备受牵连,所幸后来还是免罪复出了。朝臣们都知道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道理,毕竟迫于窦宪“大将军”的淫威,独善其身的结局往往就是为其所害。

约束制度上的缺乏,导致窦氏把控了当时的东汉朝政,还有啥是可信的?

窦固窦宪大破匈奴?此实为官方传谣而已,幕后另有真正功勋者

外戚专权,是两汉朝廷一直没能躲开的宿命

我之所以认为窦固窦宪之功实为“官方传谣”,一是基于史载中的战争过程,二是基于这二人的“皇亲国戚”地位,三是基于“首开东汉外戚专权”这样的背景。战绩假托他人之手、朝臣为了奉迎而不惜大肆渲染,这才造成了“传谣”之果。

早在汉明帝时期,明帝就已开始着手限制外戚势力,可惜由于缺乏制度上的变革,所有举措也只是“局部治疮”而已,并没从根本上遏制到外戚势力的发展。

外戚专权的背景下,窦氏家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还有什么好事情不能归到他家的头上?而东汉,最终也毁在了戚宦之争上,估计汉明帝在墓中也心有不甘了。

随着《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后世史籍的深入挖掘,越来越多人终于看清了其中真实面目,开始对其不齿、并避免提及和宣扬这二人的事迹、终致“窦固窦宪大破匈奴”的往事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当中,而卫青和霍去病的不世之功则始终闪烁于青史之上,这才叫“历史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