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hyztsguan 2019-02-20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数年前,邓眼看世界当时因为就住在武昌的关山(武汉的东边),就经常光顾关山附近的武汉民族文化村,最初几年,由于文化村独特的民族风情而吸引了大批游客,本博文的图片就是那时所拍。后来咱就搬家到武汉的西边去了,就基本不去文化村了。早听说文化村垮了。。。。。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这是我预料之中的事。不是她没有特色,主要是她没有旅游集群效应,在武汉,她离黄鹤楼、东湖等著名风景区、点都太远,一个景点孤零零的在郊区的汤逊湖边,交通不便(游客进出困难);生活不便(工作人员特别是民族演员);武汉市民的新鲜劲过了,优秀的民族演员先后返回云南去了,所以文化村现在成了空架子。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武汉民族文化村的民族风情可能只能追忆了。本博主发这组图片一者就是与大家分享云南的民族文化风情,二者算是对本博主曾经在关山光谷居住、关山光谷附近曾经有个武汉民族文化村的纪念吧!
   上图:傣家竹楼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每天都要举行的婚礼场面比较热闹,帅哥美女演示“新郎新娘”风情。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傣族风情歌舞在傣家竹楼跳了起来。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这位帅哥有幸戴上了大红花,“新娘伴娘”都笑成一朵花。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这位傣族美女充当舞蹈、娶亲表演里的多个角色。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天天新娘”被“新郎”游客揭开红头盖。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欢饮交杯酒,每道程序都要演到位。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吹吹打打嫁“新娘”,帅哥背着“新娘”回家。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欢乐无比的武汉民族文化村。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傣族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当一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 嘿! 呵嘿! ”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会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一倒,并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于跳竹竿舞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为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们的青睐。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这都是正宗的傣家妹子哟,面对我的镜头,这三位刚刚完成了“泼水节”的妹子还是很配合我的拍摄的。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伞舞是傣族传统舞蹈之一,每当傣族泼水节、上新房等喜庆日子来临时,傣家人都要跳起伞舞。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傣族妹子纳鞋垫。远离故土家乡,难免会有思念父母家乡之情。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虽然每天表演几乎是同样的节目,但偶尔也有害羞的时候。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天天新娘”表演得很认真罗,这交杯酒竟然“以假乱真”。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芦笙恋歌别有风情。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发源于中原,后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前身为竽。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民族文化村正在举行“苗族婚礼”。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纳西族美女表演本民族的歌舞。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满族是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歌舞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按种类可分为祭祀歌舞和筵宴喜庆歌舞;按规模性质则可分为宫廷与民间歌舞两种。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苗家妹子们的万种风情。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这是摩梭族的美女帅哥在表演。
追忆那些天天做“新娘”的美女(25图)
湖边燃起了激情的篝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