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彩色摄影之父——威廉姆·埃格斯顿

 百合仔 2019-02-20
摄影,从一点点感悟开始!

艾格斯顿作品的魅力绝不仅限于彩色,其作品更多的魅力在于他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观,那种荒诞而又有些诙谐的莫名情愫。即使是在彩色图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仍然能够对艾格斯顿的作品有所感触。

艾格斯顿的生平

(当我们谈论一名摄影师的作品时,如果不去了解这个摄影师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个人的经历,就很有可能像一个吃瓜群众一样,只是傻傻的盯着一些代表作看,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个所以然。尤其是面对这些当代艺术作品的时候。

很多人会说自己看不懂这些当代摄影作品,看不明白拍的是什么东西,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甚至还有些人会戏谑地说,这照片,我也能拍出来啊。

如果对一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创作者一无所知的话,确实是很难看懂其作品的。所以大多数人对于这些作品的观看只是很表面的,只是看到了外在的形式层面的东西,而无法洞察到创作者的思想层面的一些东西。)

艾格斯顿在看报纸

###颜值还是很高的###

艾格斯顿于1939年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后来又搬到密西西比州生活。年少时主要在美国南部州生活,所以也有些学者认为艾格斯顿之所以对色彩如此的敏感与美国南部州充满着阳光气息的气候环境有关。

他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但是却养成了一种很反叛的性格,他尤其讨厌当时美国那种充斥着教条主义的学校。大学期间,艾格斯顿五年换了三所大学,最后也没有拿到学位证,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反叛的人。

大学期间,他的一个朋友送了他一部徕卡相机,然后艾格斯顿就退学了,去搞摄影。因为性格的原因,艾格斯顿不愿意去按照当时传统的摄影套路去拍摄,而是选择拍摄一些很日常的东西。也是因为性格原因,他完全不去考虑别人的评估和看法,就按照自己的理念去拍,这一点真的是难得可贵的。

最开始艾格斯顿也是拍了很多的黑白照片,但是作品大都很平常,有评论家说:“艾格斯顿的作品没有野心”。之后艾格斯顿才慢慢转向研究当时还比较小众的彩色摄影,进而找到了自己的一套风格,走上大师之路。

1976年,艾格斯顿的彩色摄影作品个人展在MoMA(Museum of Modern Art,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现代艺术收藏馆之一)展出。

这一次展览对于彩色摄影来说意义非常大。因为这是彩色摄影作品第一次被主流摄影界所接受,第一次以一种艺术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二十世纪美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沃克·埃文斯曾经以非常激烈的语气表示对彩色摄影的不屑。他说:“彩色很容易使摄影堕落,特别是强烈的色彩更是使照片变得一败涂地。因此,如果说得直率一点的话,那就是‘彩色即低级’”。所以说这次展览影响了世界摄影史的进程都不为过。

彩色摄影的历史

人们称艾格斯顿为彩色摄影之父,不是因为他首创了彩色摄影,更多的是因为上文中提到的他的彩色摄影作品在MoMA进行了个人展,让彩色摄影被艺术界真正认可。

其实早在1880年,一种名为Dye Transfer Process的彩色摄影技术就已经被公布,1900年就已经投入商用,1940年被柯达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推广。除此之外,1902年,卢米埃兄弟发明了一种克罗姆干板的彩色摄影技术,在当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艾格斯顿并不是彩色摄影技术的发明者,而是将彩色摄影推向世界,让彩色摄影从艺术的台下走到台上的关键性人物。

艾格斯顿开始接触摄影的那个年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彩色摄影早已出现,但是不是很常见。

一是由于在当时摄影就已经是富人才能玩得起的东西了,彩色摄影的花费更是昂贵,所以个人很少用到。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摄影虽然已经被接受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存在,但是大都是黑白的形式,彩色摄影主要是用作商用或者杂志的插画,很少用作私人用途。博物馆、画廊这些地方并不认可彩色摄影,都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导致彩色摄影一直不被重视。

除此之外,当时的摄影师缺乏能够作为参考的作品,不像现在,想拍一个什么样的摄影作品可以到网上快速找到可以参考的作品。所以当时大多数摄影师不知道彩色摄影怎么拍,拍什么。由此也能够想到艾格斯顿性格上的魄力。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艾格斯顿所拍摄的彩色照片所呈现出来的感觉和我们现在用数码相机拍出来的彩色照片感觉很不一样。即便是同样的场景,我们用数码相机再去拍,所呈现出来的感觉还是有所差别的。之前我以为是胶片类型的缘故,后来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这与一种彩色染印技术有关,就是在上文中提到的Dye Transfer Process。艾格斯顿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印刷的。

Dye Transfer Process是一种连续色调的印刷方式,色彩空间非常大,是至今为止彩色摄影呈现的最好方式之一,但是缺点在于工艺过于繁琐,成本太高。区别于现在的数码影像,在显微镜下观看,数码照片会呈现出一个一个的点,色调并非是连续的,在色彩空间上远不如Dye Transfer。但非常遗憾的是,因为技术和资本等因素的原因,1994年,柯达公司停止成产与该染印技术相关的原料,这项技术也逐渐消失,到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到这种技术了。

(这幅艾格斯顿的代表作品就是用Dye Transfer Process技术印刷出来的。画面中红色从上至下的细腻过度,是数码影像很难呈现出来的。)

作品

艾格斯顿早期也是从黑白摄影开始进行拍摄的,最初受到布列松和罗伯特·弗兰克的影响比较大。

(受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影响,电话将要放下的一瞬间。)

(受罗伯特·弗兰克的影响,构图和瞬间都呈现出一种荒诞性。)

再回到艾格斯顿的这幅代表作,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有名字的作品《红色的天花板》。

我们现在看来在颜色上可能没有很大的冲击力,但是在那个年代,彩色摄影都不被主流摄影认可的年代,人们看到这样一幅由大面积红色充斥着画面的摄影作品还是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的。而且红色所传达的那种感情那种力量是比较强烈的,很容易吸引人。

虽然这幅作品没有在视觉上给我带来特别大的冲击力,但是在构图方面仍然让我思考到很多东西。比如画面中三条白色的电线,右下角三幅关于“性爱”的插画,左下角的窗户,整幅作品的空间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而且充满寓意和荒诞性。

而且艾格斯顿对于天花板上的灯似乎有某种执念,他的作品中有好几个类似的场景。

就像是很多艺术家都会有一个比较喜欢的创作对象一样,比如齐白石喜欢画虾,徐悲鸿喜欢画马,艾格斯顿钟情天花板上的灯。

这一点也很有意思,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东西,一些场景,会对某些人有神奇的吸引力。

下面这幅作品在色彩上很具启发性。

背景是红色的,沙发是绿色的,人物的衣服又是粉红色的。中国有句顺口溜,红配绿,赛狗屁。就是说红配绿会非常的丑,但是这幅作品中的红和绿缺是呈现出了一种很和谐的关系,非但不丑,反而有种特殊的荒诞感觉。

艾格斯顿通过这种大胆的颜色搭配去构图,足以看出其对色彩的把控能力,同时,又得回到他的性格特点上来:反叛,不服规则。他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敢于去挑战传统意义上那些被否定的构图,这一点对与我们来说是很具有启发性的。

艾格斯顿也会通过色彩去表达一些比较明确的指向内容。

比如下面这幅作品,汽车,汽车的旁边是穿着黑色西服的白人,白人身后是穿着白色西服的黑人,人物的前后关系和汽车的象征性意义,使得这幅作品很容易被解读。

虽然是黑色和白色,但是有别于黑白摄影中的单纯的黑白,艾格斯顿用这种黑白色彩去表达自己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不过这在其作品重视比较少见的。

因为艾格斯顿的题材主要是日常生活。所以他的作品大都是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但是他又能从这些生活化的场景中发现各种荒诞之处,并且借助色彩去呈现这种荒诞之感。

“民主”哲学

我认为每个拥有自己风格的摄影师背后都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在思想领域支撑着自己的作品。艾格斯顿拍摄这些日常生活的照片,并且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大师,也是在观念层面存在着一种接近哲学高度的思想。

“民主”这个概念是艾格斯顿自己提出来的,这个民主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民主,而是自己的相机对待世界的“民主”。

他什么都拍,不会因为一个物体他丑或者美而去拍摄。艾格斯顿所谓的“民主”我觉得和中国古代哲学之中所提到“民胞物与”的哲学思想颇有相似之处。

下面是艾格斯顿的一些作品,从这些作品之中很明显的能感受到“民主”的气息。

这些作品的内容都是一些平常之物,没有什么恢宏壮丽,也没有什么批判控诉,有的就是日常生活的碎片。

但是,艾格斯顿通过其对颜色的敏感和极强的把控能力,让这些琐碎的日常之物呈现出一种或荒诞或离奇的感觉。

对于颜色和情感在人们内心深处的联系,艾格斯顿定然是有着自己的理解,再加上他观念之中“民主”的哲学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很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静下心来的时候,我们可能并不想看那些很伟大很恢宏的作品,而是更想去看那些经过时间冲刷的时光碎片,那种感觉是很回味无穷的。那种莫名的情愫难以通过文字语言去传达,但是总能戳中人内心情感的一个点,这也正是图像的魅力所在。'

艾格斯顿如今已经是将近八十岁的高龄了,现在还生活在家乡田纳西州。他对彩色摄影的贡献,对整个摄影艺术发展的贡献,在摄影史上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称其为彩色摄影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我觉得甚至可以这么说,他只不过是在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顺便就把彩色摄影推向了整个世界,顺便就成为了彩色摄影之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