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众多璀璨历史文化中,对联作为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表现形式,虽没有像四书五经那般广受推广,但因其雅俗共赏的特点却深得古来文人雅士的喜爱。所以历史上也常有对联斗智斗勇的名人轶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对联素材多取自生活,纵然是寻常的贩夫走卒,本身不像文人那般满腹经纶,但却善于观察生活,偶有灵感乍现想出来的对子,却也时常难倒当代闻名的文豪才仕。 苏东坡,宋朝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天纵之才自不必说,我们有感于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对他对于诗词文化文字出神入化的把握,无不佩服万分。但是他还有另外一个喜好,那就是对对子。一直沿袭到如今,民间都还有苏东坡、佛印、苏小小的对联轶事在流传。 不过,与好友间的对联斗智,起码也是同级较量,虽常有败绩,却从不记挂心头。而到了后来的某一天,苏轼这个大文豪却惨遭一个渔夫越级刷怪,节节败退。 相传北宋年间,有一个渔夫喜好对联,常以苏轼为榜样,有天打渔归家途中,见到了在闹市中晃悠的苏轼,顿觉三生有幸,连忙上前恭敬地行了大礼,借着寒暄之余,突地心血来潮,起了一个上联给苏轼:
苏轼不疑有他,但见渔夫这上联与他背上竹筐中的乌龟、鳖。螃蟹相映成趣,纵然苏轼一生对对子无数,一时竟毫无头绪,败下阵来。而后几十年,苏轼常常想起这上联,无不头疼不已,终其一生,却也没想出合适的下联。 如此,渔夫的这个上联成了绝对,在往后几百年的历史中,仍旧没有遇到能对的出来的那个人。一直到了清朝,民间出了一位”关东才子”王尔烈, 才为这千古绝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王尔烈惊才绝艳,却生性爱玩,这天游玩到了一处古刹,被寺里的大和尚瞧见,见王尔烈温文尔雅器宇不凡,便出了一个上联考考他:
谁知王尔烈却毫不在意,随口接上:
大和尚大为赞赏,不由得见猎心喜,拉住王尔烈便说出了那句几百年前难倒苏轼的绝句: “龟圆鳖扁蟹无头,三斑有壳。” 王尔烈生性跳脱,见识广博,只是略微思索,便郎朗答道:
大和尚斟酌品味,不由得拍手称快,至此,这难倒世间才人几百年的经典上联,终被王尔烈对出,组成一副完整的千古绝对…… 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渔夫之所以能难倒苏轼和众多才子,无非是对于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洞察,而这正是他人无法触及的生活部分,所以才造成了佳对难觅的百年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