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 | 潮汕祠堂的“壁肚”装饰

 风吟楼 2019-02-20

潮汕祠堂的“壁肚”装饰

作者 | 彭妙艳

潮汕传统祭祀建筑,现存的有两大类,即祠堂和公厅。

祠堂和公厅的区别,大体而言,有几个方面:一、祠堂的“专业性”较强,通常以独立的形态出现,而公厅则集祀、住于一体,通常只是一座建筑的核心部分;二、祠堂的规模较大,通常正堂具有三楹(间)——中堂和两梢间,有的还有三进,具备堂(庙)和寝两个主体部分,而公厅通常只有1间,或独立一座,位于建筑物的正中;三、祠堂的结构丰富,通常除了前庭之外,还有两廊、拜亭、库房,门则有祠门、仪门、坊门等,而公厅通常只有1间,呈“阔嘴”形态,不设门(或用8扇屏风为“门”);四、祠堂的内外装饰复杂精致,通常是前壁肚石雕装饰,梁架木雕装饰,屋脊嵌瓷装饰,此外还有垂带彩绘、檐下彩绘等;公厅的内外装饰就简单多了,大多是在“壁肚”略有花草或图纹彩绘而已。另外,是祠堂的壁肚,通常以三间处理,开1门或3门,但一般都要竖立两根檐柱,而公厅则只有一间式的门楼肚,不竖檐柱。诚然,后来也有混合式,即公厅祠堂造,壁肚也立柱了的,但这是近些年才有,在过去是没有的。

这里专谈祠堂的“壁肚”,因为作为“门面”,它是祠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祠者所要精心经营的地方。

一般的祠堂壁肚,是以牌坊的模式进行砌造的,简称为牌坊的变体。所以,其三间三重或三间两重的结构非常明显,包括有些祠堂门前框前的石鼓,也是牌坊“半边葫芦”的变体,用以显示祠堂的级别、祭祀的通过,造型的美化,也还有墙体稳固的辅助作用。

祠堂的牌坊式壁肚,以竖的门框、墙柱,和门上的门斗压、横梁、匾额,构成牌坊的框架。三门式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牌坊了;单门式的于侧门位置安装上下两层墙肚。其上方为匾额。匾额有两类:正额和副匾。正额处于正中,标示祠堂名称,副匾则标示祝颂语,如“贻谋”“燕翼”之类。也有以一对相朝的麒麟代替的。

原初的祠堂壁肚,是没有使用石雕的,仅用泥砖或红砖起墙。清乾隆年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好转,乃改为石雕壁,最下方雕刻成菱形浮雕“蛴壳”,上间各肚,则浮雕表现《孝经》或《二十四孝》等题材的浮雕,以达到烘托、渲染祠堂功能、主题的作用。近代以来的许多经典石雕作品,就大都出现于这个部位。其中已经拆毁的、榕城周厝祠,以及现存的榕城王氏辅祖祠,最享盛名。民国以后,则改为镌刻当代本地书法名家的书法或画家所作的梅、兰、竹、菊等花鸟图案,或不用石雕,而采用彩绘,于壁肚上饰绘山水人物图画,或划为红砖、“万”字图案。地都南陇村的日晖公祠、曲溪路篦的明初公祠、霖磐西龙的传有公祠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近些年所起的祠堂,又大量恢复石雕壁肚的做法,而工艺大都出于福建石匠之手,其雕刻采用现代电动工具,立体感、写实性比之潮汕传统石雕更强,但简洁朴拙则不及。

祠堂壁肚的装饰,见证时代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审美心理的流变,既是一个建筑的门面,也是展示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窗口。其文化意义,附着于祠堂而又超越于祠堂,具有的研究价值丰厚而且呈现动态,是关注祠堂文化者所不能忽略或一笔带过的。

故为之说,以俟乎有心者之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