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宣传保健产品的效果,讲座人往往被冠以国家高级营养顾问、军医老专家等各种头衔。为了让老年人对产品深信不疑,讲座者在宣传方面大做文章,为产品销售做足铺垫。有媒体调查发现,所谓专家,有的竟然是卖保健品店主,经过一番包装,“大忽悠”变成了“大专家”。而在“义诊”过程中,这些骗子经常凭空捏造出一些病症,吓唬老年人自掏腰包买高价保健品。 其三,是以“亲情牌”骗取信任。一些保健品营销人员采取“温情攻势”,通过各种“话术”与老人拉近关系,一旦获得老人的联系方式、家庭情况等信息后,会表现得非常热情,不断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关心老人的疾病,通过逐步的交流来骗取老年人的信任。 老人 认知不够 关怀不足 “家里人劝也劝过好多次,可母亲就是不听。还认为我们不关心她的健康,只惦记她的钱。”林子说,和母亲几次“交锋”下来,自己成了坏人,骗子反倒成了好人。 而在青岛的案件中,向保健品公司索赔的老人说:“开会时,有的人买少了,他们就说,你看谁谁一买都买好几箱,你就买这几盒,让我们觉得丢人。这么一说,有些人不好意思就多买了。要不然,业务员就跟着到家里继续做工作。” 保健品销售乱局频发的背后,是中国日益加深的老龄化现状。据国家卫计委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而在上海,目前老年人口数量已接近总人口数量的1/3。这给健康产业创造了机遇,也让不少人看到了谋财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