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豆列,里面放满了我看过的、和死亡有关的书,其中的一些有关医疗和生物学上的死亡,另一些有关文化意义上的死亡。 有《死亡如此多情》,一本一线医护人员的访谈录,这里有病床上的死亡,抉择的艰难和家属的挣扎。 有《众病之王——癌症传》。这里有关于癌症最基本的信息、以及人类逐渐了解癌症、摸索着治疗癌症的漫长征途。 也是从这本书,我开始知道,癌症是人类无法避免的命运:细胞分裂是生命之初,细胞的更新是我们此刻还能生存的重要前提,否则头发掉了就再也没了,受伤了也就再也长不好,任何风吹草动我们都会像瓷娃娃一样应声而碎。 而所谓癌症,不过是更新的细胞失控了、像野草那样疯长,而人体就像一个维护精美的游乐园、一旦荒废,就变成了野草遍布的恐怖乐园。 彻底告别癌症,其实也就是彻底告别生命;癌症和生命,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正如作者所说:“癌症缝在我们的基因组上”。 离癌症最近的科研工作者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来了解癌症: 《我们为什么生病》解释了疾病的本质:在自然选择控制下的军备竞赛,比赛双方是人类和他们的敌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赢的生、输的死。 《最好的抉择》告诉我们面对疾病如何做出最明智的抉择、如何准确地理解医疗信息,如何识别“发死人财”的陷阱,如何做出“要不要拔掉呼吸机”的艰难决定。 《死亡的脸》和《生命的脸》分别讲解常见的致死疾病和健康人体的工作原理,描述通往死亡的路上我们会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症状、感受、原理。 关于死亡最痛的书永远是死去的人的第一手经验: 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讣告上了各大新闻头条的年轻的女科学家和母亲,经历误诊、爆发性的癌细胞转移、被谋财害命的“中医骗子”欺骗。 另一个例子是《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患乳腺癌的年轻新娘放弃了正规医疗、选择了食疗,剩下一个还没桌子高的女儿学习如何洗衣做饭照顾自己。 如果说前两本书都是不了解癌症的“素人”患者的生命之书,《当呼吸化为空气》以一个患癌去世的年轻杰出医生和研究者的角度,呈现一位亲历者没有打赢的战斗。 最后还有《殡葬人手记》,关于人死后、消失之前,与世界的最后接触。 读这些书的过程就像盲人摸象。 一开始,癌症的样貌是《迷雾》里的妖怪,藏在厚厚的白雾中、偶尔发出宛如来自炼狱的恐怖吼声,不时从白雾里伸出一只恐怖的爪子、抓住下一个牺牲品。 慢慢的,迷雾散去了一点,我们看到一根长长的鼻子,下次则是厚而粗糙的皮肤,然后是粗壮却灵巧的腿……这些书慢慢积累,那只名为癌症的大象的轮廓也越发清晰。 就好像《降临》里的七肢桶,在厚厚的隔离屏那边出现又消失。我们能看到他的样子,却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什么,为什么来到我们的星球。 我读的关于癌症和死亡的书越多,就越意识到我想要了解的真相藏在科学的细节里。比如“癌症缝在我们的基因组上”,那么那些充斥着媒体和朋友圈的“防癌蔬菜”、“健康生活方式”、“PM指数”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为什么一辈子不抽烟的朋友却会得肺癌呢?如果真是基因的问题的话,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彩票来到这个世界,有人抽中上上签于是杀人放火金腰带,而有人则修路补桥无尸骸呢? 《基因社会》解答了我的所有疑惑,每一章的展开都有若干这样的问题得到答案: 第一章:癌症和基因的关系; 第二章:免疫系统和抗体;达尔文和拉马克关于自然演化观点的千年大乱斗; 第三章:有性生殖和自私的基因。这一章中的信息很有趣,作者没有作这样的暗示但我还是觉得有性生殖可能给许多社会文化问题的提供了遗传学上的解释,比如重男轻女、妊娠并发症等等。 第四章:人类基因组计划,种族主义,利他主义和绿胡子效应。 第五章:遗传性疾病,乳糖不耐和基于个人DNA的个体化医疗。 第六章:人和黑猩猩到底如何界定? 第七章:肿瘤抑制基因的缺失反而促成了人类的发展。 第八章:基因突变促进人类的发展。 第九章:生命的最初:线粒体的由来。 第十章:我们基因组里有70%是没用的基因。 这本书帮助我完成了对名为癌症的大象的解剖。我很高兴我认真地把这本书读完了,并且顺带着把十几年没用过的高中生物知识重新梳理了一遍。 读完这本书的第二天,微博上出现了CRISPR胚胎编辑成功的新闻,以及一大波人对《千钧一发》(Gattaca)或者《美丽新世界》是否会在不远的未来变成现实的哀嚎。 看完这本书你就会知道,差得远呢,远到几乎是两码事。 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另一个很有帮助的地方是教会了我如何解读个人基因分析报告。 出于好奇今年年初我对自己进行了口腔表皮细胞取样,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了若干基因点位的分析,报告拿到手的时候几乎是奔溃的,因为高风险的碱基对出现了不少。当时简直是五雷轰顶,看完这本书之后重新查论文,一一比对,心下安然。 用本书作者的话说,只要活得够长,我们是一定会得癌症的。 后半句我自己加上:剩下的变量太多了,鬼知道最后怎么样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