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熙说:“山川为无声之史。”荣县最初设县大牢县,以大牢溪而名。唐宋时便有较详细的记载,然时代变迁、沧桑变化,到清代后史料却记载失误,以致以讹传讹、相互矛盾、不知所云。考证大牢溪名称,与大牢县沿革密切相关,弄清楚大牢溪位于何处,就是一部无声的历史。唐宋时记载关于大牢溪的主要有3部史书。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旭川县…贞观元年于此置旭川县,因县有盐井号旭井,取以名县…。铁山,在县北四十里。大牢溪,出县北铁山下,南流,经县北…。应灵县…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县界有大牢溪,因取为名。”宋代《太平寰宇记》:“旭川县…落陽水,从陵州始建县界南流入界…。应灵县…大牢溪水一名赖溪。”宋代《元丰九域志》记载:“荣德(五乡,来苏、赖远、公井、水栅四镇。有荣德山、大牢溪。)资官(州西南七十五里。四乡,石梯、赖牟、永吉三镇。有白崖山、涌斯水。)应灵(州西一百五十里。二乡,三江一镇。有应灵水。)”有关大牢县的沿革,笔者在《读<太平寰宇记>看大牢县治地变迁》一文中以作了考证。关于大牢溪的记载,也印证了考证的内容。隋开皇十年(590年)于今旭阳镇置大牢镇,十三年(593年)改镇为县。唐贞观元年(627年),析大牢县置旭川县,因县有盐井号旭井,取以名县。治旭川(今旭阳镇),大牢县迁治太平镇(今五通桥金山寺),天宝元年(742年),以县名不吉,改为应灵县,因应灵水为名。 结合设县沿革来分析,在隋代,沿铁山山脉周边,先后设立了几个县。铁山山脉南为大牢县、西为咨官县、北为始建县、东南为盘石县、威远县。今旭水河上游的东川水,此水源于铁山山脉中部,为大牢县与咨官县、始建县、威远县的交界地,故以界有大牢溪取为县名。既出县北铁山下,南流,又经县北的唯有此水,故此水为大牢溪无疑。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既在旭川县下有大牢溪,又在应灵县下列有大牢溪。没有分清楚大牢县与应灵县的先后关系,就容易让后人误读。宋代《太平寰宇记》在旭川县有落陽水,应灵县下有大牢溪,也未对大牢溪进行进一步考证。宋代《元丰九域志》的记载就理清楚了荣州几条河流的关系,荣德的为大牢溪、资官的为涌斯水、应灵的为应灵水。
南宋后,四川战乱频发,时代变迁、沧桑变化,文史资料毁损严重。以致后世考证困难、记载失误、相互矛盾。《明一统志》没有关于涌斯茫水和大牢溪的记载。《大清一统志》记载:“荣溪在荣县东,自仁寿县流入,又东南流入富顺县界。《方舆胜览》有双溪在城北,一从西来其水浊,一从东来其水清,合城下。旧志荣溪一名荣川,自仁寿县流入又东南与双溪合,流入富顺。按舆图今荣县城东西有二水,夹流至城南合为一,曰中溪河,东南经威远县界与献宝溪合,又东入富顺县界。大牢溪,在荣县,《元和志》源出旭川县北铁山下,南流经县北,又隋大牢县因溪为名。《寰宇记》大牢溪一名赖溪。旧志今有长山河在县西四十里,疑即大牢溪。”此书对大牢溪的记载还较为客观,只是怀疑大牢溪是长山河。后来的记载就越来越以讹传讹了。嘉庆《四川通志》记载:“大牢溪在县西,《元和志》源出旭川县北铁山下,南流经县北,又曰隋大牢县以境内大牢溪为名。《寰宇记》一名頼溪。”《清史稿》:“大牢溪源出铁山,南流迳城西,至宜宾入岷江。”在地方志记载中,也出现了类似的以讹传讹的现象。乾隆《荣县志》收录了《元和志》的相关内容,较为客观。嘉庆与光绪《荣县志》记载:“大牢溪一名赖溪,源出铁山,南流经大牢旧县之北,合桂村溪、芦叶溪诸水,至宜宾界入大江。”这里把大牢溪认为是今沙溪河了,这条河也没有流经大牢旧县。民国《荣县志》记载:“白石沟水…相传曰大牢溪。按《元和志》:大牢溪源出县北铁山下,南流经县北。又曰:隋大牢县,以境内大牢溪为名。县东北至荣州一百五十里,于此无一而合。”还考证记载:“大牢溪俗称白石沟水,其失有二。《元和志》:大牢溪源出旭川县北铁山下,南流经县北。白石水出县西白石山,流县西南,一也;溪在大牢县界,县中隔冶官,界不至白石,二也。《寰宇记》:大牢溪又名赖溪。即今赖河坝水,出水星山,至大湾,入拥斯茫水。”民国《荣县志》对旧志认为的“白石沟水是大牢溪”,提出了疑问,认为大牢溪是拥斯茫水即越溪河。其实,“赖溪”一名的“赖”在铁山山脉一带及周边都很常见,并不是今双古、观山一带的专用名,凭“赖溪”一名是不能确定河流的位置的。解放后的《荣县志》直接确定大牢溪为越溪河,大概源于民国志的考证。纵观有关大牢溪的各种记载,唐宋时期的记载基本能够确定大牢溪是今东川水。明清后的记载便渐失其真。大体原因有二。其一,隋设大牢县在今旭阳镇,唐贞观元年(627年),大牢县迁治太平镇(今五通桥金山寺),唐宋史料是以隋设大牢县来表述的,后来的明清史料,则以大牢县在太平镇为基础进行研究,就发现了许多矛盾的地方,以致后来以讹传讹,先后认为大牢溪在县西、是沙溪河、是越溪河。其二,隋设大牢县在今旭阳镇时间较短,仅仅34年,大牢溪之名存在时间可能也不长,后世传承多以史籍记载的形式,难免渐失其真。弄清楚大牢溪名称的变化传承,相当于弄清楚了大牢县既周边的一些县治的沿革变化,难怪赵熙说:“山川为无声之史。”古人诚不欺我也。2019.02-阁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