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将昭阳:兴化的人文始祖

 青梅煮茶 2019-02-21

    记者 宋燕 通讯员 朱宜华

    兴化,古称“昭阳”,“昭阳”是楚国大将昭阳的封地。受封后,昭阳来到了这里,围海造田,耕种纺织、繁衍生息,让兴化成为地地道道的“鱼米之乡”,兴化的历史也由此开始,自然,昭阳就成了兴化的人文初祖。

    为纪念昭阳,今兴化城区被称为昭阳。如今,在兴化的昭阳湖公园,一座高8米的塔基上,用青铜塑着飞马奔驰、手持弓箭劲射的昭阳将军,有3米之高,尽显威仪。在兴化城西,昭阳墓与纪念他的“山子庙”相互映衬,成就了“昭阳十二景”中的第一景“阳山夕照”,为兴化地区一大名胜景观。

    楚国大将昭阳长眠兴化

    昭阳名云,字阳,谥号“山子”,他的祖父昭奚恤为春秋时楚宣王(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42年)大臣。楚王族本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史记·项羽本纪》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据兴化文史爱好者张从义介绍,昭阳将军为楚国令尹、上柱国(战国时楚国所设官名,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楚国的最高武官,也称上柱国。其地位仅次于令尹这个相当于丞相的楚国最高官职)。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疆,使兴化一带并入楚国。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又率兵攻打魏国,得襄陵(今河南睢县)等八邑,此战在古代军事史上影响颇大,称“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为此,楚怀王将传国之宝“和氏璧”赐给昭阳,又将“古勃海之地”(即兴化一带) 封为昭阳食邑。此后不久,昭阳在封地病死。为表彰他的战功,楚烈王便以周穆王“八骏”之一、美称为“山子”的良马名为谥号,赐给昭阳,故后人称昭阳为“山子府君”,供奉他的庙宇称之为“山子庙”,他所葬的地方为“山子村”,意在赞美和纪念这位楚国良将。

    昭阳墓成为兴化一景

    成书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兴化县新志》(欧志)记载:“阳有惠政,邑人祠而祀之。死葬于西山,去城三四里高阜,隐隐隆隆,今俗称‘山子庙’者是。”

    原先的“山子庙”前后两进高大方形大门殿宇,前殿供奉着昭阳将军的部将(此殿及部分配套建筑于明万历年间改为“香山寺”),后殿为昭阳殿,重檐下挂着“昭阳殿”匾额,殿内供奉着身着戎装、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昭阳将军站立塑像。塑像上方屋梁上悬挂着“昭阳山子府君”横匾,两边挂着“勃海镇军压六王而霸楚,阳山食采留三户以诛秦”的抱柱楹联。大殿东西墙壁上彩绘着昭阳将军率兵攻城略地的战斗场景图画。

    昭阳墓位于此殿西北侧,墓前神道两侧排列着石人、石马、石麒麟等石像生,墓门上嵌有 “楚将昭阳之墓”的石额,墓碑上镌刻着“昭阳山子府君之墓”八个大字。

    “‘昭阳十二景’中的第一景“阳山夕照”就跟昭阳墓有关。”张从义说,昭阳墓建得气势恢宏,高高的石质墓碑后面,是用土堆成的墓冢,高有10米,周围约20米,远远看上去,就像一座小山,在一片平坦的土地和低洼的河流间显得尤为突出,人们就称之为“昭阳山”,简称“阳山”。明代兴化著名诗人李沂在《昭阳山》诗中写道:“孤城野水带斜曛,西望高原楚将坟。”可见当时的昭阳墓是何等雄伟。

    “阳山夕照”,是兴化自明洪熙元年(1425年)以后,先后定名的“昭阳十二景”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景观之一,也是兴化历代文人墨客及广大市民最为寄情的景点。它是古昭阳的历史见证。“阳山夕照”里的“阳山”就是指的昭阳将军的墓冢所在地。

    那么“阳山夕照”景观从何而来?张从义说,每当傍晚红日即将西沉时的阳山景色最为迷人壮观,天幕上如血的残阳余晖映衬着高大的古墓,一座座高大殿宇及四周参天茂密林木,影影绰绰,浑然一体地突兀在荒原平川之上,活脱脱一幅绚丽无比的彩色水印木刻画,越发显出不凡的气象,故在人们心中逐渐形成共识,称此美景为“阳山夕照”。

    历经两千余年遗迹仍在

    兴化历代文人墨客在游览、瞻仰、歌咏“昭阳墓”、“山子庙”时,情有独钟。 被后人称之为“五朝元老”的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副宰相)的高谷在咏叹、赞美“阳山夕照”景色时写道:“阳山一带望中微,翠巘苍崖映夕辉。斜影半侵行客骑,余光犹烛定僧衣。树头鸟雀参差集,草际牛羊次第归。明日登临重载酒,莫令迟暮感芳菲。”诗人被这迷人景色陶醉而流连忘返的心情跃然纸上。

    到了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阳山夕照”的基本景点“山子庙”和“昭阳墓”,虽经历代战火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而荒败,但仍然可见。当时兴化诗人李沂的《昭阳墓》诗仍然写出了它当年的风采:“高原突兀倚晴空,楚将雄猷想象中。芳草离离嘶石马,幽宫寂寂冷青松。碑荒苔卧龙蛇迹,地避春喧燕雀风。铁骑雕戈今不见,忠魂千载起长虹。”

    历经两千多年,昭阳墓与子山庙遭遇风吹雨打、多次战乱,已不复往日的恢弘雄伟,不过遗迹仍在。上世纪80年代,兴化市政府在原墓地基础上对其进行修缮,1986年10月,昭阳墓被当时的兴化县人民政府认定为兴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前后,兴化市政府重建了山子庙昭阳殿,昭阳殿内矗立着一尊威武的昭阳像,手执佩剑,目视远方。塑像上方悬挂着“昭阳山子府君”横匾。大殿墙壁展板上讲述着山子庙与昭阳将军的故事。

    “画蛇添足”成语与昭阳有关

    昭阳的故事,之后由司马迁写进了《史记·楚世家》,此外,《国语》、《战国策》及地方史籍中也有记载,故事又涉及著名的寓言“画蛇添足”和国人皆知的珍宝“和氏璧”。

    张从义说,楚怀王六年,昭阳将军要领兵攻打齐国,齐王很害怕,就请正巧访问齐国的秦国使者、著名谋士陈轸去调停。陈轸充当齐国使者去见了昭阳,并给他讲了“画蛇添足”的故事,昭阳深领其意,听从陈轸的劝说,随即撤兵回国了。

    而历史上有名的传国之宝“和氏璧”相传是楚怀王为表彰昭阳的功劳,赐予昭阳的。昭阳得到“和氏璧”时,“和氏璧”已经在世间存在了三百余年,当时人称“天下共宝”,可见“和氏璧”是多么珍贵。得到宝贝的昭阳很兴奋,特地在湖边开了赏宝大会,想与出生入死的兄弟和同僚们共赏。史记载:“(昭阳)旋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

    可是赏璧途中,宝贝竟然被偷了,怀疑对象是门客张仪。看过《芈月传》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剧中说张仪未发迹之时在楚国被楚国国相门人诬陷偷了天下共宝和氏璧而被笞。

    张仪被诬陷偷东西受笞刑确有其事,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一日,在楚国国相的酒宴上,国相府发现丢了一块玉璧,国相府门下纷纷揣测是张仪偷的,原因是张仪又穷又没有德行。张仪就这样被莫须有的鞭打了数百下,但还是咬牙不认罪,国相府的人拿他也没办法,最后只好放了他。

    从此,张仪怀恨在心,后来他投入了秦国的怀抱,游说秦王远交近攻,最终使秦国消灭楚国。而楚国灭亡的时候,昭阳早已终老于封地兴化。

    史书记载,和氏璧在失踪数十年后,流落到赵国,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当时,秦昭襄王也惦记这块宝贝,想玩诈骗,便差人说:“愿以十五城换之。”最后,被机智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