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即育己

 福雷斯一一甘 2019-02-21
整理文档的时候,发现了以前复制粘贴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几个阶段,是从哪里读来的已经忘了。先将这个三阶段摘录如下:

家庭教育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迷信盲从。有两个典型的表现:1、对各种神棍迷信盲从。这些神棍类似张悟本之类,声称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能开发出孩子的某种神奇能力。2、对各种个案迷信盲从。喜欢追逐一些家庭教育个案,并将其视为自己的教育模板。全盘接受,全盘拷贝。

第二个阶段:独立思考。典型表现:对一些教育理论开始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对各种教育神棍能够审慎对待。能够结合教育理论判断其虚妄。对各种教育个案能够辩证全面看待,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个阶段:知行合一。典型表现:能够形成自己的家庭教育思路,将教育理论与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相结合。主线清楚,目标明确,并能付诸行动。

现在想想,我自己又何尝不是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在孕期,我就在网上浏览一些关于育儿的文章,看到之后就会收藏起来,其中一篇文章在网上流传很广泛,说一个在美国妈妈(其实是华裔)如何让孩子不哭,其“绝招”就是不理孩子,她说:“孩子不哭才抱,哭就坚决不要抱”。当时深以为然,奉之育儿典籍。孩子生下来之后,我由于伤口液化,在医院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就对月嫂和孩子奶奶说,不要抱他,就把他放在床上,哭也不抱他。出院之后,我还是这样,很少抱自己的孩子,好在月嫂比较强势,她才不管我怎么说,该抱就抱,还时常抱着孩子说话唱歌。

到了孩子三个月的时候,我才终于把早就买好的《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拿来看,才知道那个所谓的美国妈妈的诀窍是多么的愚蠢和落后,我才开始采用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我和宝宝都得到了宽慰,宝宝哭闹,我及时的抱起来,学会去理解他的需要,只要满足他的需要,很快就安静了。西尔斯认为,孩子离开母亲子宫这样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突然降落到这个冰冷陌生的世界上,其实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父母,做父母的就是要毫不吝惜他们的温暖和爱,就是要和孩子亲密接触,他甚至提出,应该如传统的家庭妇女,用一个背巾把孩子背在身上,时刻与孩子保持亲密接触,学会去解读宝宝的每个情绪,满足他的需要,这样的宝宝才能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内心才会有安全感。如果我没有看这本书我想我就跟路边见到的那些父母一样,仍由孩子发出极其恐惧的哭喊,仍然把孩子扔到一边,然后大声的威胁孩子:“你再哭我就把你扔到这里”,结果孩子更是愈加大声的哭喊,幼小那么的无助,那么的恐惧,父母熟视无睹,无视孩子内心的伤害。如果他们看了西尔斯的书就会知道,这个时候缓解孩子哭闹的诀窍就是“拥抱孩子”,轻声宽慰,让他感受父母的爱,让他有安全感,哭闹其实很快就会结束。

在看了西尔斯的书之后,我再去找其他的早期育儿书来看,看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捕捉孩子敏感期》,由孙瑞雪又知道其理论渊源于意大利的蒙特梭利,又把蒙特梭利的书找来看了。就在带孩子的间隙,看了十来本早期教育方面的书,加上后来关于指导孩子阅读的书,加起来也有20本左右了。渐渐的自己有了对于育儿的一些理解,有时也写写自己的育儿笔记,能够把学来的理论有所选择的运用到自己的育儿中。我有点后悔没有早点看西尔斯的书,居然误性“美国妈妈”所谓“绝招”,但也庆幸我在孩子三个月的时候果断抛弃这些神棍的经验。后来我也经常看到网络或微信圈里传播一些育儿理念,但几乎都没有超出我阅读的那些书籍的范畴,看来,阅读专著才是正道,真的不该去相信网络的只言片语。

我被这些“科学”的育儿理念武装起来之后,带孩子也得心应手,于是开始自鸣得意,开始在我身边传播我的经验,并且以此为标准去要求家人这样做,只要家人的做法不符合我认可的方式,就会毫不客气的提出反对意见,甚至不惜与公婆争吵。我不遗余力的跟身边的妈妈、婆婆、保姆们传播我的理念,我跟朋友聚会吃饭的话题也只有我的育儿理念。有了孩子之后,我几乎处于失业状态,似乎只有育儿这件事情才让我找到存在感、成就感。我当时甚至没有意识到我已经进入另外一个误区了,我已经迷失了,已经没有自己了。

直到偶然间看到如上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三个阶段,才知道,我还仅仅处在中等层次,已经停滞在一个瓶颈状态了。于是意识到我不能再这样了。看了这么多书,总结出来,早期教育无外乎这么几点:一是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温暖,及时的理解并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二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孩子在不受到压抑和干涉中通过内部机制自我成长;三是学会倾听和尊重孩子,不把成年人的意识强加到孩子身上。我后来发现身边的一些妈妈,根本就不看这些育儿书籍,但一样的把孩子带得好,渐渐的我明白,其实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你有一个怎么样的父母。身边的一些女性,她们温柔善良,充满爱心、耐心,态度和蔼,尊重别人,她们即使是没有看育儿书籍,一样也可以把孩子带得很好。我没有这样的性格就认为那些育儿书籍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但终于发现,那些育儿书籍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两岁时候看到一篇文章《家长的五个境界》更加应正了我上面的想法,前面四个境界我都做到了,“第五个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因为他们明白,“你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实都是言传身教的结果。这是我们每个家长需要努力的。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们很多时候都会成为我们的老师。因为孩子,我们也得到了成长”。这才是我需要做到的。

于是,我不再从育儿中寻找满足感,不再迷恋育儿书籍,开始拿起了我的专业书籍。我不再对别人津津乐道育儿理念,但当有他人问起的时候我也倾囊相授。育儿即育己,最后发现,受到教育和启发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