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8)

 kd3qlqtw1b6r8b 2019-02-21

3阿姆河——东西方交汇点上中亚最大的河流

阿姆河是中亚水量最大的内陆河,咸海的两大水源之一,另外一条是锡尔河,我国古代称为楚河。阿姆河发源于我国与阿富汗瓦罕走廊边界——南瓦根基山口附近【1】,即帕米尔高原东南部海拔4900米的高山冰川。上源瓦赫基尔河位于阿富汗境内,自东向西流,汇合帕米尔河后,成为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界河,并改称瓦汉河。此后,先北折再南回,继续西流,自转弯处起称作喷赤河。从右岸接纳了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瓦赫什河后,才始称阿姆河。沿阿、塔两国边境继续西流,又依次经过阿富汗与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与土库曼斯坦两国边境,转向西北入土库曼斯坦境内图兰低地,沿克孜勒库姆沙漠和卡拉库姆沙漠之间的乌、土两国交界地带蜿蜒穿行,于乌兹别克斯坦的木伊纳克附近入咸海。习惯上把瓦赫什(Vakhsh)河和喷赤(Pyandzh)河汇合处作为它的起点,到咸海南岸出海长1,415公里(879哩),若从东帕米尔的河源起算,全长2,540公里

靠高山冰川和融雪补给,每年有春、夏两次汛期。河水含沙量多,水力资源丰富,有灌溉之利,建有多处水电站和水库。从河口到查尔朱可通航。阿姆河也是文化的分界:3世纪时是嚈哒与伊朗,后来是突厥与伊朗,泾渭分明。据记载,阿姆河并不总是流入咸海,历史上曾注入里海。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8)

(阿姆河流域图来自网络)

阿姆河流域南北长950公里,东西宽1,450公里。北接锡尔河,东连塔里木盆地,南接印度河和赫尔曼德(Helmand)河流域,面积465,500平方公里。有3条支流,左边是苏尔霍布(Surkhob)河,右边是苏尔汉(Surkhandarya)河和卡菲尔尼甘(Kafirnigan)河。干流全长1427公里,如果由喷赤河河源算起,则全长为2540公里,流域面积46.5万平方公里。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8)

(亚洲河流图,来自网络)

阿姆河在各不同历史文明语言中有各种称呼,古希腊语称Ὦξος(Oxos),拉丁语称Ōxus。希伯来语称其גּוֹזָן(Gozan);阿拉伯语则为جيحون(Jihôn、Jayhoun)中国古称乌浒水妫水。《元史》作暗木河。《明史》作阿木河。波斯语:آمودریا‎;乌兹别克语:Amudaryo;普什图语:د آمو سيند‎;土库曼语:Amyderýa;塔吉克语:Амударё【2】

而在众多名字中当然是妫水的名字最为让我们感到兴奋了。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8)

(来自网络)

《史记 大宛列传》记载: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媯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無大(王)〔君〕長,往往城邑置小長。其兵弱,畏戰。善賈市。及大月氏西徙,攻敗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餘萬。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其東南有身毒國。

《汉书西域传》记载:

大月氏本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十餘萬,故彊輕匈奴。本居敦煌、祁連間,至冒頓單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單于殺月氏,以其頭為飲器,月氏乃遠去,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都媯水北為王庭。其餘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史迁在《史记》中将外国的河流的名字翻译成妫水,其实应该至少三个原因缺一不可。第一,其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司马迁的时期正是中国儒家重建中国文化基础的时期,就是整理六经、树立历史,从新确立对历史文化的解读的时代。在确立黄帝为天下初祖的情况下,普天之下莫非不是黄帝的后裔所居。这样,将外国的地方翻译成有当时汉文化特色的名字,首先是这种时代的文化需要。连神仙谱系我们都可以通过《史记》中的五帝本纪这样的题材从新梳理,连世界上的地理知识我们都可以总结为《山海经》那么,给一条外国的河流赐予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就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司马迁可能没有想到的是,他将一条外国的河流赐予中国化的名字,所造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妫水和舜帝的故事就分开了。不过,他似乎不在乎,因为舜帝生活的地方在他的史记里明确写的并不是妫水,而是妫汭。可见,纵然是妫水的名字,其实也是借的。在《史记》中妫水与妫汭就是分开的了,妫水之妫乃翻译所需而又体现汉家儒化,这正是他所希望的。因此,认为有妫水的妫字,就一定要有舜帝的遗迹,这只能说明你的书没有读好。司马迁老先生都已经将我们这么神圣的名字一分钱不要地送给了外国人,你还有什么好心疼的呢?今天读史书,发现汉代儒家对于先秦典籍的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的改造的胆子之大,实在是让我们汗颜而惊诧!相对于我们求真和为了民族的颜面而撰写的史书,我们在打扮历史的胆子方面在汉儒面前,连老太太的小脚的步伐都算不上。

第二当然是发达文化自信心的结果。不过这恐怕也与对翻译的理解有关。在经过了几百年对佛经的翻译之后,中原的儒家学者们的翻译也不显得那么生硬而任意了。阿姆河(Amu Darya)古代入侵中亚的希腊入侵者称之为乌许斯河(Oxus),来源于粟特语对河神wxwsw的称呼。希腊名字Oxus的汉代音译为妫水,唐代音译为乌浒河。《史记》、《汉书》作妫水;《北史》作乌许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作乌浒水。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叫质浑河(Jayhūn) 【3】,《大唐西域记》则记为“缚刍水”。译名“乌浒水”或“缚刍水”,较尊重其希腊语的源音;而“妫水”则显然是借自一条中原河名【4】。 几个名字比起来,妫水的名字无疑显得生硬而霸道。但是谁叫人家是司马迁呢?我们只好认了。乌浒水的名字感觉很是有草原的荒凉感,我以为是最比较贴切的。而如果论起信达雅来,自然得是三藏大师的“缚刍水”,刍字本有拔草、割草的意思。而缚呢,自然是将这些草捆起来。整个就是一个在水边割草、捆草,为牛羊准备饲料的意思。农村的孩子大体都干过这些活计,在当今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来说。而缚、刍这两个字读起来就柔和的多,自然也文雅的多。简单来说不愧是搞翻译的佛家大师,这个翻译的真好。这也正符合当地游牧生活的场景。而乌浒水则不知所云了。北史的乌许水肯定是书写的问题,要么就是二者字形相似而假借发一个音了。

第三,自然是声音接近的原则。不过,简化为两个字,其实就是一个字妫,水的这个字是必加的。自然显得过于简单和生硬了。

第四,面对北方的匈奴,彼此语言的翻译当然是不可缺少的,只是没有后代,如唐三藏那样的翻译方面的文化积淀。而将北方的草原敌人翻译为匈奴,这也是一种政治倾向,看史书上的那些匈奴单于的名字大多都是按照发音来的,虽然我们不知道名字的本意,但是感觉粗俗不堪,与其落后的生活状态比较吻合,但是汉民族对于北方民族的文化优势所体现的鄙夷之情,从那些不大容易记住的名字来说也是很有体现的。反过来说,将妫水这么如此具有儒家文化色彩的名字送给了遥远的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河流,这当然是表示出了极大的亲善之情。而这亲善之情的背后当然是汉武帝联合西域断匈奴右臂的宏大的战略构想的体现。比如那个大宛、大夏,何尝真的很大?但是在前面就是加了一个“大”字,这无疑会让对方觉得我们甚是尊重之。语言为外交服务的目的性很明显。如果看看今天国人将日本称作“小日本”,甚至将美国成为“米国”,都是代表了某种情绪色彩的。可以想想,如果按照阿美利加的读音来翻译美国的名字,何尝不也可以叫为“阿国”?何必成为“美”国?我们知道《聊斋志异》中就有称呼西方国家为“红毛国”的说法,彼时,哪里有什么“英雄”之“英”国;“法家”之“法”国;“尚德”之“德”国哉?西方诸列强之国名翻译的如需漂亮,那正是我中华惨遭宰割之时!所以我说这个妫水的名字是体现了司马迁作为史家、作为文化工作者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配合汉帝国对外战略的一种积极表现。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8)

卫星截图

脚注

【1】中亚母亲河——阿姆河及锡尔河都发源于中国新疆边界附近

http://tieba.baidu.com/p/5180843019

【2】百度百科词条:阿姆河。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F%E5%A7%86%E6%B2%B3

【3】原出处: 菲利浦·希提 (Philip.K.Hitti) .《阿拉伯通史》:新世界出版社,第1版 (2008年7月1日)引自百度百科阿姆河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阿姆河/936032?fr=aladdin

【4】原出处:朱学渊 .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中华书局,2004年4月1日 。引自百度百科阿姆河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阿姆河/936032?fr=aladd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