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到“事情”本身是怎麽样的。

 老實修行360 2019-02-21
~『真正有建设意义的沟通是看到对方的心,也看到对方的观点,以及这个观点背後的动机。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事情”本身是怎麽样的。』

有句话说如果你觉得自己开悟了,回去和你家人相处一星期就知道了。
每个人生命中第ㄧ次经验人际关系的冲突大都是来自家庭,与父母、与兄弟姊妹。

冲突的原因是亲人渴望和我们连结,一个与我们的观念,行为,
生活习惯有着巨大鸿沟的人,渴望和我们连结。

与家人的冲突是我们ㄧ辈子想躲都躲不掉的功课与他们之间发生不和谐的原因,
因为这层血缘关系,让此生重修的课题变成『不得不』面对的关卡

因为我们是他们的亲人,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
所以,不同的观念和生活习惯,都是不重要的。

如果我们看到了"人",看到了连结的渴望,我们依然可以跨越重重鸿沟,建立连结。
每个人都有被"看到、了解"的渴望,难道我们不希望被父母亲人"看到"?
同样的,他们更渇望,但是老ㄧ辈更缺少办法。

激烈的冲突,只是连结以剧烈的方式呈现。
所以,冲突并非不好,正如久积毛病的身体要"发病";
久久连结不上,冰冷的关系正需要"冲突"。

如何跨越巨大的差异,去和人建立连接,这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因为本质上,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每个人都是"单独"的。

当一个人被真正看到,看到与被看到的,都会彼此柔软下来。

“被看到”的感觉来自透过言语的沟通达到心的交流。
冲突的主因来自於有建设、意义的沟通是非常难的,
大多数情况下是——

1、表达“我”认为“对”的观点;
2、要求:你“应该”怎麽样;
3、一个紧抓不放,一个刻意保持距离
4、倾倒情绪垃圾;
5、证明你错了;
6、表面退让,实则隐藏着控制;

真正有建设意义的沟通是看到对方的心,也看到对方的观点,以及这个观点背後的动机。
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事情”本身是怎麽样的。

注意哦,事情本身是怎麽样的,将怎麽样发展,未必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里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事情本身会怎样,而不是我想事情怎样。

比如:你现在正在拉肚子,你“想要”的是不拉肚子。
而事情本来是怎样的呢?你吃坏肚子了,身体必须要拉肚子,因为只要拉出来就好了,
但因为你“不想”要拉肚子,既不想受罪,心里又恐惧,於是马上吃止泻药把泻止住了,注意,问题看起来解决了,但事实上是被掩盖了,转移了。
过段时间它以更严重的病症发出来,比如大肠癌等等。

也许你面临的就是多年前就该离的婚,只是你认为离婚就是人生的失败,
怕别人说,怕大众异样的眼光,甚至另一半也这样认为,因为彼此不敢面对这个问题,
所以祭出「都是为了孩子」的挡箭牌。

跳出自我中心看事情的本意,但同时也不一味地「随顺」别人,
而是看到事情本身的样子。既不是你想要的样子,也不是他想要的样子。

让人痛苦的事就是现实如此,而头脑却坚信现实应如彼,
就像一个人认为猫应该汪汪叫,不应该喵喵叫,然後耗尽心力教猫如何汪汪叫,
可最终还是沮丧地听到“喵~”,期待现实应如彼,就如同教猫学狗叫,
注定是徒劳。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教猫学狗叫”的尝试却常常发生吧。
比如,“爸爸明明应该更欣赏我的,
”“我老公/老婆应该更爱我一些,”
“我应该比妹妹更受到关注,”
本质上,这些“应该”,
都撇开了现实不愿面对,沈浸在头脑里想法的鸣叫中。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
难道我要眼睁睁地看着现实不如我意,而坐视不管吗?
这样我不就失去了行动和改变的能力吗?

世间事万万千,然而细分下来,无非你的事,我的事,老天的事。
什麽是老天的事呢,就是既不在我的控制范围,
也不在你或者其他任何人和人的控制范围。
现实中很多的冲突都是人越界的结果。

当我不断地给建议,“你最好有一份有前途工作,”
“我希望你更幸福,”“你为什麽不能更守时一点,”
“你需要吃什麽有益健康的食物,

当我总是把自己沈浸在你的事或老天的事时,那我就是在插手越界别人的事了,
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孩子生病,没有谁希望考最後ㄧ名,
可这样的事情不还是每天都在发生着,从不经由你的认可或批准。

在头脑里和现实较劲是徒劳的,其实道理谁都懂,
但智识上懂得不意味着可以摆脱这些想法的困扰,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麽让那些想法闭嘴。

你越是插手、越界,烦恼就越多,如果你满脑子想的都是他人的事,
那谁还和自己真正在一起呢?你和此时此刻的自己分离了,
当然会感到孤独无助,感到生命糟糕透顶。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总在为别人着想,而且总比别人想得周到,
这其实也是在插手别人的事,
哪怕这种插手根植於爱,也是一种无明,
它会滋生紧张、焦虑和恐惧。

我真的知道什麽对自己是正确的吗?
我自己的事是我唯一能控制决定的事。

下次再感到焦虑、恐惧、失望时,想一想,
这些想法和情绪是因为你自己的事呢,
还是因为别人的事,或者你又因为老天的事而发愁了。

注意:
家人最容易出现的口头禅不外乎是“我为了你好”,
动机似乎是“慈悲”,但慈悲未必就是让对方满意,高兴,
慈悲,是让人成长,自立,成熟。

甚至,当你看到事情本来的样子,也许你要做的选择,既不会让自己高兴,
也不会让对方高兴,请问,你还要做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