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世民把功臣赶出京,对太子说:他要是走,来日便拜相,不走就杀

 小天使_ag 2019-02-21

李世民把功臣赶出京,对太子说:他要是走,来日便拜相,不走就杀

众所周知,在古代史上,皇帝为了更好的稳固自自己的权益,都会习一些”帝王之术“作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更是精通御下之术,喜欢使用权谋把群臣玩弄于股掌之中,使他们在为自己卖命的同时,不敢有丝毫的异心。大家通过历史都是可以知道的,李世民在位期间,政绩斐然,他积极吸取有才德之人,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并且非常知人善用,开创了“贞观之治”。可是唯一让唐太宗忧虑的事,以后自己走后,儿子继位,那些倚老卖老的大臣不听话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唐太宗,让他心事重重。

其实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这个难题,我们来看看明朝开国皇帝是怎么做的。有人说,朱元璋之所以杀了许多功臣,完全是为孙子考虑。其实这个说法靠得住,我们要知道,朱允炆比较文弱,根本震慑不住开国功臣,于是疼爱孙子的朱元璋给朱允炆扫清障碍,所有才有了诸多的杀戮,还连累了许多的无辜之人。不过对于皇帝的这些做法,个别绝顶聪明者不仅能善于应对,而且还能利用合适的时机进行反击,比如唐朝的这位开国元勋、宰相李勣便是其中的典型。

每一位皇帝再晚年,都会想着给自己的儿子铺路,唐太宗也不例外。当时唐太宗将李治托付给了凌烟阁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也是当时的宰相。然而考虑到后者的权势和地位,觉得很有必要再选择一两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帮助新君牵制长孙无忌,以防止他揽权专横。可是就能力、地位、名望而论,能与长孙无忌平起平坐的大臣们或已经作古,或老朽不堪重用,想来想去,唯一能与之抗衡的,便只剩下宰相、英国公李勣一人而已。同样也是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勣是瓦岗寨出身,隋末唐初之际,有大量的有能之士涌现出来,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宰相的李勣,这个人出生在隋末时期。家庭非常殷实,并且父子两人对乡里都很照顾。战争爆发之时,随后李勣跟随李密四处征讨,但是随后和唐朝军队交锋之时,李密战败。李勣也就跟着投降了瓦岗寨,并且得到了李渊的赏识。李勣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打下了大唐的江山,后来又打败了突厥和高句丽,是唐朝功劳最大的功臣之一。后来更是被列入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据史记载上说,李世民对于李勣也是十分的认可和看重,并且看重的程度到达了可以损害自身的地步。有一回李勣身得重病,而在药方之上告诉大家烧胡须留下的灰可以治病,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就将自己的胡须剪下,为他和药。要知道在那个封建社会时期,皇帝就是有着千金之躯,所以身体上的所有东西都是很珍贵的。可李世民愿意为了自己的臣子,伤害自己的千金之躯,也是让李勣十分的感动。李世民也是称“这是为了天下的社稷而着想,并非为了你一人”,但说是这么说,能把一名大臣和天下社稷连在一起,足以看出李世民对于李勣的看重了。

然而,李勣的功劳越大,就越让李世民不放心。李世民曾经试探过李勣,虽然李勣对自己是衷心的,因为李世民对功臣一向不错。但是要想让他真正忠于新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且此时的李勣已经是宰相和国公了,新帝继位也没有什么能够给他的了。但是自古皇帝都是疑心比较大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为了保护好自己和孩子,不得不多想一点。要是从新皇这里得不到好处的话,李勣是很难为他卖命的。所以李世民后来才向他提出想要把太子李治托付给他的想法,同时李世民也在一直教李治学习以后做了皇帝要怎么用人。

李世民在临终前,曾交代太子李治,君臣之道要建立在臣子的忠心上。李勣这个人太过聪明,我知道他能忠诚于我,但是太子你对李勣没有恩德,朕看不透李勣对你有没有异心。朕做了最后一个试探,将他贬到外地做官,如果他有一点犹豫,马上把他处死。因为这个人谋略太多,你不是他的对手。唐太宗的点拨李治,李治明白了贬谪李勣的原因。

还好唐太宗非常的擅长于御下之术,而且还喜欢剑走偏锋,经常能以别人意想不到的办法去解决一件事情。而且唐太宗为了李治也真的是煞费苦心了,为了能让李治可以去赐予李勣恩宠,唐太宗便决定把李勣给贬谪出京,自己驾崩之后,李治在将李勣给召回来、这样一来,虽是麻烦了一些,但这也给了李治可以对李勣施加恩惠的一个机会,这个办法现在也算是在合适不过了。之后唐太宗便颁布了诏书,把李勣外放成了叠州都督。

不久后,李勣收到唐太宗的旨意,于是马不停蹄去外地任职了,丝毫没有怨言,因此唐太宗很满意。李世民与太子李治,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唐太宗驾崩以后,李治登基为帝,成了历史上的唐高宗,唐高宗即刻将李勣召回并且提拔他为宰相。李勣在唐高宗面前表现的只怀着忠心报国的心,其实实地里却对唐太宗唐高宗父子心怀恨意,一直暗中等待时机,能够有朝一日对这李氏皇朝重大的一击。终于,李勣等到了一个机会。

唐高宗李治想要废除自己的原配皇后,想立自己的宠妃武媚娘为中宫之主。但是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诸多大臣反对,唯独李勣站出来,他认为:这是皇帝的家事无须与外人商量。不得不说的是李勣没有看错人,武媚娘没用几年时间便登帝且改唐为周。凡事有果终有因,唐太宗当年的一个小手段却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反倒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