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二十四才女之马湘兰

 小溪流水5VIMTY 2019-02-21

映水兰花马湘兰
        

     马湘兰(1548—1604)明末女画家、诗人。名守真,小字玄儿,又字月娇,湘兰为其号。曾为南京秦淮歌妓。能诗。善画兰竹,笔墨潇洒恬雅,饶有风致,有诗集二卷。另有传奇剧本《三生传》,已佚,《群音类选》中有其残存曲文。
   马湘兰“姿首如常人”,却以她卓尔不群的才华,傲立于秦淮河畔美女如云的烟花丛中。正如《秦淮广记》所载:“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她相貌虽不出众,却堪称“灵秀多才”。湘兰多才多艺,文学、诗词、音律、歌舞,都取得了令人仰慕的成绩, 在教坊中, 她教导戏班,排演出“西厢记全本”,并能自编自导戏剧。

 中国古代二十四才女之马湘兰 - 胡子 - 胡子的博客
 
  马湘兰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2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她独创的“一叶兰图”,仅以一抹斜兰,一支幽茎,托举一朵悠然怒放,淡雅而芳菲的兰花,空灵静美,清新脱俗,向着浩瀚渺远的大自然,展示一种顽强而执著的美丽,漫溢出醉人心魂的幽香。兰花清幽空灵的气韵,在湘兰的笔下濡染了秦淮女子柔弱的外表,傲然的气质与芳魂傲骨,尽显出兰花的高贵典雅,卓尔不凡的气质。书画如人,“一叶兰图”更彰显出湘兰幽兰般的淑女气质。 
  马湘兰终生爱兰、画兰、吟兰,她的兰花图和兰花诗堪称一绝,是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宠物。马湘兰之所以能把兰花描绘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全赖于她对兰花独到的理解与感悟。她不但将庭院里植满各种兰花,辛勤浇灌护理,并将自己居住的宅院取名为:“幽兰馆”。 
  “幽兰馆”在马湘兰种兰、画兰、吟兰,以及南曲绕梁,歌舞弹唱中,成为云云士子们比肩接踵,往来如织的场所,他们赏兰听曲,吟诗作对,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及至赫赫有名,曾经富甲世界的大明江山,这所屹立了270多年大厦,还是在党阀相争,官员腐化堕落中,由摇摇欲坠,到轰然倒塌。 
  “幽兰馆”在马湘兰以兰花为主基调打理得如人间仙境,空灵、静美、高雅之中,透出几分高贵的气质,以及断崖幽兰花开的宁静与淡远的芬芳之美。这种复杂的双重的风格,也许一方面出自湘兰高贵典雅的气质,以及通文史,爱兰、吟诗、作画、修炼而来的韵致,另一方面受那些奢侈享乐的士子们影响,在生活上也追求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奢华。湘兰虽为风尘女子,却出则高车驷马,入则呼婢唤奴,俨然过着贵妇人般的生活。 
  然而,湘兰毕竟是“蕙心兰质”,多愁善感,芳心柔肠的女子,她性格豁达,仗义疏财,常常接济那些横遭变故的商人、无钱应试的书生,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贫困者。“幽兰馆”常常宾客如云,观赏兰花,吟诗作对,看上去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的生活,却并不能给这位多才多艺的女子,带来真正身心愉悦和幸福。   
  在世人心目中,湘兰究竟是一个飘若浮萍的烟花女子,滚滚红尘万丈,竟没有一个纤弱女子栖息灵魂的寓所!那些以客人身份探望“幽兰馆”的士子们,多是为一时的雅兴而来,大都来去匆匆,少有深交。湘兰的心灵深处其实是孤独、寂寞的。当那些把“幽兰馆”当作休闲娱乐场的官宦士子、文人墨客们热闹够了,纷纷离去。细雨轻寒的暮春,人去楼空之时,庭院寂寂,花落遍地。湘兰独对满院残红,平日里压在心底的孤寂与落寞之情涌上心头,悲哀之感一时难解,随成一阕“蝶恋花”:  
  “阵阵残花红作雨,人在高楼,绿水斜阳暮;新燕营巢导旧垒,湘烟剪破来时路。 
  肠断萧郎纸上句!三月莺花,撩乱无心绪;默默此情谁共语?暗香飘向罗裙去!”  
  置身繁华之中,却独品孤独滋味,灯红酒绿的陪伴下,何处觅得知心人儿?湘兰二十四岁那年,认识了一位落魄才子王稚登。
  王稚登(1535—1612)字百谷,江阴人,移居吴门(今苏州)。少有文名,善书法,4岁能属对,6岁善书擘窠大字,10岁能作诗,长而骏发有盛名。嘉靖末他入太学,万历时曾召修国史。清钱谦益《列朝诗集》记载:稚登“名满吴会间,妙于书及篆、隶。闽粤之人过吴门者,虽贾胡穷子,必踵门求一见,乞其片缣尺素然后去。”  
  王稚登于靖末年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由于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连累而未能受到朝廷重用,心灰意冷地回到江南故乡,随放浪形骸,常常流连于酒楼花巷。当王稚登在“幽兰馆”与湘兰言谈之中,颇为投缘,两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意。从此,他经常出入于“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畅谈,相携赏兰,相互爱慕之情溢于言表。一次王稚登向湘兰求画,湘兰点头应允,当即挥毫画一幅她最拿手的“一叶兰图”,题一首七言绝句: 
  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 
  湘兰借兰花的幽寂无依,倾诉自己的心曲,并以试探的口吻,隐约表达了以身相许的心意。马湘兰苦于自己欢场中人的身份,最怕王稚登把她看成是水性杨花,并无真情的女子。特地画了一副“断崖倒垂兰”,上面也题了诗:“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来表明自己决非路柳墙花,而是悬崖绝壁上的孤兰,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泽。  
  王稚登当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情义,然而他却为自己落魄文人的身份顾虑重重。三十七岁依然无位无职,前途茫茫,却壮志不灭的王稚登,在思想意识上,始终做着要赴汤蹈火,拼搏一番的准备。如此一来,便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庇护和幸福。他深知湘兰是个聪明多情的性情中女子,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对这个幽兰般女子的伤害,甚至毁灭。至此,王稚登做了一个自以为聪明的选择:故意装作不解诗中情怀,随意地收了画,客气地表示谢意、走人。   
   马湘兰却以为王稚登不愿意接受自己,暗自伤心不已。但她又无法忘却那份思恋之情,于是两人仍像朋友一样密切交往,再也没谈过嫁娶之事。   
  也就是在王稚登为仕宦前途的事情迷茫无奈的时候,京都大学士赵志皋举荐他参加编修国史工作。马湘兰心情复杂地为他设宴饯行,她既为王稚登的离别而伤悲,又为他终于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而欢喜。悲喜交加,不禁有些感伤自己命运的悲苦无依。
 中国古代二十四才女之马湘兰 - 胡子 - 胡子的博客
 
  相爱的人儿总是心有灵犀的,湘兰的心事,王稚登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再也忍受不了自己所爱之人郁郁寡欢,愁绪满怀的痛苦,更不忍心自己北上以后,这位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佳人,惆怅度日。人的生命,正是因为有希望在,才有了渴望和等待中的幸福存在。这位多情的才子,终于忍不住透露了一些将来要与湘兰共享人生的心意。湘兰限于上次王稚登不予表态的隐伤,只是暗暗地在心灵幽深处种下希望的种子。饯行时,湘兰百般叮嘱,深怀依依之情,即席赋一首《仲春道中送别》诗相赠: 
  酒香衣袂许追随,何事东风送客悲?溪路飞花偏细细,津亭垂柳故依依;征帆俱与行人远,失侣心随落日迟;满目流光君自归,莫教春色有差迟。 
  送走王稚登后,湘兰悄悄地闭门谢客,静待王郎仕途得意而归,自己好相随左右,从此脱离这迎来送往的青楼生涯。独守“幽兰馆”百无聊赖之际,湘兰也曾想过借酒消愁。然而,举杯却慨然而叹:“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花开花落终有时,春去秋来意难安,王郎一去暗无音讯。“幽兰馆”中,湘兰面对深秋料峭的寒意,驱不走的寒冷,剪不断的相思,丝丝牵挂缠绕心头。湘兰吟一首《秋闺曲》借以慰藉相思之苦: 
  芙蓉露冷月微微,小陪风清鸿雁飞;闻道玉门千万里,秋深何处寄寒衣。 
  “玉门千万里”,何止啊?!天涯虽远路,怎奈不知处,横亘这样一对有情人之间的障碍,即使以长征的精神也是无法跨越的。不料,王稚登进京以后,因宰辅徐阶手下一批文人的排挤,他虽然参加了编史工作,却尽派给他一些打杂的差事。他忍气吞声地勉强撑到岁末,眼看无前程可言,索性收拾行装,铩羽而归。 
  王稚登回江南后,觉得自己无言以对一片痴情的湘兰,索性把家搬到了姑苏,以绝与湘兰相守终生的念头。 
  然而,湘兰却依然一往情深,打听到王稚登失意而归,连忙赶到姑苏安慰王稚登。王稚登定居苏州后,湘兰每隔一段时间,总要到姑苏小住几日,与王稚登畅叙心曲。
  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三十余载春来秋去,有多少春花秋叶零落成泥?有多少青春岁月在时光飞逝中老去?又有多少个漫漫长夜煎熬着那颗相思的心魂?湘兰除了偶尔去姑苏做客外,只有把万般心事,对着那尺牍素笺漫漫倾诉:“时时对萧竹,夜夜集诗篇,深闺无个事,终日望归船。”她在一阕《鹊桥仙》中这样写道:“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湘兰顾影自怜的哀怨之情,令人读之辛酸落泪。 
  马湘兰,为爱情付出了一生青春,熬尽了生命最后一滴血脉的奇女子,却只能像一朵悬崖上的幽兰,吐芳于断崖深谷,垂泪于夜深人静,只能把对于情郎满腔情思,付诸于几页信笺。信笺啊!无论你能否载得起那一腔痴情,湘兰都会感激你,感激你任由她泼墨自己的青春,任由她倾诉自己的心曲,任由她滴落心灵深处的泪滴!! 
  王稚登七十寿诞时,湘兰带领秦淮众姐妹,抱病赶到姑苏,为她相恋了三十余载的王郎隆重的祝寿,祝寿宴上,湘兰为她的情郎高歌南曲,“宴饮累月,歌舞达旦”,王稚登感动得老泪纵横。 
  湘兰返回金陵后,已是心力交瘁,油干灯将熄。已有预感的马湘兰,沐浴更衣,端坐于“幽兰馆”中厅,命仆人在她座椅四周,摆满了含幽吐芳的兰花。这位奇女子礼佛端坐而逝,悄悄地走完了她五十七岁的人生。 
  湘兰逝世后就葬在其宅第,今白鹭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秦淮闻见录》说:“江军南城外瑞相院后丛竹中,为马湘兰墓。”“瑞相院”即晋代的瑞相庵,清代的“碧峰寺”。 
  如今白鹭洲公园的碧峰寺下,依然葬着马湘兰的尸骨。在“秦淮八艳”中,唯一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葬于斯的,只有湘兰。 
  然而,她却是整个秦淮文化的代表,她的精魂流淌的是那个时代,秦淮河畔,那一段扭曲了的畸形文化所熏染出来的畸形人格,以及为这样的历史文化所炼狱、所苦熬了一生的马湘兰式的悲剧人物。也许就是因为她才华横溢、秉性灵秀、能诗善画、文史歌舞样样精通,才使她那令人哀怜的芳魂,始终缭绕,阴魂不散,让众多的文人墨客为之付诸情感的笔墨,为时代的不幸,为湘兰悲哀的人生,为那一袭曼妙的芳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