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了来自当年欧阳修退休终老之地古颍州(今阜阳)的,李兴武、陆志成两位先生的新著《潜规则——灼伤欧阳修》,这无疑是新世纪欧学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这部三十二万字的专著,将长期以来包裹在欧阳修身上的迷雾拨开,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貌。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的领军人物,北宋古文运动的盟主,被称为宋朝的韩愈,一代文豪,因此多年来人们都习惯于研究他的诗词文赋,探讨他的文学建树,分析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尽享他为人类提供的文学艺术之美。而对于他的国访攻战,外交方略、擢拔人才,心路历程等方面则少有人涉及和研究。李兴武、陆志成在全面研究北宋历史和欧公诗文的基础上,放开视野,从史学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多方位侧面多角度地对欧公进行立体的考察、分析与探讨,发现欧公不仅在诗词文赋、提倡古文运动上有巨大贡献;在国防、水利、按察、民生方面,也即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也有自己的非凡的理性思考和亲历实践,并已上升到理论建树的高度。他们更看到了欧公一生绝大部分精力与心血都花费在为人和为政上面,终生践行着他“政事可以及物,文章止于润身”信念。《欧阳修国防思想论》就是一篇崭新的论文,过去很少有人涉及这一领域。该文既阐述了欧阳修为了捍卫国家,或面折廷争,或上书奏论,或谏言献策,或身体力行的业绩,分析了他以史为鉴,以实为据,又提出的反对和议,力主加强国防的鲜明主张。通读全篇,你不得不承认欧阳修乃“宋代知兵略者‘一人’”这一结论。本书中《欧阳修的遗迹与祠祀》《历史上的颍州西湖》《欧阳修历任职官名释》《欧阳修与仁宗‘罪已诏’》《欧阳修轶事11则》和《泷冈纪行》等篇,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新鲜史料,还扩大了欧学研究的范围,为后学者开辟了一条条新的道路。 全书开篇就是《颍州欧阳修遗族辩证》,这篇论文正本清源,让读者开门见“异”。现今中国人有个习惯,盛行“寻根”,就是喜欢查寻自己先辈生活居住的地方和他们的名字。居住在阜阳的欧氏子孙也以自己是欧阳修的后代而倍感光荣与自豪。可旅居台湾的欧阳修32代裔孙欧阳礼先生却仅依清代同治年间欧阳修景贤的“会老堂,所居看守人员”系欧公之“远族”,非“裔孙”的一条孤证,就下结论说这里居住的欧阳氏不是欧公的后裔。李陆二人通过“问题的提出”“欧阳辨之说的来龙去脉”“颍州‘欧代后裔’在史料中的记述”“欧阳棐居颍史实凸现”“欧阳棐之说显成定论”“欧公四个儿子支脉流向”和“我们的结论”等七个章节的反复论证,前后对照,终于得出了“颍州欧阳修后裔中,绝大多数是其三子欧阳棐的后代”的结论,这一结论不但让90高龄的欧阳礼先生对两位作者澄清这一历史疑案深为欣慰,还寄给他们三大卷民国八十年出版的《欧阳修族谱》及三卷本《欧阳志》等大量珍贵的欧阳修研究资料表示致意,就连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也给二位作者致函,称:你们“把我们‘欧阳’家谱系整理得非常清楚……连我们都不知道的事,都整理了出来,我们真是既惭愧又感谢。” 书中《“欧阳修忠君误国”辨》是一篇为欧公辨诬的争鸣之作。针对文史大家官伟勋关于北宋名将狄青之死是欧阳修“两劾”所致这一论断,两位作者本着用史料说话,依事实辩证的原则,“询事考言,循名责实”,先围绕案子探究前因后果,理清是非曲直,辨明“劾青”实为“保青”的真实本意,再就其所有涉及的问题逐项驳证,从而揭示出这桩历史公案的真实面目,推倒了强加在欧公头上的不实之词,可谓是还原了一段历史公案的真相。 |
|
来自: 仰止无疆 > 《欧阳修苏东坡与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