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复姓的兴衰

 zqbxi 2019-02-21

作者:毛上文

现存的文献记载表明,复姓的成批出现,主要在春秋中期以后到战国初期这一时期。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封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被封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被封为公孙。春秋时的封爵制度规定,每隔几代,各国诸侯国君便会分出一些支族。 假如春秋时期某诸侯国国君以国名为氏,按当时爵位级别惯例,封“公”爵位者只限于国君近 亲三代以内的家族成员,国君的儿子被封为“公子”继续用国名姓氏,到国君的孙子这一代则 被封为“公孙”仍就以国名为氏,“公孙”的下一代就不能再以国名为氏,他们被分出而成为另一支族,这族人必须重新取氏。春秋战国时期,以国为氏最为普通,后世再衍生出无数姓氏。分族就是分氏,有些支族在另取氏时,为体现“慎终追远”不忘本,所取的新氏与原氏有联系, 假如,祖先是公孙氏,分出支族就以公孙氏的祖先名字“夏”为新氏,即“夏”氏,从“夏”氏又分出的支族则取“公夏”氏,由“公”字与“夏”字构成“公夏”氏,以此表明本支就是公孙氏的后裔,继续分支重新取氏时,以该支族的采邑“阳城”之“阳”字,加上“公夏”之“夏”字,构成“阳夏”氏或“夏阳”氏。一国之内,复姓氏的增多,避免了氏的雷同的麻烦。姬姓是中华古姓,周朝统治者姓姬,周朝贵族以姬姓为源分支而出的复姓有公子、公孙、公父、公孟、公仲、公夏、公叔、公明、公玉、公石等,这些复姓后来有的简化为“公”姓。

 复姓在中国历史上出现那么多,它是怎样由多到少走向衰落的呢?这与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大融合有重大关系,还与大量复姓省文简化为单姓有关。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几次民族大融合,如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每一次多民族大融合,都促使了中华姓氏文化大融合,在各民族融合过程中,造成多音节的复姓氏向单音节姓氏转变,这样中华古代复姓氏逐渐自然衰减消亡了。比如:历史上突厥族人的著 厮准、匹独思、潘术古、谙石刻、石古苦、缀罕等都消亡了。在中国第三次多民族大融合时期即辽、宋、夏、金、元时期,女真族人最著名的复姓完颜逐渐转变为5 个单姓:王、完、 颜、陈、阮。完颜在女真族古语中后来逐渐演化为“王”的意思。现在,全国完颜女真后裔有 10000 多人,仅河南省鹿邑县就有5000 多人,分布在鹿邑县城东南的涡北镇完楼村,村头是他们祖先完颜必重的墓地。除完楼村外,在马铺、太清、贾滩、杨湖口等五个乡镇的十个 自然村也聚居着完颜氏村民。河南省内完颜家族的人除了鹿邑县外,在汝州和禹州还有500 多人。另外,甘肃省泾川县的完颜村有3000 多人,安徽肥东县的完颜牌坊村有2000 多人。 从元朝到1987 年这段时间里,鹿邑县的完颜家族却是汉族,单姓“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初,马铺镇完老家村的完颜后勤等人听说安徽肥东县人民政府批准了完颜牌坊村完氏的请 求,将单姓“完”改为“完颜”,从汉族恢复成满族的消息后,他们也向鹿邑县政府提出申请。 1987 年,鹿邑县“金兀术后人”的单姓“完”统一改为复姓“完颜”,民族类属也从汉族变回为满族。满族姓氏“巴颜”的意思是“富”,于是复姓“巴颜”转化为一个字的汉姓“富”;满族姓氏“毕 拉”的意思为“河”,于是复姓“毕拉”转化为与“河”谐音的“何”姓;满族姓氏“阿克占”的意思是 “雷”,于是姓“阿克占”的后人改为一个字的汉姓“雷”;满族复姓“佟佳”改为一个字的谐音汉 姓“董”;满族复姓“卜尔察”转化为一个字的汉姓“卜”;满族复姓“瓜尔佳”转化为一个字的音 译汉姓“关”。在第二次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即“南北朝”时代,先后有匈奴、鲜卑、羌、羯(ji) 氐等多个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过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这些被统称为“胡人”的来自北方 的少数民族与内陆汉族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创造各民族和睦共处、共同 进步的稳定局面,他们有意识地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其中引人注目的一条,就是使他们的 多音节姓氏与中原汉族姓氏趋于一致,即推进复音姓氏向单音姓氏转变。比如鲜卑族人拓跋 珪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经过近百年,至孝文帝(拓跋元宏)太和年间,在各族人民反抗 斗争的冲击下,为了缓和各种社会矛盾,巩固北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及其祖母冯太后,采取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促进各民族融合。除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3 年迁都洛 阳外,改革措施之一是在朝廷政事上说汉语,495 (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下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并云:“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年 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孝文帝还大力提倡著汉服、说汉语,禁胡 服,断胡语。在语言、衣冠汉化的同时,孝文帝下诏定姓族,提倡鲜卑复姓改为音或义相近 的单音节的汉姓。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 个鲜卑复姓改汉族单姓。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 )改托跋氏为元氏,孝文帝自己带头把本族复姓拓跋改为 元姓,以继华夏正统自居。其他复姓如普乃改为周姓,丘敦改为丘姓,丘穆陵改为穆姓、步六孤改为陆姓、贺赖改为贺姓、独孤改为刘姓,达奚改为奚姓,等等。“拓跋”二字,据《魏 书序纪》所载,拓跋氏自云为黄帝之后裔,而“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 故以为氏”。实际上,定姓族就是保证鲜卑贵族的政治地位,逐渐与汉族世家合流,使胡、 汉统治者在门第制度下,进一步消除隔阂,加强联合,并结成姻戚。元朝时,契丹族复姓耶 律主要改为刘、王、李、黄、萧、郑、蒋、杨等汉姓。

 为加深您对“民族大融合造成中国复姓氏大量衰减”这一见解的印象,我再列举中国北朝时期(公元386 ~公元581 年,包括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若干例证如下,资 料取自历史学家姚薇元先生的名著《北朝胡姓考》(科学出版社1958 年版) 北朝各族复姓转为单姓例证: 鲜卑复姓 薄,东胡复姓 万,东夷复姓高,高车复姓 史。

在中华姓氏演变史上,有许多复姓因省文自愿简化成单姓,这也是中华复姓大量减少的一个原因。比如:元朝国姓是蒙古族姓氏“孛尔只斤”,后来有的姓“孛尔只斤”的蒙古族 人改为汉译姓氏--鲍、包、宝、博、奇。蒙古族姓氏“呼和绍布”汉译为和姓或者付姓; 北有复姓宥连氏、悉云氏,后简改为云氏。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鲜卑族有复姓牒云氏改姓云,子孙亦称云氏。司马、司徒、司寇、司城等以官为氏的复姓改成了“司”姓; 门、北宫、北郭、北野等以方位为氏的复姓改成了“北”姓;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以次 第为氏的复姓改成了“第”姓。其他如欧阳改为欧或区、淳于改为于、公玉改为玉、考成改为考、侍其改为其、受遒(qi)改为酋、荔非变改为荔、期思改为期、新穉(zh)改为新、 东野改为野、马服改为马、卢蒲改为卢,等等。以“欧阳”姓氏改为“欧”姓、“区”姓为例具体讲,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越国被 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越国又被楚国所 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 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又有欧阳、 欧侯改为欧的,到汉朝时,由富商欧安又分出一支区氏,称区姓。欧安乐善好施,深得人们 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 为区。”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u),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 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区、欧、欧阳三姓 同宗,都是春秋时代那“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比如:北宋时代出了个的杰出的人物 欧阳修,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明代学者欧道江,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还有景颇族春雷氏,改姓雷,基诺 -(杜里氏)-(莫图里氏、莫克扎氏、莫那娄氏) -(萨拉氏、萨查氏、萨尔杜氏) -(揣里氏)-(伯德氏) -(札库里氏、札斯胡里氏)-(张佳氏、札库里氏、张阿里氏、张吉尔氏)

中国少数民族复姓因省文改为单姓,这样也造成复姓的减少。在唐代中期唐宪宗之前姓“淳于”的也不少,人所熟知的鉴真大师即系江阳县蜀冈人,俗姓淳于。出自古姜姓的“淳于”姓,是炎帝的后代,也是以国名命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封在州邑(今山 东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 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小 国之一。州公实的族人仍为公爵,以原国名命氏,即淳于氏。唐宪宗,名李纯,淳于姓的“淳” 字与“纯”字同音,当时姓“淳于”的人因避唐宪宗的名讳,于是把复姓“淳于”改为单姓“于”。 今扬州效区西山一带的于姓,即为淳于姓所改。扬州西山一带姓于的人跟出自古姬姓周武王 姬发的后裔的于姓人不是同源,虽然都姓于但并非一祖之后。

 中国复姓大量衰减,造成中国的姓氏数量不如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姓氏数量多,而同姓人口数则大得惊人。我国目前有4100个姓,日本人的姓氏有12 万之多, 中国姓氏数量只为日本姓氏数量的3%;据英美姓名学家统计,现代美国人的姓氏的来源就涉及30 多个大小语种,所以,美国人的姓氏高达128 万。中国姓氏资源稀少,使姓氏的数 量相对于总人口数显得严重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