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6期〗淹贯百家 名满湖湘:李希圣(4)

 谦谦书生 2019-02-21

〖第16期·水洞底镇〗淹贯百家 名满湖湘:李希圣(4)

2017-07-10 莫俊/编排 娄氐镇文史馆

 

ˇ天堂李氏宗祠毁于文革,于2006年重建(转自天堂禾畴博客)

李希圣:才华横溢著诗文

    李希圣(18641905),宇亦园,号小峰.化名小山秉信,涟源市水洞底镇天堂村人。光绪六年(1880)肄业于娄底涟璧书院。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光绪二十八年(1902)11月,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兼编译书局总纂。居京师时,常留。时事,博考古今掌故。深究中外利病,冀有所变通。光绪三十年(1904)4月,呕血而终,享年41岁。著作有:《光绪会计录》、《庚子国变记》、《律例损益议》、《雁影斋集》、《经史文新编》等。

 

青春年少“李才子”

     李希圣自小聪颖好学,熟读诗文,过目成诵,挥毫成章。其时恰逢清末,有识之士大办教育,书院盛行,学生除读经史、作诗对外,尚须研读《大清律》,学习时事、艺文和一些西洋知识,如数学、地理等。在这样一种时势之下,李希圣很小就到离家数十里之遥的娄底涟璧书院读书,在此刻苦用功,熟读诗文,象《二十四史》这样的大部头著作,亦已通熟记。十七岁肄业于涟璧书院时,他已是少年饱学之士,以后,虽然遵照父亲的意思,继续学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课程,但对科举考试,他十分反对,常常感叹:“举业之祸世,数百年矣!吾当通经学古,以上跻于作者之林。异时得志,必首议废制艺,罢科举,以除学界之蠹。”他自己也从此进一步博览百家,旁及天文等等。写起文章来,也别具才华手眼,为一般人所不及。所以,当时人便称赞他是“李才子”其时,张亨嘉任湖南督学,他见到李希圣的诗文后,唢喷称奇,很是欣赏。少年李希圣才华横溢的名气,传播远近。

 

热心变革献忠诚

     光绪十七年(1891)李希圣考中举人,次年考中进士。从此正式进入官场,被任命为刑部主事,居留京师。他进一步留心时事政治,深刻研究中国、外国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希望中国能从中吸取教训,吸收长处,使自己强大起来。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被日本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二十四年(1898)发生了戍戌变法运动。面对风起云涌的变革局面,李希圣积极支持和参与,并发表见解:“变法当以理财为本”,并身体力行,写作出《光绪会计录》一书,对政府的财政、赋税,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表示了他对“戊戌变法”的积极响应。

     后来,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等六君子死难,李希圣也很是失望。他感叹说:“当变不变,祸且益亟,终致大乱。”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签订卖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导致列强瓜分了中国。李希圣以位卑言轻、其议不被采纳为憾,对国事愈感失望,便以对历史对国人负责的态度,写出了《庚子国变记》一书,按年、月、日顺序,记叙了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政策的演变、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后又回銮等等重要历史事实,揭露了清廷的内幕与斗争,表现了他的愤慨与痛恨。

    钱基博所著《现代中国文学史》载:“诗有学李商隐者,当推湘乡李希圣,吴县曹之忠两人为著。”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西安,推珍     妃堕井死,李希圣感此而作《西苑》:

 芙蓉别殿锁瀛台,落日鸣蝉尽日哀。

 宝帐尚留琼岛药,金缸空照玉阶台。

 神仙已遣青鸾去,瀚海仍闻北雁来。

 莫问禁垣芳草地,箧中秋扇已成灰。

 

才华超群播远名

     1901年辛丑条约以后,鉴于内外交困的压力,清政府忽又重议变法,表示要废科举、改学制、学习西洋的进步之处,实行所谓“以夷之妊以制夷”的方针。这对少年时期就决心“废制艺、罢科举”的李希圣来说,无疑又是一种鼓舞与驱动。他认为:“变法宜先定宗旨,基础一坏,万事瓦解。”于是,他又立即热情澎湃地写了《律例损益议》,对国家和地方的利弊、古今的法治,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发表了许多有卓越见识的看法,从理论上为变法打下了基础,很受当时进步人士的欢迎,被广为传诵。李希圣也因此进一步声名远播。

    此时,恰逢思想较为开明的清大臣张百熙任管学大臣。他对李希圣非常器重,热情邀请李希圣协助制定新的教育计划,李希圣便全身心的投入了这一“变法”的新生事物,张百熙所上的章程、奏议,大多出自李希圣的手笔,李希圣也借此表现出了他在教育方面的超群才能。

    光绪二十八年(1902),戊戌变法中新设立的废科举的“京师大学堂”恢复,编译局恢复。李希圣即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的提调,编译局的总纂,担当起了建设现代教育、现代文明的重任。

    李希圣亦不负重托,在校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广揽人才,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同时,自己也进一步潜心于做学问。研究经史考据,探讨宋明理学,融会贯通程颢、程颐、朱熹、陆机、王夫之一类人物的学问,很有造诣,成果迭出,这一时期他著有《雁影斋集》,收集近体诗:200余首行世,还著有《经史文新编》,其行文精妙,见解新颖之处,颇为后世人所称颂。

    可惜,“自古聪明难寿”,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当李希圣大显身手于教育、研究学问等事业有成之际,他竟因病呕血而死,年仅41岁。

    李希圣死后,京师大学堂数百名师生闻讯痛哭失声,知识界亦为痛失一英才而悲伤。举行追悼仪式时,当时的变法知名人物梁启超、熊希龄等人均亲临奠堂致衷。

――选自《娄底市政协文史委〈中国历代名人与娄底〉》

ˇ天堂李氏宗祠中挽李希圣诗(转自天堂禾畴博客)

李先生墓表

成本璞

先生姓李氏,讳希圣,字亦元,长沙湘乡人也。幼负异禀,过目成诵。父讳光熙,精制举业,为名诸生。尝以所作授之先生,慨然曰:“举业之祸世数百年矣,吾当通今学古,以上跻于作者之林。异时得志,必首议废制艺、罢科举、以除学界之蠧。”父大惊异,恣其所学。遂博览经籍,淹贯百家。发为文辞,雄视一世。旁及诗歌,罔不精妙。当是时,先生才名震湖湘,识与不识皆曰“李生”,真才士也。

会候官张侍郎亨嘉督学湖南,倡复古学,得人称盛。见先生文,深加赏异,累试第一,擢光绪辛卯科优贡。是科中式举人。明年成进士,改刑部主事。居京师时,距寇乱之平二十余年矣,天下幸无事,达官贵人方酣嬉文酒,晏然以为治安。先生乃深忧窃欢,谓为将乱,人咸怪之。未几有甲午日本之战,兵熸地削,政府始议变法。先生谓变法以理财为本,乃鉤稽档册,有《光绪会计录》之作。戊戌党祸兴,遂罢变法。先生谓当变不变,祸且益亟,终致大乱,人又怪之。未几有庚子联军入京之变,乱兵大掠,先生仅以身免。方乱之初起,先生既深痛之,以位卑言不获伸,乃掇述所闻,有《庚子传信录》之作,人始服先生深识治体,有先见之明矣。辛丑后重议变法,设政务处筦其事,撰条议以示天下。先生谓变法宜先定宗旨,基础一坏,万事瓦解。乃为驳义数万言,传诵一时。

先生宦久不显,而名益高。于是时论变法,首重兴学,而长沙张文达公奉诏管学,乃引以自助。造端宏大,规划详尽,疑谤交乘,屹不为动。凡文达所上章程、奏议,均先生笔也。迨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先生为提调,居堂三年,群乐其教,先生戆直敢言,积忤权贵,潜齮龁之。文达故知之,不能止也。

先生既郁抑不得志,竟以是发愤,病呕血,卒于堂中。诸生数百人感其遗泽,相向失声,为之棺敛,由中门出,白衣冠送于道。天下闻者,莫不痛措之。光绪三十一年某月日也,年四十有二。以其年五月归葬于湘乡某山之原。妻成氏,无子;妾陈氏,生子康强,皆先卒。又娶邓氏,抚康强于家。

先生之学,始亦殚心经史考据,以壮其文。继乃深契宋儒之旨,欲融合程、朱、陆、王异同之说,遂羞以文人自居矣。而时事日危,备尝患难,乃博考古今掌故,深究中外利病,以求所谓变法者。奋欲有所表暴于世,而不幸早死,论者未尝不哀其志而惜其不遇也。

近者学务日盛,校舍遍天下矣,而追溯当日创造之艰,惟先生实为首功。其后设立专部,骤进多人,其与先生同事者,或不数年即跻卿贰,而先生已先殁,不及见矣。呜呼!岂非命欤?然先生从容风议,多中时弊,当事或采以入告,每荷报可。先后奉诏废制艺、罢科举,卒如其初志。盖先生虽不遇,而其言固已大行也。先生他文多散佚,今惟存近体诗二百余首,曰《雁影斋集》,行于世。

本璞幼好属文,先生一见惊欢,谓曰:“加以精思,古作者伦也。”因论学术源流甚悉,由是多所通解,先生之教也。追怀旧德,弥感生平。今先生葬已逾年,而墓石阙焉无词,故以所知者表之,以示后之人。呜呼!天既赋先生以不世之才,乃不畀之位以行其志,而大其施于天下,又并其天年而亦夺之,复不获著书立言以觉天下之民而博后世区区之名,呜呼!岂人之以才自戕而天亦有时忌才欤?而于先生又何酷也。

录自上海书店影印本《清碑传合集.碑传集补》

(成本璞,字琢如,号愚民。今娄底市大埠桥街道办事处南阳村人,清浙江台州知府成梓丞之子,生于光绪三年,才思横溢,工于词章,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为当时湖南学使江标所推重。成本璞早年师从李希圣。)

ˇ李希圣于光绪辛卯(1891)科湖南乡试

中式第13名举人所作的试卷

李希圣

     李希圣(1864-1905)字亦元,号卧公,行五。长沙府湘乡县学优廪生,民籍。辛卯(1891)科考取优贡第1名,肄业校经堂。世居四十一都清溪里天堂。光绪辛卯(1891)科湖南乡试中式第13名举人。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科进士。官刑总部主事,荐举经济特科。尝篡《光绪会计录》、《律例损益议》。为诗喜玉溪生,著有《雁影斋诗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以诗治天下,三代盛时之政也。夫政以治人而德以修己,诗则修已之要也,子特揭“无邪”之旨,有用我者请执诗往矣。且太初之世,天地未祛,其民瞧睢盱盱,逾绳越契,夐千载而无声。讫于三古,民气发扬,颂声乃作。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歌舞腾滋,润色鸿业。观者曰:此先王之政也。我周典制超冠百王,不过一鞧轩之采、一国史之藏,而一代之政尽在此矣。夫子曰:政之感通,莫捷于德;德之切近,莫妙于诗。上古布衣无著述,而帝王独操制作之权。故六经非虫鱼考订之书,而当世法度典章之迹也。三代之词章即经济,驺虞喻义,麟趾喻仁,君子直以是告成功于郊庙也已。中原各国有春秋,而纪事不立儒林之传。盖庙堂之所以修明颁布,即学者之所以笺注传疏也。王者无传政有传书,堂上一歌,堂下一舞,君子即以是贻太平于子孙也已。以德为政,何其神也;以诗为德,何其简也。譬以北辰,蔽以无邪。诗在是,政在是矣。清静之说出于道家,纷更之流于杂霸。以诗为政,则无是也。廊庙发歌吟,而海隅成治象,无情卉木皆进而助郅治之光华。人见诗为有声之政,我见政为无声之诗矣。迨至四方风动,而则天出治,只自安其凝旒黈纩之常。古韵之书,作者百族;小序之讼,持者千年。以政观诗,则无是也。一卷风谣之册,万方王会之图,不尽讴思,皆环而效文章之报,称人以为政之中有诗,我以为诗之外无政矣。迨至万国归心,而稽古同天,只自率其藻火山龙之度。异学出于季世,而诗遂分为数家。政与诗交受其病,以无邪之旨正之。辉扬彤管,搜逸礼者惜丛残;刺发青衿,考遗经者兴学校。作者悉依夫典则,后儒辄乐为淫奔。故晚近词人作艳体而动援古昔,有心者引为风俗之尤。诗不明,政愈宜立矣。有王者起海外,皆慕同文之化,即儒者不著非圣之书。王迹熄于东迁,而诗遂流为骚赋,诗与政相因而亡。以无邪之旨绎之,赵孟观才,异公?荒淫之作;齐桓创霸,存苞苴赠答之辞。自解经不尚专门,而蔑古遂成风气。故误注泉府,迟千年而祸人国家。考古者指为经师之过。政既失,诗愈宜穷矣。有王者起,折衷之作,流传四夷;而朝贡之邦,何啻万里?故曰:以诗治天下,三代盛时之政也。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君臣朋友之间,其感通为最捷也。夫朋友不信,何与乎上而不信?则不获此中之消息,其相应有微焉者矣。且世有文章满天下,而名望资为逢迎;结纳遍当途,而标榜流为风气。此其人其意,非无所干也。然而荣辱穷通,不过还其行己立身之素。性情心术,断难逃于居游近习之人。良朋之倾倒不深,即圣主之精神不属。然后知朝廷爱恶,不外乎草野是非也。治民由于获上,而其道正自有在。立谈而取公卿,亦有一时之奇遇。而物议不浮于里党,即明廷之屏逐旋加。故古君子长啸躬耕,知旧相为劝驾。而遗荣之素志,必逡巡始效驰驱。后世则固有自媒而躁进者矣。夤缘而通声气,岂无一日之遭逢?而节义不重于士林,即我后之凭依不固。故古君子名高望重,征书相踵于门,而济世之初心,必再三谋于侪辈。后世则固有违众而独行者矣。不信乎朋友,即不莸乎上,有断断然者。拔茅汇进,揽辔而志在澄清,而小人倡为朋党之名。主鉴既淆,祸且蔓延于数世,信友而不能获上。固气运所以困贤豪也。究之任侠之习成,依附岂无异类?气焰既盛,已与人以可指之名,而岂若道德中之声援确然可恃?遇巷结知,授爵而侪于亲旧,虽在朝亦有弹章之上。君恩既固,罚且加及于外廷,不信友而能获上。此古今所以多侥幸也。究之义气之事尽,清议渐觉有权。要结既穷,尤与人以可乘之隙,从可知仓猝中之遇合终不足凭。一意孤行,不假和衷于同志,虽旧交亦疑其专,而上固有以知其隐矣。道义之争何伤大体?血气之过无与性情。至有时意见相持,不妨以天语从容为作调停之术,而况其未有久而不合者也。翘然自异,不欲借助于党援,虽执友亦嫌其介,而上固有以知其深矣。草茅新进,岂必先达之揄扬;僻远孤臣,何取盈廷之保护。至有时危疑相轧,不惜下数行手诏,解其牴牾之嫌。而况乎未有终于不和者也。世之欲获上者,其知此道哉!观于此,令人益增交道之重矣。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水与地分,四水治而南北之水胥治矣。夫江淮河汉,中国之水惟此最为难治耳,由地中行,非禹之功曷至此?且传称天下名川三百,支流三千,其原委可按图籍而知也。然当日玉书金册,一字不传;大功告成,龙威遂秘。尼父读之不留遗说,好奇之士搜讨无由。于是碑出祝融,实道家之伪托;经传伯益,多后世之郡名。而禹贡一篇千言耳,笺解数十家,益以淆乱。禹时之水,殆难详考矣。然其最著之处,固犹可一一指之。掘地注海,犹虑水之泛滥乎?夫水必畅其行,而行必附于地,由地中行,水受范矣。就水之大者论之,则莫如江淮河汉,源流具在,请得而言。江出岷山,而金沙之源独来于塞外。世儒好异,妄欲以此易禹时之旧文,其说固不足深辨。予虽未尝南游,然披天下之舆图,究兵家之形胜,而叹长江之险,固天之所以限南北也。禹尝由此泛洞庭,浮湘水,南登衡山,发宛委之藏。刑白马告成功,以去旧迹所遗,半多疑信。欲问其事,而故老皆无在者,盖江水之安流久矣。导淮自桐柏,而今实出胎簪。西于桐柏三十里,注书者多以此为淮源,谓禹迹之所未至,不知禹主名山川,其时实称桐柏。胎簪之名盖由后起,以此疑禹,谬矣。淮当日就为难治,禹盖三去之,卒乃得庚辰之宝书,始能名其怪曰祁,锁之淮上。至今濠泗之间,犹有能言其事者。试登桐柏,北望中原,数百里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益叹禹之明德长也。北条之水河为大,其渠并千,七百一川,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予所居近河之委,尝往来河上,至长老皆各往往称禹时旧处。风教固殊焉。意欲临沧海览碣石,访九河故道,浮龙门,北出太原,行塞外三千里。按古图书名河所出曰昆仑,亦所以发皇耳目,极天下之大观也。而今老矣。日读《山海经》,作卧游考验禹功,百不竟一。西望河源,如在天上。微禹,吾其能安处此乎?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此经生疑讼之所集也。东西二源,相去数百里。嶓冢之山,亦无所专属。于是有创为东西通流之说者。而时更千载,陈迹就湮。虽欲发遗经,定众说,而势固已难矣。思禹当日,北方之水大定,乃始涉汉,顺流入江。水运既毕,水功遂成。手著一书,略记生平之踪迹,藏于夏史。后之治水者,取则焉,劳多于兖冀,事定于荊扬。故河淮为禹功之始,而江汉为禹功之终也。

  

赋得衡于碧色映朝阳   得阳字五言八韵

万古衡山色,连翩照大荒。青疑干斗极,碧正映朝阳。

海气微茫到,江流影射长。金支遥动彩,玉宇晃生光。

爽封标霞出,晴分倬汉章。雾消千嶂白,云散一天黄。

远势临齐岱,清辉荡楚湘。谁能登绝顶,倚剑上扶桑。

ˇ天堂大屋槽门(转自天堂禾畴博客)

附录李希圣的其他资料

    李希圣(18641905)清末官员,诗人。字亦元,号卧公,湖南湘乡人。生于清穆宗同治三年,卒于德宗光绪三十一年,年四十二岁。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刑部主事,荐举经济特科。初治训诂,通古今治法,尝纂《光绪会计录》以总综财赋,又草《律例损益议》,张百熙等极重之。百熙奉诏管学,引以为助。希圣通籍后始学为诗,有作必七律,以玉溪生(李商隐)自许,著有《雁影斋诗存》,传于世。

    光绪二十八年(1902),撰《庚子国变记》,该书记述了始自义和团入京,迄于辛丑缔约后的一段国变之事甚详,按时间顺序叙事,并夹有作者议论。对义和团入京后的活动,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八国侵略军进攻北京,慈禧出走,以及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缔结和约的经过和慈禧自西安回京,皆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张之洞在京师,他曾上书进言创设图书馆,深得张之洞赏识。又曾馆于方功惠"碧琳琅馆"数年,为其勘定古籍、编写书目,由此深谙目录之学,后编撰成《雁影斋题跋》,著录尽为所见方氏藏书精华,傅增湘、伦明、余嘉锡等论该书"近代治目录学者所宜知也""足资参考"。藏书多有精品,大多来自于"碧琳琅馆"的旧藏,藏书处有"雁影斋"。藏书印有"湘乡李希圣藏书之章""李印希圣"等。

 

    时人对李希圣先生的种种评价,兹录所列书目如下,计十七种。相较而言,今天的娄氐人,对这位著名诗人已经知之甚少了。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

   陈衍:《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石遗室诗话》

   徐世昌:《晚清簃诗汇》

   郭则澐:《十朝诗乘》

   杨钟义:《雪桥诗话余集》

   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光宣以来诗坛旁记》

   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

   吴宓:《空轩诗话》

   钱仲联:《近代诗评》、《梦苕盦诗话》、《论近代诗四十家》、《近百年诗坛点将录》

   孙雄:《诗史阁诗话》

   郑逸梅:《艺林散叶》

ˇ天堂大屋槽门(转自天堂禾畴博客)

ˇ文魁厅(转自天堂禾畴博客)

    湘乡天堂李氏始迁祖应祥公,号法雷,行千郎,元授指挥使,宋末避完颜之乱由江西安福县南门迁徙至长沙碧湘街,后几经辗转至湘乡县清溪乡托山铁矢荡,不数传而家天堂,衍为莹、芳、鉴、琼、茂、高六支。宗祠在天堂,建于清嘉庆间。族谱始修于咸丰11年(1861),光绪5年(1879)二修,光绪25年(1899)三修。族人分布于湘乡、宁乡、安化、武冈及湖北、四川等地。至1949年,已传20余代。派词:应世仕友必,福德兴文思,元良国朝时,逢天照盛名,代纪传扬久,忠厚启家庭,仁义存心性,由行定克成。1996年初四修族谱,族堂门为“龙门堂”。

天堂李氏班序,

应世仕友必,福德兴文思;

元良国朝时,逢天照盛名;

代纪传扬久,忠厚启家庭;

仁义存心性,由行定克成;

格致先声正,修齐复治平;

厥仲能允执,大道用恢宏;

宗芳诒万载,光裕顺吉星;

期望昆贤圣,华龙济巨英。

ˇ天堂大屋槽门(转自天堂禾畴博客)

ˇ天堂渡口(转自天堂禾畴博客)

ˇ民国35年龙门堂木活字印本《湘乡天堂李氏三修族谱》

《湘鄉天堂李氏续修族譜》

李策、李六棠、李宽盛纂修等纂修

五十卷三十册

光緒二十五年龙门堂木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湘乡天堂李氏族谱》

李襄黼等纂修

四十四卷

清咸丰十一年龙门堂木活字印本

 《湘乡天堂李氏三修族谱》

五十册竹纸本

民国35年龙门堂木活字印本

 

【在地笔记】

    ①在第14期铁西路推出后,同学“平淡是真”给我发来了这张截图,我是觉得,玩到这里玩出了一点意思。

    “理性让我释怀”所提出的方向与我们是一致的,届时可陆续推出《娄氐镇地名考》之类的,老地名让人有一种亲切感,不过这得更多的人一起来写,因为许多老地名我也不可能知晓。

    另外,老照片也要靠大家不吝提供!!!

    ②下面的画是西阳陈立成先生近期所作,细腻,线条流畅,人物非常富有神采…这让我想起细时唧看连环画时,对里面的白描人物图格外着迷!

    ③涟滨的文史资料已基本整理完毕,接下来想走访几个地方,勤佳门第,妙笔峰,豹古洞,高车码头,永福公所,岩家井,老枫树…还想查阅冠曹胡氏谱与周氏民国谱…

    ④在把能够搜集到的李希圣资料整理好之后、正准备编发之时,又在谭日峰先生1935年刊行的《湘乡史地常识》上发现一张李希圣真容照,遂辑录于此。

ˇ李希圣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