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茶论紫砂

 率我真 2019-02-21

品茶论紫砂

                                                时大彬的龙蛋壶

由于喜欢上茶艺,所以就和紫砂壶扯上了关系。

我有个专门玩紫砂的外甥,似乎在紫砂壶界还有些名气,他玩紫砂壶竟然把收入颇丰的工作辞掉专门玩这东西,并且投资建了紫砂壶网站和论坛,可见什么东西要是痴迷了,都可把一个正常的人搞得神经兮兮。

然而,我对紫砂壶却另有看法,由于很久以来我就在收藏方面略有介入,但是对紫砂壶我没有把它列入艺术范畴,始终认为绝大部分紫砂壶只是实用器皿,充其量能算作是工艺品而已。

紫砂壶要想成为艺术作品,他的首要条件就是作品是原创,而不是仿制。我们今天看到的绝大多数紫砂壶,基本都是停留在复制前人样式的阶段,即使是当代紫砂大师同样很难逃出这个窠臼,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不断的复制前人和自己,这就决定了紫砂壶很难成为艺术的原因。

紫砂壶由工艺品转换成艺术品其实不是一件很复杂的问题,但是需要陶手要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天分,以及较强的艺术造型能力,其作品首先是原创,并且是独一无二,这才初步进入了艺术创作的阶段。作者即使是对前人经典的造型根据自己的审美有所改变,也应属于艺术追求的范畴。而紫砂壶真正成为艺术品,需要对造型创造和审美有充分的发挥和想象,并且又能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工艺技术的精湛也是必不可少,再加上上好的材料,这才称得上为紫砂壶艺术品。而即使手艺再高超的陶手作者,一味的只是仿制前人经典,即使其工艺、材料都具备,作品仿制得百分之百的准确,该作品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复制品;假如款识也是复制照搬,则只能称之为赝品,从收藏角度来讲,这样的作品,它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应该是很低的,如今市场上高价炒作的这类紫砂壶应该说这既是作者的悲哀,同样也是收藏者、使用者的悲哀,因为这完全是紫砂界泡沫,追求经济利益的结果,这类作品更不可能与艺术沾边,是根本经受不住历史的考验的。

所有艺术门类均是如此,紫砂也不应例外

我在丁山可喜的看到,有相当的陶手已经注意到这个状况,他们从艺术院校来,接受了较高层次的艺术教育,他们正在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紫砂创作中,力争创作出前无古人的经典作品。但也同时惋惜地看到紫砂市场造就的经济利益的强大,他们是否能够坚守?我很期待。

我在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发表了《品茶论紫砂》一文,并在论坛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首先出来反对我的就是俺的亲外甥,他把他反驳我的文章同时贴到我博客评论中,但是新浪给删除了。满足他的愿望,我就代他发到我博客,顺便就他的观点再批他一通。呵呵

                      驳【品茶论紫砂】

                                乔 丹

清明节3天假期我都用来陪老婆儿子了,到今天才写回复,着实有点过意不去,对小舅和联盟诸友说句抱歉咯。

关于小舅谈到的一些问题,我有属于我自己的不同的看法,今天写出来供联盟诸位同好分享,也当是与小舅论论紫砂壶。

在当代很多文化艺术收藏品类都被灌入了“艺术”成份加以增加其流通价值,这并不是收藏爱好者或商家有能力可以左右的,更大的幕后指示其实是国家或政府。而推动的手段、宣传的方式乃至于销售的价格,其操控大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因为绝大部分文玩收藏若不冠以“文化”或“艺术”字眼,就很容易被定义为工艺品。而“文化”或“艺术”的推广就需要借助历史的实物传器、文献资料,能够拿的出这些资源的——只有国家!

在东莞聚会的时候,

所有的手工艺类品是绝对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的,哪怕借助模子,也不可能做到绝对一样

用同样的概念来探讨书画,就会发现书画和紫砂的概念是完全一样的

很简单的举例:

古人画的是山水、人物、鸟兽、风景;今人画的也是山水、人物、鸟兽、风景

虽然画的肯定不一样,但在书画作者的详细介绍里,还是有师承、习谁的风格,习谁的笔法…..

应用在紫砂上面

古人做掇球、石瓢、仿古;今人做掇球、石瓢、仿古

纯手工制,每人想法不同,要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流翘一些,挺拔一些,肩满一些,张力大一些…….

今人和古人的审美不同,要求不同,故作者们追求的目的不一样,作品产生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了

原创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话题,究竟什么才能算是原创,中国从古至今的书法体也就那么多种,这个写篆书,那个写草书,如果转换一下想法,那写篆书的毕竟在写的是别人曾经写过的篆体,字是很接近的,只能说搭配的风格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同罢了,但毕竟还是在篆书范畴内,如果把这个定义为开创篆书的才能算原创,那后来写篆书的,岂不是都是在仿?难道只能定义为仿的好或不好?我觉得这样的道理说不通。

我自己也在创作紫砂,一款新的作品相信今年年中会面世,而且以前肯定没有人做过的。但我的创作,仅仅限于取材的利用,谈不上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所谓创作。我只能说,我的创作以前没有人做过,或者在紫砂器上面没有人应用过,如我设计的微凸形蜂窝孔,仅仅是取材于球孔的形状加以改良罢了。并不是原创版,只是改良版。我设计的凤凰公道杯,取材于油画作品“抱瓶女”。只有求实,是根据我自己想象中最实用的部件组合,但器形一样被人怀疑于半瓦很接近。

说个原创的紫砂设计作品——张守智先生设计、汪寅仙阿姨制作的大曲壶。被公认为当代新品中的经典,结合审美和实用的优秀代表之一,属于新壶范畴内的绝对艺术品。但曲壶并不止做了一把,而是很多把。如果这样,岂不是又和小舅的紫砂艺术概念不挂钩了,难道只有第一把是艺术品,后面做的都是不是了?好像后面做的可能工还好些,都进入了几个国家的博物馆了。在此,我得复述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书画家画的画是完全一样大小,内容尺寸完全一致的(仿品除外)。但紫砂不同,尺寸很多是定的,改变了,整体效果就全部都要调整了。

再举例:大龙邮票为邮票开山鼻祖,当今可堪称是邮票中的艺术品,但大龙邮票并不是只有一张,而是有很多很多张.....

在紫砂上探讨,“艺”的概念定格为艺术,剩下的是工。当代的新紫砂爱好者追求的是一种精工细致,但小舅说只能定义为实用的工艺品。这个,我可以很容易的驳倒你的论调。很简单,你追求老作品的一气呵成,大巧若拙的线条美。认为经过紫砂壶认真修饰的壶作存在“匠气”,但既然紫砂被你定义是实用品,你就希望你的壶口盖紧密,出水流畅,各个部分细工完好吗?如果你希望这样,老件的浑朴是不可能存在这些的,绝大多数都是口盖松动的。精巧即匠气,浑朴即粗工,你究竟选哪个呢?这么说,你不可能喜欢老件。但似乎又不是这样。

相对于书画而言,紫砂壶确实太便宜了。从选矿、炼泥、调配、设计、制作、烧成……经过诸多艰难环节,相比于书画的耗材和耗时,要艰辛的多。难度也要高的多。我们不能把宜兴制壶业者的低文化素质凌驾与个别好壶可鉴赏的诸多元素之上,这个是不客观的。

期待小舅的再次指正。

下面是就小乔的这篇谬论我的回复(蓝色字为乔丹语)

                与小乔“驳【品茶论紫砂】”商榷

                               水墨樵夫

 在当代很多文化艺术收藏品类都被灌入了“艺术”成份加以增加其流通价值,这并不是收藏爱好者或商家有能力可以左右的,更大的幕后指示其实是国家或政府。而推动的手段、宣传的方式乃至于销售的价格,其操控大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因为绝大部分文玩收藏若不冠以“文化”或“艺术”字眼,就很容易被定义为工艺品。而“文化”或“艺术”的推广就需要借助历史的实物传器、文献资料,能够拿的出这些资源的——只有国家!

    乔丹说:“艺术是由国家或政府指示的,……其操控大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因为绝大部分文玩收藏若不冠以“文化”或“艺术”字眼,就很容易被定义为工艺品。

   一,这些是你的主见还是什么地方抄来的?

   二,收藏品就一定是艺术品,工艺品就没有收藏品?故宫收藏古董文玩就都是艺术品?

   按规矩,谁主张谁举证啊。

   “所有的手工艺类品是绝对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的,哪怕借助模子,也不可能做到绝对一样”

   这只是你的看法,连这点在都做不到还算什么手艺人。

   “用同样的概念来探讨书画,就会发现书画和紫砂的概念是完全一样的”

   呵呵,你往枪口上撞啊?

   很简单的举例:

   古人画的是山水、人物、鸟兽、风景;今人画的也是山水、人物、鸟兽、风景

   那画什么?画汽车?

   虽然画的肯定不一样,但在书画作者的详细介绍里,还是有师承、习谁的风格,习谁的笔法…..

   这多少还靠点谱。

   应用在紫砂上面

   古人做掇球、石瓢、仿古;今人做掇球、石瓢、仿古

   不做这几种就不是紫砂壶?

   纯手工制,每人想法不同,要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流翘一些,挺拔一些,肩满一些,张力大一些…….

   想法一样,表达意思一样,那就是既没想法也根本表达不出什么

   今人和古人的审美不同,要求不同,故作者们追求的目的不一样,作品产生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了

   这又说对了,你怎么一时糊涂一时聪明。

   原创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话题,究竟什么才能算是原创,中国从古至今的书法体也就那么多种,这个写篆书,那个写草书,如果转换一下想法,那写篆书的毕竟在写的是别人曾经写过的篆体,字是很接近的,只能说搭配的风格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同罢了,但毕竟还是在篆书范畴内,如果把这个定义为开创篆书的才能算原创,那后来写篆书的,岂不是都是在仿?难道只能定义为仿的好或不好?我觉得这样的道理说不通。

   哈哈,又谈到书法了。真不知是批你不批你。

就说篆书吧。要写篆书不写古代遗留的篆书文字,还自己创造?假设把古代篆书文字比作是紫砂壶石瓢的原型,陶手要是照搬就是复制,要是做得即是石瓢,又是个人风格的石瓢,就是创作。每个写篆书的作者都是依原型创作出自己风格篆书。明白了吗?

别人说你把书法和紫砂比较是牵强,我还不这样认为,任何艺术都是有相通的地方,但是要比较,就要明白和了解你提供的参照物,否则要出笑话的。

   我自己也在创作紫砂,一款新的作品相信今年年中会面世,而且以前肯定没有人做过的。但我的创作,仅仅限于取材的利用,谈不上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所谓创作。我只能说,我的创作以前没有人做过,或者在紫砂器上面没有人应用过,如我设计的微凸形蜂窝孔,仅仅是取材于球孔的形状加以改良罢了。并不是原创版,只是改良版。我设计的凤凰公道杯,取材于油画作品“抱瓶女”。只有求实,是根据我自己想象中最实用的部件组合,但器形一样被人怀疑于半瓦很接近。

   假如你设计的作品有艺术性,又经过好的陶手制作出的作品很有可能就是艺术品,自己都没把握是不是很心虚呢?你那个凤凰公道杯就已经可以和艺术沾边了,你没觉得?那说明你根本就不自信。呵呵

   说个原创的紫砂设计作品——张守智先生设计、汪寅仙阿姨制作的大曲壶。被公认为当代新品中的经典,结合审美和实用的优秀代表之一,属于新壶范畴内的绝对艺术品。但曲壶并不止做了一把,而是很多把。如果这样,岂不是又和小舅的紫砂艺术概念不挂钩了,难道只有第一把是艺术品,后面做的都是不是了?好像后面做的可能工还好些,都进入了几个国家的博物馆了。

   说得好,这几个应该都是艺术品。接下来呢?是不是要复制销售?别人是不是要仿制?那不是仿品和赝品又是什么?如此这般,后面的批量作品就和原创价值应该天地之别。

   在此,我得复述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书画家画的画是完全一样大小,内容尺寸完全一致的(仿品除外)。但紫砂不同,尺寸很多是定的,改变了,整体效果就全部都要调整了。

   改变了任何一点就不是复制,这是基本常识,但是没有个性仍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再举例:大龙邮票为邮票开山鼻祖,当今可堪称是邮票中的艺术品,但大龙邮票并不是只有一张,而是有很多很多张.....

   大龙邮票是艺术品?我不知道也没见过,也是国家或者政府定的?

    在紫砂上探讨,“艺”的概念定格为艺术,剩下的是工。当代的新紫砂爱好者追求的是一种精工细致,但小舅说只能定义为实用的工艺品。这个,我可以很容易的驳倒你的论调。很简单,你追求老作品的一气呵成,大巧若拙的线条美。认为经过紫砂壶认真修饰的壶作存在“匠气”,但既然紫砂被你定义是实用品,你就希望你的壶口盖紧密,出水流畅,各个部分细工完好吗?如果你希望这样,老件的浑朴是不可能存在这些的,绝大多数都是口盖松动的。精巧即匠气,浑朴即粗工,你究竟选哪个呢?这么说,你不可能喜欢老件。但似乎又不是这样。

    说你没有仔细看我写的你还不服气。我什么地方说不要精工了?没有精工谁还玩紫砂?找个茶碗一样泡茶。罚你再看一遍我写的。

   相对于书画而言,紫砂壶确实太便宜了。从选矿、炼泥、调配、设计、制作、烧成……经过诸多艰难环节,相比于书画的耗材和耗时,要艰辛的多。难度也要高的多。我们不能把宜兴制壶业者的低文化素质凌驾与个别好壶可鉴赏的诸多元素之上,这个是不客观的。

   我主要是谈艺术不是谈生意所以不谈这个

   只是简单的批批你说的问题,不算是又有什么新观点,有时间把大家提得意见总结一下,我再写个论紫砂二,供你再批怎么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