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新型的日用品品牌纷纷进驻各大商场或购物中心,并且还非常受欢迎,店里到处都是人头攒动。 如今,线上线下商品都是琳琅满目,这些新晋的连锁家居品牌究竟是怎样做到让消费者以及资本都另眼相看的呢? ' 新日用 ' 品牌惹资本竞逐 竞相进驻购物中心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位于北京市朝阳大悦城内的一家日用品店,不大的店面里挤满了人,收银台也排起了长队。 北京消费者:差不多一个星期来一次,指不定逛到哪个东西就觉得可以入一个。 在广东佛山的一个商场里,一家刚刚开业的日用品店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光顾。 广东消费者:还挺喜欢逛这些店,因为现在的设计比以前好很多。 如今,日用杂货已经成为服装、餐饮、娱乐之外,购物中心的另一个重要业态。 北京朝阳大悦城运营部总监 曹俊:小的日化用品在这个店就能形成一个集合的感觉,带动很多人流到购物中心去购买消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高品质的日用品正在消费者的需求中占据更高的比重。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前三季度,全国日用品类零售额达到 3860 亿元,同比增长达 13.4%。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日用品牌迅速崛起,并得到了资本青睐。 2018 年 5 月,生活家居品牌 NOME 宣布完成 1.8 亿元 A+ 轮融资; 9 月,新日用品牌名创优品获得腾讯和高瓴资本的 10 亿元融资; 11 月,小米旗下生活消费品牌 ' 小米有品 ' 进驻京东,并展开深度合作; 12 月 19 日,网易旗下生活类精选电商品牌网易严选的全国首家线下店正式开业。 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 郭增利:任何的资本都会倾向于你的消费总额、消费基数和增长性,而日用品是和我们生活链接最紧密的行业。相信越来越多的年轻家庭会在家居用品消费中占据更高的比重。 ' 新日用 ' 主打两张牌:设计美 更迭快 除了价格亲民外,这些 ' 新日用品店 ' 在经营策略上又有哪些门道?比如,几百种的商品到底是怎么筛选出来的?爆款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90 后的陈歆正在和同事们梳理一个日用品牌新一年要推出的部分产品,年纪轻轻的她手握着该品牌全球 2000 多家门店中售卖的数码全线产品的 ' 生杀大权 '。 某日用品牌数码电器品类负责人 陈歆:同样是 59 元的两个产品,从它们的铺店数和单店日均销量,来判断把版面留给哪款产品。 陈歆说,像这样的全线产品梳理会议每个季度都会召开,每次梳理都会淘汰约 20% 的产品。而除了产品的快速更迭,许多国内日用品牌也都在设计上做起了文章。 像 ' 枕头笔记本 ' 这样巧妙又实用的设计,在这些新日用品店里并不少见。但怎样让产品既有设计感价格又亲民?许多日用品牌都采取了 ' 薄利多销 ' 的销售策略。 据了解,在这样的新日用品店内,单品价格一般在 10 元到 30 元之间,单次人均消费额约为 64 元,但每周 1-2 次的消费频次,远高于大部分业态。 名创优品创始人 叶国富:这一款杯子一年卖一千万个,国内一款杯子就赚一千万。不要看一个杯子一块钱利润很低不愿意去做这个事情,回报已经很好了。我们发展很快,每年销售额基本上是 50% 的增长。 ' 新日用 ' 国内需求旺盛 外贸代工 ' 回国 ' 赚钱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本土家居品牌的迅速崛起,也使我国南方传统的代工企业看到了国内日用品市场的空间,原来只和国外品牌合作的代工企业也开始将目光转回国内。 广东东莞的一家日用品代工厂里,总经理罗辉德正在接待小米有品的采购经理。 小米有品居家业务部负责人 黑丽军:在用户过往的认知里,我们是以 3C 为主的电商平台,但是生活消费品的占比已经越来越高了。 五年前,罗辉德的工厂还只代工外国品牌的产品。而随着前来洽谈的国内企业越来越多,他看到了国内日用品市场的发展潜力。2014 年开始,罗辉德就把主要精力转回了国内,代工厂的年业务量也从 2014 年的 3000 万元激增到 2018 年的 3 亿元,合作的国内品牌也已经有 40 多个。 东莞市时进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罗辉德:国内的订单量是井喷式的,和国外不是一个量级,它的增幅速度是按照一倍两倍这样来增长的。 而随着国内新日用品牌的激增,整个行业也在向细分领域发展。业内专家表示,未来拥有鲜明的战略定位和核心竞争优势的日用品牌将会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 郭增利:很多的店铺与店铺之间在简单的几个品类中,产生了大量的重叠现象,未来的家用品市场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成长过程,来不断地更新自我、完善自我,能够让这个行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诉求能够更加紧密契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