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翰墨情怀

 田牧 2019-02-21

翰墨情怀

杭商杂志记者  邹  芸/文

   王晓斌艺术名片

王晓斌,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杭州市摄影艺术学会副**、杭州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

著有《杭州优秀文艺家丛书书法篇·王晓斌》《墨痕心韵·王晓斌书法作品选》《汉石门颂及其笔法》《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临摹与创作》《汉<史晨碑>隶书**字教程》等作品集及论著,参与《媒体视野中的杭州文化》《夏花灿烂—书画集》《冰上飞鸿—黄宾虹书画集》等图书的策划编辑出版工作。

曾举办王晓斌书法艺术展、湖畔笔谈——书法五人行书法展 、五月翰墨香浙江十二人书画展。作品参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二届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大展,入选俄罗斯中国文化年“水墨中国”书画邀请展、日本产经国际书展、中韩书法交流展。传略和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经典》《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赛作品集》《名人名景名诗—中国书画名家主题创作邀请展作品集》《湖天一碧·西泠画院画师作品集》、《浙江青年书法家作品选》等数十部专集,作品镌刻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杭州半山公园等公共环境。

自作诗《西溪湿地》

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艺术。那蜿蜒流动的线条,墨气氤氲的境界,带着一种莫名地大活力与大从容,表现着变化无常的生命伟力。

古人常说书法是“婉若银钩,飘若惊鸾”,“矫若游龙,疾若惊蛇”。千百年来,它以活泼泼的意态安顿着中国人的生命迹化与翰墨情怀。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以黑白两色为基调,以点画线条为手段,在虚实有无之间,建构着中国艺术中形而上的深邃情态。

而书如其人,书法家的一推一挽、一提一按,莫不是俯仰的精神内化而成的心灵腾跃与笔下风采。

于王晓斌,这般精神意趣在纤毫间的流泻,已成为一种生存的状态,数十载来,在生命里不可或缺。

他的办公室并不阔朗,一张书案、一排书架、一张办公桌已将空间占据得满满当当。但这方天地里的他却时常以笔为心,在挥运之间,与古人先贤神交,与广阔自然对话,追寻着自在吞吐的自由境界。

作品《**书感悟》

   走笔游龙

书法之美,美在神韵。这神韵透射着书法家的生命气质与人生境界。王晓斌书法中的自然奔放与热情洋溢的生命律动,便是他率直生性的反映。

生于江西宜春的他,自幼就深受故乡厚重文化积淀的熏陶。他曾在《我与书法》中写道:“我生活的那座城市及地区文化传统深厚,人文气息浓郁,当时的版画艺术在全国颇具影响,并多次进京办展。而在当地,则经常可看到各类创作和展览活动。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为了去观摩某画家的创作抑或是画展什么的,我等甚至还有过几次逃课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觉着很幼稚、很可笑,但却很有兴味,难以忘怀。”这颗愿与艺术亲近之心,让他自中学时代起就爱好书法与美术,虽然那时的他并未接受过系统的艺术学**与训练,但艺术的种子已经悄然种下。

高中尚未毕业,他便直接从学校应征入伍,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行列。在部队,他依然活跃在文艺世界中,而部队生活对他的锻造和磨炼赋予了他坚韧的意志、顽强的品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王晓斌考入了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在修学主课之余,他选修了美学。“那段学**经历对我帮助很大,因为不同的艺术有着审美的共性,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对我后来学**书法、创作作品提供了不少理论上的指导。”他对当时的修**收获依然记忆犹新。

空军政治学院的图书馆,则是他与书法的邂逅之地。“那里藏书很多,书法类的书籍也很多。所以,我在课余常常去阅读相关的书法理论书籍,如孙虔礼的《书谱》、姜夔的《续书谱》等。通过阅读,我发现中国书法艺术的浩瀚和博大精深,远比我此前所想象的不知深奥多少倍。”多年之后,他用“简直把我给迷住了”形容当时书法艺术对他的吸引力。


作品《烟雨西湖》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沉浸于书法世界的他对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冯武的《宣和书谱》、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二王帖、米芾的《苕溪诗》、《素蜀帖》,及“二石”(《石门铭》、《石门颂》)和“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等书籍碑帖手不释卷,尤其是碑帖《张黑女墓志》则以其潇洒秀逸又不乏雄健的用笔造型,深深地吸引着王晓斌。

那时候,他还过着二十几个同学同住一间的大集体生活。唯一可供伏案临帖之处便是房间里拼成一长条的书桌。“我就抽空在这张书桌上临**北碑《张黑女墓志》,此碑含蓄而有深味,虽为楷书却又有隶和篆的意趣。”也便是从那时起,王晓斌的书法人生已经宣纸铺就,只待蘸墨挥毫。

   妙趣天成

每一幅成功的作品,无不是书法家将生命中最动人、最具活力的瞬间以简洁的笔墨表现,让稍纵即逝的美好在笔墨的优游之中升华为永恒。

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离不开笔意的活脱。清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郑板桥曾说:“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唯在活而已。”一个“活”字,就道出了中国书法艺术最精深的意味。书法中的点画线条,是一种活的内在生命流动,它所能表现的是充盈而富有生命力的感觉,以静态的笔画体现自然万物的动象。

在王晓斌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他所书的草篆作品“歌山画水”。四个大字以逆时针排列,使作品在视觉上感到平衡与和谐,而他的笔力刚健雄劲却暗含婀娜,“山”字并不正襟危坐般肃穆庄严,反而充溢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野趣;“水”字也不波涛汹涌般浩瀚澎湃,倒是满载着“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生动。

而这样趣味横生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俯拾即是。这些作品中的每一笔仿佛都是在以生命之眼打量世界,追寻着生命中的愉悦与创造力。


作品《歌山画水》

一幅书法作品,既要注重一点一画的实体形状,更要重视组成一个字或一幅字的各个部分点画之间的关系,它们构成了一幅作品的有机内核。而每一幅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又与书法家的心境密切相关。元代陈绎曾说:“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这一点王晓斌也很是认同:“比如《兰亭集序》,在那样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亲友相聚曲水流觞,心境一定也是和畅的,所以写得才能那般从容优雅,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把那种愤恨在涂改纵横中让情感一泻千里。”

而他自己的作品也同样如此。他的另一幅草篆作品《乌夜啼·自作词》——“问余此刻行踪?北高峰。眼底湖山城阙,入濛空。叹岁月,往事掠,啸长风。转眼青丝飞雪,尚从容。”,便是他春日登高之时,正在揽胜之际,有亲友致电,心生感慨而即兴所得之作。其间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及伤感之余的乐观都通过笔画的变化而得以表达,修短合度、形断气连。譬如作品最后的“容”字,真真仿佛是人的面庞,五官分明,虽已不复年少,但赤子童真之心依然保有。而笔墨的趣味,便是人的趣味,正是他心灵上的自由腾跃,才有着作品中的虚灵自在。


作品《苏轼词·定风波》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本心本性。于书法,便是在黑白之间寻求人与世界的契合,以奔放而又流畅、激越而又欢快的线条表达生命的动感之美。

“书法家在提笔之前,常常要运气。这个过程,实际上目的是为了将全身的心思都集中于一点,凝神而发,赋予线条表现力。”王晓斌告诉记者,“这便是书法作品的气。” 他在《临池随感廿则》中写道:“进入书写状态后,‘凝神静虑’,杂念尽除,所谓的‘禅定’、‘抱一’是也, 精神内敛,气存丹田,挥运之间,犹如兵法中的布阵,亦与中国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修**书法的好处并不止于此,**书之人日日在墨香中浸染,体悟篆、隶、真、行、草,诸体皆美;感受羲献、旭素、颜、柳、欧、赵,家家尽善。

**书三十余年而笔耕不辍的王晓斌,在挥毫点画时,更与中国文学相识相知。如今,他在**书之余,也作诗填词,将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浓缩在墨韵中,在提按顿挫间安放情怀。“书法,已经是我的生存状态。”


作品《长乐》

除了修**书法,他还酷爱摄影和音乐。于他而言,这两项爱好是他艺术人生中的涓涓清流,为他的书法创作带来活水源泉。“中国古代讲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一向是水**融的艺术,追寻的都是意境。摄影也是如此,它是光的艺术,那些雨雾迷蒙或是晴光和暖,同样也反映着摄影家的心境与思想。”而音乐与书法的关系就更是密切了。书法中讲究的“韵”,便是将作品节奏化、韵律化、音乐化。“比如音乐中的休止符,瞬间的停顿让音乐更有层次,更富美感。”这与书法是相通的,“比如书法讲究‘计白当黑’,在那些不着墨的地方,同样是作品生命的一部分,有一种意蕴在其中。”

如今,卸下了肩上不少行政担子的王晓斌有着更多的时间倾情书法。他说,他的计划是将自己钟情的北碑南帖都认真地临上几遍,他将临帖与创作的快乐概括为“乐不知疲,流连忘返。”

“我以为艺术不仅是有意味的形式,更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形式,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个体生命和内在气质的外化,因而,真正的艺术犹如生命本身一样洋溢着活力与感**彩。”于是,我们看到,在王晓斌的笔下流淌和奔泻出的正是充满率真、热情的生命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