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联话 傅小松 一种新的楹联格律体系构架之尝试

 永远的艾诗哥 2019-02-21

一种新的楹联格律体系构架之尝试

 

傅 小 松



中国的古典文学形式,可分为格律文学和非格律文学两大类。格律文学包括诗、词、曲、骈体文、赋等几种。楹联,即对联,无疑属于格律文学。因为它和诗词曲一样,是讲究格律的。但奇怪的是,自楹联这种文体问世1000余年来,一直没有一套公认的楹联格律。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余德泉才第一个深入研究楹联格律。其《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首次总结了作为对联格律核心的传统声律规则——马蹄韵。2007年6月1日,中国楹联学会发布了《联律通则(试行)》,2008年10月1日又发布了《联律通则》(修订稿)。这一楹联格律的重要成果,对楹联创作和鉴赏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联律通则》已经发布,但仍然需要继续完善。对楹联格律的争论和探讨,也仍然需要继续深入和进行。我认为,关于楹联格律,有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格律的内容,二是格律的表达形式。格律的内容自然是格律的核心。哪些是楹联格律的必要条件,哪些又只是楹联格律的充足条件,需要严格界定。楹联格律的表达形式同样重要。只有将格律的内容用一种逻辑严密、简洁清晰、易记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楹联楹联格律体系才能更多得到公认,更好地服务于楹联创作和鉴赏。

笔者认为,既然楹联是与诗词曲一样同属古典格律文学,与诗词曲堪称姊妹艺术,那么楹联的格律,应该与诗词曲同在一个大框架内。诗词曲格律共同的大框架是什么?只要认真读一读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就清楚了。我概括了一下。这个“大框架”可以总结为“四律”:

是体律。一般称体式、格式。即关于段落、句式和字数的规定。有篇有(无)定节,节有(无)定句,句有(无)定字等多种情况。

二是韵律。一般称押韵。即关于押韵的规定。有一韵到底和换韵,偶句押韵、奇偶混押、句句押韵,以及押平声韵、押仄声韵和平仄混押等多种情况。

三是声律。一般称平仄。即关于平仄的规定。有平仄相间、平仄相对、平仄相粘等几种情况。

四是对律。一般称对仗。即关于对仗的规定。有必须对仗、通常对仗、可对仗可不对仗等多种情况。

有了这个“四律”,任何一种诗词曲体裁的格律,都能轻松明了地说清楚。例如五绝:

其体律是:定节、定句、定字。即五言四句,二十个字。

其韵律是:一韵到底;用平声韵;偶句押韵,起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其声律是:有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四种模式:

其对律是:没有对仗要求,也可以对仗。形成全不对、全对、首对、尾对四种模式。



       那么,可不可用这个大框架,即“四律”来阐述楹联的格律呢?笔者进行了一番研究和尝试。发现是完全可行的。于是笔者尝试构架了一种新的楹联格律体系。从内容上讲,有一些新的提法。在形式上,也与《楹联通则》有很大的不同。我的这种尝试究竟有几分“含金量”,恳请楹联界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由于楹联没有押韵的要求,其格律则是由体律、声律、对律三部分组成。

       一、楹联的体律

       可概括为三句话:篇有定节,节无定句,句无定字。

       1.篇有定节.

       一副楹联一般由两节,即上联与下联组成。有的楹联由三部分组成,即上联+下联+横批。横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有可无的横批,一种则是作为全联有机组成部分的横批。

      可有可无的横批,如一些婚联、春联、寿联和挽联的横批。婚联的横批如:佳偶天成、心心相印。春联的横批如:宇内同春、辞旧迎新。寿联的横批如:松鹤延年;挽联的横批如:名垂青史等。

      还有的楹联,其横批是全联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缺少。举例说明。如讽刺国民党政府湖南省主席张治中联:

      治绩奚存,两大方案一把火;

      中心何忍,三颗人头万古冤。

      横批:张皇失措

      此联将张治中三字嵌了进去,横批嵌了“张”字,同时也有明确的讽刺内容,故不可缺少。

      2.节无定句:楹联句数不定,少至一句,多至数十句。一句的叫单句联;两句的叫双句联。两句以上的统称多句联。此特点显而易见,不多述。

       3.句无定字:每句字数不定,少至一字,多至上十字。亦不多述。楹联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全联字数也就没有限制。最短的联是一字联,最长的联有上千字。

      二、楹联的声律

      可概括为三句话:联间相对,联内相谐,仄起平收。

      1.联间相对。指上、下联之间要求平仄相反,并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

      2.联内相谐。楹联的单联之内(即上联之内、下联之内)没有平仄的硬性规定,但一般要求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反或相粘(相同),以达到声律和谐、抑扬顿挫的效果。举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

      可以看出,上下联之间遵循平仄相反,上下联句子本身遵循平仄相间的原则。

      举例,题南通狼山寺联: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  ○○●●

      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  ●●○○

      可以看出,上下联之间遵循平仄相反,上下联句子本身遵循平仄相间,上联的两句之间、下联的两句之间也是平仄相反。

以散文格式(包括古文、白话、方言等)入对的楹联和运用某种特殊修辞手法的楹联,单联之内可不考虑平仄要求。这样的楹联很多。

       3.仄起平收。指上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也存在极少数上平下仄格式的楹联。如著名的岳麓 书院门联:

       唯楚有才;

      于斯为盛。

      三、楹联的对律

      可概括为三句话:整体对仗,兼容自对,仅对字面。

      先说整体对仗。

     楹联的上下联之间必须整体对仗,对仗的要求包括:

      1、字句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

      2、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在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鬼狐有性格;

       笑骂成文章。

      此为老舍题蒲松龄故居联。“鬼狐”对“笑骂”,名词对动词。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小类相对中,数目、体形、颜色、方位更是自成一格。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笔者一副科学术语对联:

      拷贝;

      克隆。

      以电脑术语对生物学术语,可算邻对。

      3、文字相异。

      忌同字对仗。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上下联忌不规则重字。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4、结构相同。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5、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基本一致。

      6、修辞相同。上联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下联也必须运用同样的修辞手法。有如下一联:

      讲文明,日日文明,月月文明;

      倡节约,丝丝节约,勺勺节约。

      上联运用“析字”和“递进”、“反复”三种修辞,同样,下联也运用了这三种修辞。从而珠联璧合。

      再谈第二个问题,兼容自对。

      楹联的上联和下联可分别运用自对。自对就是上下联内部一句之内字与字、词与词对仗,或者是句与句之间对仗。这是楹联的一大特色。自对分为两种:

       1、既自对,又相对,即满足上、下联对仗,可称A型自对。如马萧萧歌颂毛泽东对联:

       横空出世;

       继往开来。

       2、只自对,不相对,即不满足上、下联对仗,可称B型自对。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讲到过这个问题,他说:“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与下联之间不必求工。”又说:“甚至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自对,全联也可以认为是工对了。”如下一副集《兰亭序》联,就是这样一副自对联:

       流水长亭,春风静宇;

       幽兰一室,修竹万山。

       自对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对仗,大大提升了对联的表现力。关于自对,应了解如下几种情况:

        1、自对既可以是工对,也可以是宽对,允许重字、不拘平仄。自对很多时候实际上是排比句。如武汉古琴台联: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2、自对可以是两两相对,还可以是三句对,甚至是三句以上的多句对。如下一联:

休言暮夜无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且喜阳光执政:廉政,勤政,德政,善政,方为执政焉。

         3、自对常存在字句不等的情况。如方志敏一联: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4、单句联一般只能运用A型自对,不能运用B型自对。多句联既可运用A型自对,又能运用B型自对。如下一联是不允许的:

丰功伟绩;

继往开来。

        5、上下联中,既可以全部运用自对,也可以部分运用自对。

       最后一个问题,仅对字面。

      对联,顾名思义,上下联之间既满足形式上的对仗,同时也强调内 容上的关联。所谓关联,指上下联之间要相互照映、贯通和呼应,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如下一联则认为是上下联互不相干,因此不能算是一副对联:

       动物园中看动物;

       图书馆里借图书。

      但在楹联的大观园中,却存在大量仅对字面而内容并不相关的情况,这类对联古已有之,主要存在于如下几类对联中:  

      1、课对。课对又叫课联,指的是旧式学堂塾馆在对课中师生间所对的对子。“课对”只是一种练习性的对子,以短联、超短联居多。它一般只求能字面对仗就行。

       2、羊角对。羊角对是诗钟的一种。它是是一类特殊的对联,上下联分别吟咏两种事物,往往是绝不相关的两种事物。如下一副;

       难凭只手擎南宋;

       能使双眸复大明。

      上联咏文天祥,下联咏眼镜,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而形式上字字可对。

      3、无情对。徐珂《清稗类钞》把这类对联叫“流水联”。称它为“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无情对要求字面对仗,至于内容,相去愈远,便愈成佳作。清朱彭寿的《旧典备征》载:张之洞一次在北京陶然亭设宴,即席以“陶然亭”为上联,请众宾客作无情对。礼部左侍郎李文田笑曰:“若要无情,非阁下姓名莫属矣。”以“张之洞”对“陶然亭”,从内容上看毫不相干。前者是人名,后者是地名。但从字面上看,却是字字铢两悉称。“张”对“陶”,既是姓氏相对,又是动词对动词;“然”对“之”,虚词对虚词,而“亭”对“洞”,则是风景名词术语相对。

        4、部分集联。集联自然应当是以“对而且联”为佳,但也有不少集联,追求的是形式上的对仗工稳,至于内容上的关联则没有顾及。由于集联不同于原创对联,能作到对仗工整已属不易,内容上关联的欠缺则是可以理解的。当代有人集毛泽东诗词联:

      天兵怒气冲霄汉;

      帝子乘风下翠微。

     上联写打仗,下联讲的是一个神话故事,内容上谈不上有什么紧密联系,但因为是集句,集的都是毛泽东的诗词名句,对仗如此之工巧,已属难能可贵。

       5、部分游戏性对联。游戏性对联主要是一种语言斗智和文字游戏,追求的是对得工、对得巧,至于内容上的联系,一般不在考虑之列。因此,游戏性对联大多是“对而不联”的。这类对联例子甚多,不胜枚举。如:

       行人应走人行道;

       产妇须上妇产科。



傅小松    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


本期编辑  陈宏伟




分享楹联之美

品评对仗之奇


主办单位

湖南省楹联家协会

湖南省岳阳市楹联学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