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永字八法每一法含义和写法吗?你知道永字八法的来历吗?

 flczjogg 2019-02-21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版过一部名叫《历代书法论文选》的书。里面载有张怀瓘《玉堂禁经》一篇论文。此文首先介绍了永字八法,后面再述其他内容。

|你知道永字八法每一法含义和写法吗?你知道永字八法的来历吗?

历代书法论文选中玉堂禁经的局部

《书苑菁华》中还有一篇单独的《永字八法》,它的特点是,其图示部分,是按书写顺序来的。且每一法的解释,较为详尽。

|你知道永字八法每一法含义和写法吗?你知道永字八法的来历吗?

书苑菁华(载于四库全书)中的永字八法

先来一段序文,然后逐一解说这八个部分。

写了一个点,然后说,一.点为侧;点下又写了一横,然后说,二.横为勒;在横右端写了个竖,又说,三.竖为弩(就是我们说的努);然后在竖的下端,往上一挑,说,四.挑为趯;写永字左上部位的那一笔,就说,五.左上为策;再写永字左下部位的那一撇,然后说,六.左下为略(掠);接着写了右上部位的一个短撇,说,七.右上为啄;最后,写了右下部位的捺画,说,八.右下为磔。这样,看起来很清楚。第四法的趯法,在竖画下端加了一挑之后,表述为:“挑为趯”,这就明确了趯不是钩。

八法简略地说明完了之后,来了两段口诀。后面就是用文字较为详细地解说八法。

对这些解说文字,试着标点断句如下:

侧势第一

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势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

|你知道永字八法每一法含义和写法吗?你知道永字八法的来历吗?

同上

问曰:侧不言点,而言侧何?

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右侧也。止(只)言点,则不明顾右,无存锋向背、坠墨之势。若左顾右侧,则横敌无力。故侧不险,则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 笔诀云:侧者,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入及揭,则稜利矣。

勒势第二

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两头下,以笔心压之。口诀云:头傍锋仰,策次迅收。若一出揭笔,不趯而暗收,则薄园而疏。笔锋以(已)及纸,须微进仰策峻趯。

问曰:勒不言画,而言勒,何也?

论曰:勒者,趯笔而行,承其虚画,取其劲涩,则功成矣。今止(只)言画者,虑在不趯,一出便画,则锋单而怯薄也。夫勒者,藉(借)于坚趯,趯则笔劲涩,亡(无)其流滑,庶可称上矣。笔诀云:策笔须勒,仰笔覆收。准此,则形势自彰矣。

弩势第三

弩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又云:须发势而弮笔,若折骨而争力。口诀云:凡傍弮微曲,慼笔累走而进之。直则纵势失力,滞则神气怯散。大弩须侧锋顾后,潜趯轻挫其揭。

问曰:画,字中心竖画也,今谓之弩,何也?

论曰:弩者势微,弩曰弩在乎趯笔下行。若直置其画,则形圆势质,书之病也。笔诀云:弩笔之法,竖笔徐行。近左引势,势不欲引直,直则无力矣。

趯势第四

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又云:前画卷,则别敛心而出之。口诀云:傍锋轻揭借势。势不劲、笔不挫,则意不深。趯与挑一也。锋贵干涩出,涩出期于倒收。所谓欲提还置也。夫趯,自弩出,潜锋轻挫,借势而趯之。

问曰:凡字之出锋谓之挑,今更为趯,何也?

论曰:挑者,语其小异,而其体一也。夫趯者,笔锋去而言之趯,自弩笔下,杀笔趯起是也。法须挫、衂,转笔出锋,佇思消息,则神踪不坠矣。

|你知道永字八法每一法含义和写法吗?你知道永字八法的来历吗?

同上

策势第五

策须斫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口诀云:仰笔潜锋,似鳞勒之法。揭腕趯势于右,潜锋之要在画势,暗捷归于右也。夫策笔偃仰,锋竖趯微劲,借势峻顾于掠也。

问曰:策一名折异画,今谓之策,何也?

论曰:策之与画,理亦故殊。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策也。若及纸便画,不务迟涩、面背、偃仰者,此备尽完成耳。笔诀云:始筑笔而仰策,徐转笔而成形是也。

掠势第六

掠者,拂掠。須迅其锋,左出而欲利。又云,微曲而下,笔心至卷处。口诀云:撇过谓之掠。借于策势以轻驻锋,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势旋于左。法在涩而劲,意欲畅而婉,迟留则伤于缓滞。夫侧锋右(左?)出谓之掠。

问曰:掠一名分发,今称为掠,何也?

论曰:掠乃徐疾有准,手随笔遣,锋自左出取劲险,画而为即发,则一出运用无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夫掠之笔,趋意欲留而必劲。又,孙过庭书谱云,遣不常远明矣。笔诀云,从策笔下,左出而锋利不坠,则自然佳。

啄势第七

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又云,形似鸟兽卧斫斜发。亦云,卧必笔疾罨右出。口诀云,右向左之势为卷啄,按笔蹲锋潜蹙于右。借势收锋,迅掷旋右,须精险衂,去之缓滞。大笔锋及纸为啄。在潜劲而啄之。

间曰:撇之与啄,同出异名,何也?

论曰:夫撇者,蒙俗之言。啄者因势而立,故非妄饰贻误学者。啄用轻劲为胜,去浮怯重体为上,考之远源或不妄耳。笔诀云:啄笔速追,劲若铁石,则势成也。

磔势第八

磔者,不疾不徐战而去,欲卷复驻而去之。又云,趯笔战行,翻笔转下而出笔磔之。口诀云:右送之波皆名磔。右揭其腕,逐势紧趯,傍笔迅磔,尽势轻揭而潜,暗收在劲,迅得之。夫磔法,笔锋须趯势,欲险而混,得势而轻揭,暗收存势,候其势尽,礫之。

问曰:发波之笔今谓之磔,何也?

论曰:发波之法,循古无踪,源其用笔,磔法为经,磔毫耸过,法存手神,而磔之义明矣。凡磔,若左顾后,则势钝矣。[走歷](合为一字)重锋缓则势肥,须遒劲而迟涩之。凡险劲、风骨、泥滞、存亡,以法师心,以志专本,则自然闇(同暗)合旨趣矣。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仰,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其笔或藏锋、出锋,由心所好也。

以上是永字八法的主要内容。如果有错误,好在图片还清晰,可以对照着看。

至于永字八法的来历,在此永字八法的序言中(见图片)引用玉堂禁经,说:禁经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

这一说法上溯其最早来历,要推韩方明授笔要说。

我国书法史上一直流传着书法承传路线图,各家说法虽偶有小异,然大体相同。历史上存在不少书法理论家、评论家,写下了不少的书法理论文章。打个比彷,一场球赛,那些书法理论家好比是场外的解说员,而书法传承路线图中的书法家就是运动员了。运动员当然比场外的解说员更多地了解细节的情况。

上面说到的韩方明,就是书法传承路线图中的一个节点。他的老师是清河公崔邈,崔邈的老师就是张旭。日本的空海到唐朝学习书法,学成后回国,就成了日本的王羲之。空海在中国唐朝的老师就是韩方明。

我们也来一张四库全书的图片,是韩方明的授筆要说的前半部分。

|你知道永字八法每一法含义和写法吗?你知道永字八法的来历吗?

四库全书中韩方明授笔要说(前半)

看划线的部分。韩方明说他自己,传授于清河公(就是崔邈)。他向老师清河公问永字八法的起源问题,得到的答复是“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知八法。决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最,无不由之以成也。”我们要注意啦,这是场内运动员说的,是最原始的资料。其他场外评论员的理论或许更有条理,但他们的资料来原的源头却在这里。所以我们宁愿到这里来找话题。

解释一下,什么是“隶字之始”?就是真书刚出现的时候,拿我们现在的字体观念来说,就是楷书刚出现的时候。为什么叫“隶字”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要先问一个问题:汉隶的隶,这个隶书字体的名称,咋来的?隶的意思就是“佐隶”一一辅助的意思。在秦朝,正规场合要写篆书。实际应用场合,要求高速度怎么办?那就要用辅助的佐隶书体对付一下。久而久之,这种佐隶之书,发展成了正规的书体,就叫隶书。隶书在东汉特别流行,是庄重场合中用的。到了汉末魏晋,己是诸体皆备,我们现在所称的楷书那种书体也有了(书法史家称之为“真书”),但是相对于正规书体(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隶书,不知当时的人叫它什么?)来说,因为它刚出现不久,资格太嫩,登不了大雅之堂,所以也只能起佐隶即辅助作用了,所以称为“隶字”。

通过上图中划线的那几句话,我们可以得知,永字八法的源头很早,它是伴随楷书的出现而发生的。推想,这中间,可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钟繇、二王可能已经使用。那段话提到永禅师,可能在智永那里己经定形。“至张旭始知八法”,是说,到了张旭的时代,世人开始了解到永字八法。这是张旭弘扬的结果。张旭所处的唐朝是楷书的高潮期,永字八法得到弘扬,不是偶然的。这说明八法是同楷书相始终的。

永字八法在张旭那里得到弘扬,有人就说了,永字八法,加上五执笔,是张旭的公开讲授内容。张旭还有不对外公开,只对内部入室弟子讲授的秘密内容,正是书法传承授受史中秘传的东西,那就是玉堂禁经里的五势、九用。我对此持保留态度,下次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