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建筑师奖专访3 | 关飞:在实践中感悟本土设计

 居庸关的书斋 2019-02-21

中国建筑学会于近日公布了“2016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的获奖名单,中国建筑设计院喻弢、关飞、景泉等三名建筑师获得了这一殊荣。我们希望通过对他们的专访,以其工作中的经历,为努力奋斗的年轻建筑师提供一面成长中的镜子,映射出属于自己的轨迹。




  原本以为擦肩而过的偶遇,却因为北京雪后的一场交谈,坚定地走上了这条漫长的实践探索之路。由此,他的建筑理想,逐渐成为用设计策略解决问题,为社会和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 飞 

中国建筑设计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总建筑师

高级建筑师



  缘分  


我和中国院的缘分是从大学五年级的学生竞赛开始的。我本科是福州大学的,大五的时候参加全国大学生课程设计巡展,选送我的一个传统街坊改造的课程设计,评委中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崔愷总建筑师。他看到我的参赛作品,挺有兴趣,就打电话给我们系主任,问我愿不愿意去中国院读他的研究生,可惜当时我已经被南京大学录取了,错过了这次机会。


当年参加大学生课程设计巡展的作业


真正见到崔总是三年以后的事情了。2006年初,我在毕业前到上海和北京等地走访各个事务所找工作,去了不少地方,中国院是我的最后一站。还记得见到崔总那天,北京刚刚下完第一场雪,崔总比想象中亲切,全程聊得很开心。翻看我的作品集的时候,最后一页就是当年的竞赛方案,我问崔总:“您还记得这个方案吗?”他笑了:“我记得。”于是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了。当时我还不知道入院考试的成绩就回学校了,过年的时候崔总和我的导师丁沃沃联系,希望我来他的工作室。

多年以后,我和崔总再聊起那次竞赛的缘分,他笑着说:“印象最深的还是你的画法,都是铅笔手绘的图纸,画得很细,像日本建筑师的风格。”

 


  从研究到实践  


南大建研所三年的研究生教育对我的影响很大,丁沃沃、张雷、赵辰、王骏阳、朱竞翔等诸位老师把西方建筑理论研究的方法运用到中国建筑领域,我们这些学生在其中受益匪浅。

有时我也会思考,那些源于西方建筑发展的设计方法适用于中国吗?我不确定,也许只有靠实践才能找到答案,所以我非常渴望能有机会把房子盖起来。在研究生阶段,我就尝试做乡建,自己画施工图,用青砖盖了一个“极简主义”的住宅。建造这个房子对我来说收获很大,也坚定了我成为实践型建筑师的理想。


在课业之外,自己设计的“青砖房”


与建研所不同,崔愷工作室的实践性很强,大多数项目周期较短,要求快速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一开始不太适应这样快节奏的设计。刚到工作室参与的山东曲阜西苑二期就是一个很特殊的项目,基地位置非常敏感,与孔庙仅一墙之隔。在设计中,我们尝试通过分析孔庙布局的特征,抽象出一套设计法则,运用到酒店的规划布局里。这种对平面布局进行抽象再还原的方式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采用现代性的设计手段将酒店风貌问题从形式转移到了空间上。这个方法得到了崔总的肯定,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山东曲阜西苑二期


曲阜西苑二期之后,我又参与了好几个类似规模的项目,山东章丘朱家峪、深圳金蝶软件园都,或多或少都采用了类似的方法。特别是后来和喻弢他们一起合作的中间建筑·艺术家工坊,这是我参与设计的第一组真正建成的房子,让我有机会学习全过程,并尝试细部的设计。还记得项目施工的后期,我每个周末都会自己打车去工地,看着房子一点点建起来,心里抑制不住的兴奋。


中间建筑·艺术家工坊

 


  灾后重建  


  2008年5·12大地震后,我们陆续接到好几个抗震救灾的项目。

  第一个是德阳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在汶川地震后,由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共同捐助800万美元,在受灾的德阳地区兴建一处体育学校。我们的目标是把它做成一个像市民开放的体育公园。设计的思路就是将传统的体校转换成开放式的城市体育公园。我们采用十字平面将校舍、球馆、泳池、网球场沿四个方向展开,十字中心是更衣沐浴和管理用房,相互之间以休息长廊连接。建筑尽量采用半开放、自然通风采光的空间,以利节能。


德阳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  设计模型


  然而我们选用的最为简朴的混凝土和竹材,却不免让政府领导有所担忧。2011年底,是施工进展最关键的时期,德阳市长多次到奥校现场考察,对混凝土的效果很有顾虑,建议总包单位研究将混凝土建筑改为涂料的可行性,清水混凝土施工因此停滞数月。后来,崔总给市长写信表达了我们的坚持:“我们选用了清水混凝土,竹格栅、砌块砖墙体等建构材料,表达真实的建筑,不希望做多余的装饰和涂层。我们不希望在其上附加普通涂料,因为那样会使廉价的涂料遮盖住质量上乘的清水混凝土本身的美感和品质。”

  2012年的夏天,混凝土长廊终于建成了,很难形容我当时走在其中的感受,这些不加修饰、看似冷峻的砼廊,在光影中居然表现了出异乎寻常的庄重和神圣。德阳奥校的建成给我很大的启发,就是建筑材料对于建筑空间品质的决定性作用。这恰恰是设计之中没法预见,只有通过建造才能呈现出来的。


德阳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

 

  2010年又发生了青海玉树地震,我负责的康巴艺术中心是玉树灾后重建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在2010年9月启动,2014年7月份施工验收,达成了援建项目三年完工的目标。

  对于这样一个需要快速建成的灾后重建项目,我们尝试将康巴中心的平面结构、院落空间进行类型化的梳理;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将砌块砖作为主要的立面材料,尝试打乱砌块砖的排布方式,重塑墙面的凹凸逻辑;在施工过程中,则尝试用口诀替代立面详图,甚至鼓励工人自主发挥。


工人们根据独特的构造逻辑试砌样板墙


  这些非常规的尝试需要建筑师付出许多额外的心血,但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派驻现场的同事每一次发回的现场照片,都让项目组里的所有人揪着心,一点点在电脑前放大每一张图片,讨论每一个细节,才能确定最终效果。砌块砖墙从建构逻辑的角度赋予了建筑独特的性格。


  驻场建筑师曾瑞、高凡发来的现场施工照片

玉树康巴艺术中心



  在实践中感悟本土设计   

 

回想从2006年加入崔愷工作室,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12年了,我仍然怕说自己是职业建筑师,可能“职业”这个词对我来说太重,成了负担。想来想去,纠其原因,是因为我绕不开“理想”二字。

“5+3”的建筑学教育陪伴我们从本科到研究生,这套从欧美沿用来的精英教育体制时刻提醒我们:成为大师是作为职业建筑师的终极理想。可是工作多年以后发现,我们极少用这个方式来实现一个“理想”的房子,因为条件总是不具备:要不预算不够,要不甲方不配合,要不业主的审美情趣不够高……总之要盖一个“理想”的房子好难。这里有东西方建筑师地位的差异,有大众审美和社会对建筑期待度的不同,当然也有不同体制造成的原因。

我常常想,也许一个核心问题被我们忽略了,对建筑师“理想”有所误解,产生一个好房子的条件从来都是不理想的,一个建筑从立项开始有多少参与者,政府、投资方、建设方再到施工方,有多少环节。建筑师永远不可能一厢情愿地盖房子,这样的“理想”显然是片面的。建筑师更应该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对于形式或空间所做的创意应该是解决问题的那把钥匙。只有我们热衷甚至沉溺于解决问题的快乐的时候,我们才能接近“理想”。就像找到了一把万能钥匙,无数次地尝试用它打开锁扣的那一刻才是快乐的。


玉树康巴艺术中心庭院内景


前面说到的康巴艺术中心和德阳奥校这两个灾后重建项目,时间和资金都非常有限。我们整天愁的都是怎么又快又便宜地把房子盖起来,最后德阳奥校用了清水混凝土,康巴艺术中心用了砌块砖,这反而成了亮点。室内装修更是没有钱,最后室内采用的都是外墙材料加涂料的做法,室内室外一体化了,也成了项目的一大特色。


我2013年开始参与的厦门东南航运中心项目,整体规模达到了60多万平米,有办公、商业、酒店等多种功能。我们的建筑形态和场地结合得非常紧密,采用了退台和挑檐等方式回应海景和炎热的气候。项目的时间跨度也很长,从可研、立项到报规通过就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施工图完成之后功能也在不断根据市场、策划的要求调整,建筑师大量的工作是在协调团队、配合甲方完成资源整合。今年项目接近完工,证明我们最初的策略是对的,层檐的外形极大地适应了功能的变化,建筑就像它的寓意——山或海一样,呈现出最大的包容性。


厦门东南航运中心 设计模型

即将竣工的厦门东南航运中心

 

2014年,崔愷工作室更名为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作为本土中心的一员,我常常听到有人问我什么是本土设计。十二年来,在崔愷院士的带领下,我对于本土设计的理解,在这些实践中不断加深。本土设计体现出来的首先的是人对于环境的眷恋与责任感,即便在有限的条件里总是积极地寻找设计策略。也许环境总不是最理想的,但怀有善意并具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2014年崔愷工作室更名为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就像我们常常设计的博物馆、大剧院、会展中心、文化中心等类型建筑,由于地处城市重要位置,常常被作为地标来看待。也许从这个角度上说,建筑的形式非常重要,但我们总是不愿意从形式主义的角度来定位所谓的“地标”,更愿意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引导业主;希望将开放性空间引入到建筑空间里;更倾向于消解立面的形象而不是突出它,这些做法或多或少都提升了项目自身的公民性和价值。


近年设计作品:日照丁肇中科技馆

 

成立本土中心后,我先后担任了设计三室副主任、设计一室的主任、本土中心副总建筑师和本土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在崔愷院士的带领下,工作室的项目凝结了每一名成员智慧的结晶。随着队伍越来越大,我明显感到身上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多,工作和管理工作常常是交叉进行的,这和之前以小团队创作为主的状态不同,我也在伴随着团队一起成长。

近年设计作品:仁寿体育中心


2016年做的湖南益阳市民文化中心,是我带领第一工作室的第一个大规模群体类建筑。与常规的围合广场式的市民中心不同,我们保留了场地的谷地和丘陵,将建筑沿山脊排布,得到七组形态各异山地建筑。由于项目规模很大,到了施工图阶段,工作室的几乎每一个建筑师都参与进来了。我所承担的角色也和以前做项目的时候有了很大的不同,从一个创作者变为协调人或整合资源的人,因为我深知团队每个成员的特长,我需要做的首先是给他们创作的空间,使这组建筑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又不失整体感。


湖南益阳市民文化中心  轴测图


项目在施工图设计后期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波折,由于业主方的人事变动,需要重新汇报方案,如果工作不到位,可能整整一年的努力要从头再来。为了这次汇报,我们建筑师自己制作项目动画,把施工图的每一个细节呈现给业主。整整两个礼拜,项目组的每个人都在加班加点建模型。模型整合起来的那一刻,大家都兴奋不已,就好像这个房子已经建成了一样。这次汇报非常成功,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直到今天,打开这段视频,听到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都会被感动。


 湖南益阳市民文化中心  视频片段

 


采访报道:任浩

图片提供:关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