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 ài 作者:周建伟 隘,说文籀文 山上阶梯 小篆 隶书继承说文籀文 ![]() ![]() ![]() ![]() 楷书继承隶书 ![]() ![]() 隘,本义是“两山相夹的通谷”(名词)。 《孙子·地形》:“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曹操注:“隘形者,两山通谷也。” 《淮南子·兵略》:“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 由于“两山相夹的通谷”是进出的通道,因此非常重要,因此引申为“险要的地方”(名词)。 《文选·东京赋》:“守位以仁,不恃隘害”。 吕延济注:“险隘要害之处也”。 由于“两山相夹”所以中间的“通谷”很窄,因此引申为“狭窄,小”(形容词)。 《左传?昭公三年》:“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 杜预注:“隘,小。” 杨伯峻注:“隘,狭小。” “狭窄、小”引申为“某人心胸窄、气量小”(形容词)。 《荀子·修身》:“狭窄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è 王力认为“隘、阨、厄”三字同源(王力《同源字典》)。“隘”,两山相夹的通谷很窄,因此常常“堵塞”,进出口堵塞,因此进出往来被阻止,导致内外隔绝,因此引申为“阻止、隔绝”(动词)。 《管子·国蓄》:“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养,隘其利途”。 两山相夹的通谷很窄,因此常常“堵塞”。“进出口堵塞”,所以里面的人被困。因此引申为“困苦艰难”(形容词)。 《荀子·大略》:“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