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以北的狮子沟北坡、须弥福寿之庙西侧。该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是乾隆为了乾隆三十六年母亲崇庆皇太后八十寿辰而建,乾隆在庙中立御制碑《普陀宗乘之庙碑》纪念。普陀宗乘之庙是“外八庙”中最辉煌、规模最大的庙。这座庙宇是仿照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建,因而又俗称“小布达拉宫”。1961年,被认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陀宗乘”(借译)和“布达拉”(音译)语出同源,意为“观音圣地”。乾隆帝《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南海大士的普陀道场有三个,一个在印度(南海普陀寺),一个在西藏(布达拉宫),一个在浙江定海(普陀山)。乾隆帝本想仿照南海大士在印度的最早的普陀道场修建,但该道场的形制难以考察,而西藏布达拉宫都纲法式具备,乃仿照布达拉宫兴建了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由一道曲折蜿蜒的宫墙包围。共有建筑60多处,依山峦地势建筑,色彩鲜明,气势雄伟,是中国古代皇家寺庙中的代表作。主要建筑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楼,白台,大白台,大红台,东红台等等。 万法归一殿是该庙的主殿,为举行集会和庆典之所。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日,在该殿举办藏传佛教学位考试。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日、正月十四日,在该殿举办送祟活动,该庙全体喇嘛在该殿集中念经。清朝,蒙古各部首领来该庙进香者甚多。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在万法归一殿接见回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办大规模讲经祝寿活动。 大红台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从避暑山庄的山区眺望,可见一座红色长方形的宏大建筑,巍然矗立在群山之中,这就是大红台。大红台高约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略呈正梯形,容积大约9万余立方米。墙面抹灰后涂红。大红台共7层,其中一至四层为实心。大红台正面(南面)排列七层窗户,其中最下一层是汉式横长方形窗,第二至四层是藏式梯形盲窗,第五至七层间隔开藏式真窗、盲窗。 慈航普渡亭位于大红台群楼顶部平台西北角,碉楼以北。是一座重檐六角形亭,顶覆鎏金鱼鳞铜瓦。二层正面外檐下悬挂“慈航普渡”匾额。二层有匾额“普胜三界”,亭内有匾额“示大自在”,条幅“水镜喻西来妙观如是,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