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 “人有三不亲, 姨父、姑父”, 还有一个是谁? 答案很现实

 天悔大哥cqm 2019-02-22

想必有很多读者曾经听过一首叫《十三不亲》的流行歌曲,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十分有趣,主要讲了人际交往中的十三种“不可亲近”的关系,尤其是自己的亲戚和朋友们,当然,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个人在人际交往圈中的亲密或疏离,还是主要靠自己去判断的。但是大家肯定都听过一些民间俗语,这些民间俗语大多是我们的祖先们在长久的生活和生产中,总结出来的一定程度上关于经验的理论,其中有一些俗语对我们的指导意义还是比较显著的,比如在关于我们今天讨论的人际交往的亲疏关系问题上,有这样一句俗语,叫:俗语:“人有三不亲,姨父、姑父”,还有一个是谁?答案很现实,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先说一说我们对过年的印象吧。在我们小时候,似乎对于过年这件事还是非常期待的,因为过年了嘛,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年货,打扫卫生什么的,那个时候的我们,因为年龄尚小,家里的长辈必然不会让我们做这些繁重的工作,但是会让我们参与到其中来,这就显得过年是一个十分热闹的事情,我们既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又不会太辛苦,自然是期待这个传统节日的了,并且那时候的我们还只是个孩子,欢天喜地地等待着红包就让人十分地兴奋了,虽然那些压岁钱都被家长们“挪用”了,但还是很开心的。而现在,当年的孩子们长大成人了,不仅要承担起年前忙碌的准备工作,还要给自己的晚辈们准备压岁钱,最重要的一点是,每当亲戚们到来的时候,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询问我们的学习、工作和婚姻类的问题,然后再给出一大堆对自己的理想和规划几乎没有指导意义的“衷心劝告”,把好好的假期扰得一塌糊涂。俗语:“人有三不亲,姨父、姑父”,还有一个是谁?答案很现实

所以对于这些亲戚们的“好言相劝”,我们实在是没有招架之力,甚至会对这些亲戚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反感,明明都是自己的私事,而且大家都是成年人,受到这样的类似于操控一样的关心,实在是感到崩溃。这样情绪的出现,大概就和心理学当中讲的“安全距离”差不多吧,所谓的“安全距离”,就是指任意两个人在交往中,任何话题任何关心都要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反倒对双方的关系没有好处。当然,关系特别近的朋友之间,自然说的也比较多,比较私密,这都是正常的,亲戚之间,如果是特别近的关系,说说倒也无妨,如果是普通的亲戚之间,过于关心之间自己的私人问题,就会十分遭人反感。

普通的亲戚,也就是那些应该严格遵循“安全距离红线”的亲戚们,都包括哪些呢?这就比如那句俗语里提到的三位了——姨夫、姑父,还有一个那就是舅妈。为什么他们离我们的关系比较远呢?先从人物关系开始梳理:姨夫是自己妈妈的姐妹的丈夫,姑父是自己爸爸的姐妹的丈夫,舅妈是自己妈妈的兄弟的妻子,这让人听上去就感觉混乱,从自己出发,拐了很多弯才能到这些亲戚这里。之所以说他们是比较远的关系,除了人物关系比较远之外,还有这一点:我们只有在正常的节假日里才能见到这些亲戚,平时的工作日和休息日,我们和他们是很少来往的,交往不频繁,又怎么能谈到关系亲密呢?这几位亲戚对于我们来讲,是绝不可能比和自己父母、祖父母的关系还亲密的,既没有养育之恩,也没有陪伴之情,想亲密是绝对不可能的。

如果在这三位亲戚之间做个比较的话,舅妈与自己的关系还算是稍微近一点的,因为舅妈是舅舅娶进来的妻子,进入了自己家族的大门,按老话来讲,姑姑和姨妈都是嫁出去的人,就不算自己家的人了,所以她们的丈夫离我们的关系就更远了。亲戚之间存在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大了,这不仅是关系远近的问题,其实更多的是亲情的淡漠和我们自身的封闭和排斥心情,不排除有些亲戚确实没有掌握好所谓的安全距离,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既然大家都已经生活在一个大家族当中了,平时也没有机会多见面,能忍则忍,或者将话题引到其它方面,总之,和平愉快地度过这些假期就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