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落魄时,水镜为何只推荐诸葛亮,不提侄子司马懿?

 小天使_ag 2019-02-22

历史长河悠悠哉哉数千年,不知埋没了多少英雄人物,似那淘不尽的沙石一般,总有人在历史长河里兜转,却又缓缓的沉在河底,五千年历史中,朝代更迭,总会出现风流人物,总会有着马革裹尸,战争带来的,是血与火的文明,也带来了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东汉末年战乱起,三国风云数谁为最?可谓是众说纷纭,这其中有成功者,有风流者,让后人对此印象深刻,三国鼎立的局面,谁能不为之向往?

东汉末年分三国,先是曹操拔得头筹,实力最为强大,连当朝天子都要敬重他三分。手下又有张辽,曹仁等大将,为他浴血奋战、保驾护航。而东吴孙权手下也有向周瑜这样的人杰,刘备也不甘示弱,知人善任,赢得了贤才的信任,有着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大将的辅佐,也分得了一亩三分地,天下已成三足鼎立之形式。三国演义的最终结果是刘备和孙权都被曹操打败了,曹操的部下司马懿最终篡权谋反,登基称帝,成为这辽阔土地的主人。

虽然蜀国刘备未能统治天下,但是作为汉室皇族的一员,刘备却有着很大的功绩,就是他复兴了汉室,这也成了他的人生。而他成功的原因中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亲自三请诸葛亮,成功说服他出山,并将他纳入了自己的阵营。但是,诸葛亮隐居在卧龙岗,刘备从何处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呢?原来,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就是在当时负有盛名的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

司马徽乃是东汉末年非常著名的谋士,他精通多门学科,对于道学,奇门遁甲等学术颇有研究,但是如此一个学识渊博之人却非常的淡泊名利。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落魄的刘备等人,于是就和他们交谈了一番,于是水镜先生就向刘备推荐了两个能人,一个是我们现在家喻户晓的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另一个就是有着'凤雏'之称的庞统。

所以刘备三顾茅庐,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请出,并且委以重任。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虽身逢乱世,遇到了一位知己者,正好一展抱负,恢复汉室。而水镜先生认为刘备的确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代明主,他们两个人肯定能够建功立业。而大家会很奇怪水镜为何不举荐自己的侄子司马懿给刘备呢?这呀,其实是有原因的。很多人都会说,那是因为司马徽为人淡泊名利,不愿让别人觉得自己徇私。

其实恰恰相反,司马徽这么做,正是因为他的“私心”。在见过刘备之后,司马徽就觉得以刘备的谋略和心性,和曹操还有一定距离,于是他就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而后自己一转身就去投了曹孟德,并且还马不停蹄地把自己的侄子司马懿,也推荐给了曹操。司马徽处处为司马家考量,归属曹操大军后,刚刚准备开始施展拳脚,却不幸重病,不久便英年早逝。

不得不说,这对司马家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也是一个朝代的损失。司马徽不但有过人的智慧,更是能分辨时代的格局。万幸的是,他已经将侄子司马懿引荐给了曹操,也是保证了司马家的未来。诸葛亮的才略,是司马懿不能比的。但是即使这样他还是没能挽救蜀国,不过这和司马徽有没有关系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是如果一开始司马徽推荐自己的侄儿入蜀军的话,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

那样诸葛亮是不是会还在过自己安逸的生活呢?当然,这些都不需要我们去考虑了,因为即使分析的再多,历史已经发生,且不会被改写。司马懿最终能够篡夺曹魏的江山,刘备最终能够能够得到诸葛亮,这一切都离不开水镜先生的帮助。如果水镜先生不了解当时的天下大局,审时度势地分析情况,他也就不能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可见不管生活在什么时代,拥有一双能洞察世界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唯有把情况都了解清楚了,才能够保证自己做出最正确明智的选择。

这个原因还是比较现实的,所以这人算不如天算有时候也真的反着说。不过当时水镜先生可能只是想司马懿在曹操一方更能施展才能吧!毕竟刘备对曹操来说,相差还是比较悬殊的。虽然最后司马家也只是短暂的存在了一段帝王阶段,不过毕竟也是当过王朝的,还是从曹操后人的手下得来的,三国最后的胜利者还是司马家。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先生也是非常有才华的人,甚至丝毫不输给同一时代的其他谋士,但是可惜的是他很早就去世了,当时他也是投奔了魏国。

刚准备在魏国大展拳脚一番,但是却不幸染病,不久就去世了。前面都已经说了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所以在自己去世之前就将自己的侄子介绍给了曹操。不得不说这个决定非常正确,如果没有他的举荐,很难想象司马家族日后会不会成为这最后的赢家?不过它的去世还起非常可惜的,不然很难想象司马家族有他这样聪明的人,会不会更早的夺取皇位呢?历史是精彩的也是有遗憾的,如果都朝着我们想要的局面去发展,也就没有那么多让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时的司马懿和诸葛亮大家更喜欢哪一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