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上表为中国近代以来部分“变局”观。围绕“变局”观,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部分“变局”观,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围绕“变局”观,自拟论题。如:根据材料“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可知,华夷观念发生变化;根据材料“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可知,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态度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可知,学习西方制度方面发生变化。故变局观念下的革新推动中国近代化。其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论点进行阐述。如:根据材料“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可知,徐继畬等人在中西方的发展的大局中,发现中国已经遭遇古今未有的大变局,提出向西方学习,并形成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最后,对所论述的议题作简要的总结,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的时局观不断形成,并在思想、经济、政治等领域不断推动中国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变局”观的形成与发展是近代中国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阐述:近代以来,英、法、美、德等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全球范围內进行侵略扩张。中国依然坚持农耕经济,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9世纪40年代,在亚洲原为中国朝贡国的国家陆续被迫开放,变成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徐继畲的“变局”观察觉到这一点。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给中国带来更为严重的冲击,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朝贡贸易体制被彻底打破,同时西方科学技术也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李鸿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80年代末,西方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出现了康有所为说的“合而伺我”局面。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改良维新的主张。 综上所述,随着近代中西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逆转,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近代出现了各种“变局”观。(10分) (“示例”仅作参考,学生可从“变局”观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历程、趋势、行动及影响等一个或多个角度立论阐述,如“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变局观念的形成发展”“变局观念的发展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深入”“变局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变局观念下的革新推动中国近代化”等,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知识拓展】 一、含义 华夷思想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古代人常以“夏”与“蛮夷”,或“华”与“夷”的对称,即以文化和种族来作为区分尊卑贵贱的标准,从而形成华夏优于夷狄的观点。 二、起源 “华夷”之说,滥觞于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族。华夏,亦作“诸夏”,是汉族先民或中国的古称,率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处于游牧乃至狩猎文明的其他族群交往中,由于文明发达程度高于其他族群而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从而萌发了“华夷”分野的观念,认为自己生息繁衍的地区是世界的中心,自称为“中国”,而视周边流播迁徙,居处不定的其他族群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实际上,早期华夏族是部分夷狄蛮戎等民族的融合体,因此所谓的华夷之别,其实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区别,更是一种文化上的高低之分。 三、演进 1.秦汉王朝是“华夷秩序”的形成阶段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他北击匈奴,筑长城以守之;南征北越,设郡县以治之;东临大海,遣使探访“蓬莱”;西和诸戎,消除后顾之忧;西南开五尺道,沟通对西南夷的交通。秦帝国虽然二世而亡,但上述这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华夷秩序”的建立构筑了最初的框架和基础。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大力开展对外经营。汉朝随着陆海对外通道的开辟,高度发达的中华文化传播四方。影响所及,各国纷纷遣使来汉王朝“献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王朝将“华夷”观念作为对外交往的原则。以中国为核心,以“华夷秩序”为指导思想的东亚古代国际关系体系,在两汉王朝时期开始形成并初具规模。最初纳入这一体系的国家,有东北亚的日本列岛上的倭奴国,朝鲜半岛上的三韩诸国,东南亚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的一系列小国。 2.隋唐王朝是“华夷秩序”的发展阶段 杨坚建立隋朝,使中国结吏了长期的战乱与分裂割据而重新统一,为唐代中国的再度繁荣富强创造了条件。李唐王朝建立之后,中华文明进入了辉煌璀璨的第二个历史高峰。大唐帝国是古代东亚乃至全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发达,国力最强盛的封建帝国。它对亚欧大陆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众多国家钦羡大唐的文明富强,纷纷遣使来朝,与唐朝进行政治交往、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加入“华夷秩序”体系。 3.两宋王朝是“华夷秩序”的进一步充实阶段 两宋王朝在北方一直受到辽、金、西夏政权的威胁,始终处于守势。然而宋代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南移。两宋对外关系向东、向南的发展是对唐代的继承和超越。由于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断南侵,南渡偏安的南宋王朝,“一切倚办海船”,促进了海道贸易的发展和繁荣,并带动了东南沿海港口的兴旺。对外交往也在东南方向得到扩展,使“华夷秩序”得到进一步充实。 4.元朝背离“华夷秩序” 蒙元帝国疆域辽阔。盛极一时。他们一味穷兵黩武。征战杀伐,通过7次征伐朝鲜,两次渡海远征日本,派兵攻伐缅甸。但元朝的蒙古统治者虽然保留了“华夷秩序”的外表框架,但却未能真正领会这一体系的内涵真谛,严重背离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华夷秩序”。 5.明王朝是“华夷秩序”的全盛阶段 郑和七次下西洋,历经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3个国家和地区。这一壮举扩大了大明帝国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舰队所经之处,许多国家纷纷派遣贡使来朝大明帝国。大明帝国则按厚往薄来的原则厚赠来使,使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纷纷被吸引加入到“华夷秩序”中来,从而使东亚这一国际关系网络发展到空前规模。 6.晚清“华夷秩序”的崩溃 满清时期,中国未能遵循以华为主的社会形态,汉人史无前例的遭受压迫,外族入主中原,刚步入文明社会的统治者愚昧无知,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满清统治者,背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使中国这个老大帝国在自我封闭中日渐落后。而当时16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崛起。17-19世纪,欧美各国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以西欧为中心,向全世界扩展。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在古代世界历史上延续2000年左右,曾经是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生命力最强的“华夷秩序”也逐渐衰败。19世纪末,风雨飘摇的满清帝国成为列强瓜分豆剖的对象,19世纪的最后一年,随着八国联军侵入满清首都北京及随后辛丑条约的签定,中国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总之,在这种以中华文化圈为基础形成的东亚世界体系之内,“其总的关系就是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周围夷狄各国接受册封,后者向前者朝贡,前者羁縻后者。其中各国相互之间并不发生直接关系,而是完全由对华帝国的直接关系规定的一元化上下秩序构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