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三代特级棕榈液油(IV73-74)为对象,通过脂肪酸组分含量、油脂抗冻性、油脂质量指标等数据的分析介绍了三代特级棕榈液油的营养价值、理化指标等特性并介绍了其在小包装灌装、煎炸和烘焙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棕榈油;特性;营养价值;理化指标;应用 棕榈油是全球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是非转基因油脂,适合中式烹饪,极具价格优势,且应用非常广泛,如用作烹饪油、起酥油、人造黄油、各种专用油脂等。但棕榈油在中国推广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抗冻性差,传统的棕榈油的熔点比较高,在20℃-30℃左右,在气温比较低的时候容易凝固,欧美国家人群有固态油使用习惯,而中国人用油习惯是液态油,所以中国家庭在使用中会觉得不方便;其次,传统棕榈油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51%,被认为不符合现代人健康用油的标准。因此在二代特级棕榈液油(IV72-73)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三代特级棕榈液油(IV73-74),促进棕榈油的推广。 1、三代特级棕榈液油的特性 1.1 三代特级棕榈液油营养价值较高 1.1.1 三代特级棕榈液油脂肪酸组成合理,含量均衡 表1不同碘价棕榈油的组分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三代特级棕榈液油的油酸含量超过50%,而油酸又被誉为安全脂肪酸,摄入后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三代特级棕榈液油的棕榈酸含量与其他棕榈油相比较低,因此抗冻性更好,而与其他品种的油脂相比,棕榈酸含量较高,棕榈酸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三代特级棕榈液油可以成为棕榈酸良好的摄入来源;三代特级棕榈液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值接近于1:2:1,是一种脂肪酸较为均衡的油脂。因此,三代特级棕榈液油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油脂。 1.1.2 三代特级棕榈液油是非转基因产品,反式脂肪酸含量低 转基因食品成为现在争议较大的产品,国标要求食用油脂的原材料如果是转基因作物,在其外包装上必须有转基因标识,三代特级棕榈液油由棕榈果压榨出原料油后,经过精炼和多次干法分提制备而来,是纯天然的非转基因产品。 FDA 对反式脂肪酸的定义为若脂肪酸中含有不饱和双键,且这些双键是独立的(非共轭),则此类脂肪酸为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 ,TFA)[1]。众所周知,反式脂肪酸危害人体健康,它会促进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增加妇女患Ⅱ型糖尿病的概率,导致必须脂肪酸缺乏,还会使人易患老年痴呆。经过检测,三代特级棕榈液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0.5%,是一种健康的食用油脂。 1.2三代特级棕榈液油的理化指标良好 1.2.1三代特级棕榈液油抗冻性好 表2 二代和三代特级棕榈液油抗冻性
由表2可以看出,三代特级棕榈液油与二代特级棕榈液油相比,抗冻性更好,在试管中装入50mL完全融化的油脂在-2℃条件下82h才会出现浑浊现象,5L油脂在-15℃条件下冷冻24h完全凝固后在15℃条件下23h后完全融化。因此,三代特级棕榈液油的抗冻性基本可以满足全国范围内运输、灌装和使用的需求。 1.2.2 三代特级棕榈液油的质量指标良好 表3 棕榈超级液油和三代特级棕榈液油的质量指标
由表3可见,三代特级棕榈液油在透明度、酸价、过氧化值、色泽、水分及挥发物等质量指标方面都优于棕榈超级液油的国家标准,三代特级棕榈液油从原料筛选到压榨、精炼、分提等加工过程中都严把质量关,力求生产出优质、安全、营养的食用油。 2、三代特级棕榈液油的应用 2.1 灌装成三代特级棕榈液油小包装产品 三代特级棕榈液油抗冻性好,在常温条件下可以保持澄清透明,同时三代特级棕榈液油质量指标良好,可以灌装成小包装产品进行销售,可适用于国内一年四季食用及销售,促进了棕榈油向家庭的推广。 2.2 将三代特级棕榈液油作为煎炸油使用 三代特级棕榈液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烟点高,适用于煎炸。以三代特级棕榈液油为原料开发的煎炸油具有油爆和油烟少,炸品金黄酥脆,上色均匀,可长时保持酥脆、吸油量少的特点,煎炸效果比其他种类油脂效果更佳。三代特级棕榈液油不仅适用于家庭煎炸,也适用于中小型店铺进行食品煎炸加工。 2.3 将三代特级棕榈液油作为烘焙专用油使用 三代特级棕榈液油应用在蛋糕、面包中具有很好的打发性和乳化性,使油脂在物料中能够分配均匀,使烤制出来的蛋糕气孔小而均匀,组织结构细腻,体积增大15%,制作的产品在储藏数天后仍美味可口,可延长产品货架寿命1倍。因此,可将三代特级棕榈液油作为烘焙专用油进行推广应用。 3、结论 三代特级棕榈液油是碘价在73-74的棕榈液油,其营养价值较高,是非转基因产品,反式脂肪酸含量低,抗冻性好且质量指标良好,是一种安全、营养的油脂。三代特级棕榈液油可灌装成棕榈油小包装产品进行使用和销售,也可以作为煎炸专用油和烘焙专用油使用,是一种应用较广的食用油脂。 参考文献: [1] FDA.FoodLabeling:Trans Fatty Acids in NutritionLabeling [J]. Nutrient Content Claims and Health Claims,2003(11). |
|
来自: 阿牛哥8mi3kbb7 >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