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屁”似乎不是什么好词。
拍马屁,源于元朝文化,蒙古族的一般百姓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这本是一种风俗,并无贬义。
然而趋炎附势者看到权贵策马而来,不管其马优劣如何,便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大人的好马,大人的好马!” 逐渐人们就把对他人、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屁”,而“拍马屁”亦成了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看来,要是干上了“拍马屁”这活,成天得察言观色、揣摩对方的心思。还要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博对方的好感,讨对方的赏识。如此谄媚迎合,只会落得个身心疲惫,毫无自我。

当然,拍马屁也不能太露骨,不能让对方一下看穿了心思,要隐约含蓄和恰到好处。因为中国早就有句俗语叫“马屁拍在马腿上”,屁股若没有拍准,反倒会被马腿撅个四脚朝天,狼狈不堪。讨好人不到位,反而没有落好。 其实,拍马屁并不全是贬义。
对一般人而言,拍马屁是为了讨好,为了得到利益,于是呈现出一种以他人为尊的卑躬屈膝的奴像,为人所不齿。 但有一种拍马屁,却是朋友间的一种调侃的乐趣,互动的情趣。如斯“溜须拍马“,不但不会使人产生反感,反倒在相视一笑中感觉到对方的诚意、友情及才情。
明代大才子解缙就是“拍马屁”的高手。 朱元璋对解缙的才学很是赏识。一天,他突然对解缙说:“宫中昨夜有喜,你不做诗一首?”解缙立即想到可能有皇子诞生,随即出口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朱元璋却说:“生的是个女孩子呢。”解缙脑筋急转,吟出第二句:化做嫦娥下九重。哪知朱元璋接着说:“可惜已经死了。”解缙马上跟进:料是世间留不住。这句将其不幸处理成“才下凡又走了或升天了”,很妙。朱元璋跟着说:““已经把她抛到水里去了。”解缙立马吟出:翻身跃入水晶宫。这又点出了女孩的身份,只有龙种才会这样,这句与第一句呼应,更妙。 解缙拍马,不但没有任何谄媚,反倒风雅,流畅,自如,坦然。用诗的语言,把拍马成为了一门艺术,达到了一个前人未有的境界。 要把马屁拍出艺术性,没有丰厚的底蕴,没有丰富的学识,要做到也似乎不易。
无独有偶,我也领略了现实中的“拍马”艺术。
近来对诗歌辞赋越来越着迷,一天不哼几句,一天不涂几笔,就觉得生活缺少了什么。加入了几个诗友群,结识了一群具有同样爱好的诗友们。这些诗友们个个高才,文思泉涌,吟诗作赋,信手拈来。一鞠身、一弯腰,就有佳作出品,有时读诗的速度赶不上他们作诗的速度。诗友间你唱我和,成了一种常态。在一字一词的讨论中,不仅提高了写作技巧和水平,还在谈笑风生中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偶尔,也会有“马屁诗”出现。但这绝没有一丝的奉承和谄媚,有的只是诗友间善意的调侃和对对方才艺的认可以及活跃气氛的催化剂,且感到一种释然的愉悦。在这种“马屁“中,双方的友情和诗情都得到升华。
我们所在的诗友群名正好是“XXX拍(读魄)”,被我们戏谑道:“为了不辜负这个拍(pai)字,也要把拍MP进行到底!” 请“欣赏”一组“马屁”诗:
【七律】赠相看兄 文/潜东篱 一枝诗笔妙天生,唐宋以来数汝名。 才大不难拈险韵,句奇容易带秋声。 文章飞动真风采,景色流连写性情。 学步义山能得骨,羡君感慨亦和平。 【七律】次韵潜东篱兄 文/相看不厌 东篱把酒五云生,玉面桃花锦缎名。 笔落高山潜古韵,箫随流水和泉声。 风华直逼文君采,儒雅更兼太白情。 最是清奇彻肌骨,段郎八斗与天平。
【七律】赠相看兄、潜兄 文/墨脉 你书我唱两相生,不厌深耕不负名。 折菊东篱滋雅韵,挥毫砚海诉心声。 古今通贯堪言采,诗意双飞俱动情。 共惜此缘铭刻骨,长驱前路享清平。
【七律】 嵌字XXX拍 步韵东篱相看墨脉 (嵌入十八人笔名) 文/思豪 (一) 东篱白菊醉儒生,五柳相看不厌名。 蔓翠芜黄枫叶色,风轻云淡子规声。 霏霏晴雨长门赋,脉脉斜晖落雁情。 壁客才高尝论剑,思豪学浅自难平。 (二) 文章春志济苍生,首夏犹清淡看名。 闻笛空吟怀旧曲,飞歌竞唱咏新声。 幽幽香韵风中桂,点点蓝瑚雨下情。 四海逢缘湖墅梦,红岩子夜祈和平。
【七律】步韵东篱相看墨脉思豪 文/逢缘 一聚华山剑气生,盆峰十八有奇名。 琴弹月伴知蝉韵,笔截星流载雁声。 换得冰花云里采,携来雪絮凤高情。 修持或作建安骨,共赋诗章曲未平。
【七律】次韵东篱君并兼赠《XXX拍》(嵌入五人笔名) 文/刘春志 域外敲诗十八生,隔屏四海久闻名。 华山剑舞雕龙甲,首夏庭芳煮石声。 衔韵东篱陶菊彩,忘机墨脉谢公情。 王孙羁旅怀春志,寸笔飞花唱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