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谦,一个生生将大明王朝这盘“棋局”下活的人

 睿柳可馨 2019-02-22

大家好,我是青史回声,今天我为大家讲述一个强行为大明王朝续命的“国士”——于谦。

在明朝历史中,曾经就有两次被人打到“家门口”(指的是北京城下):一次是1449年,另一次则是1629年。令人感到巧合的是,两者之间,刚好相差三个甲子,也就是180年。只不过两者结局却不尽相同:一个迎来明代宗景泰七年之治;而另一个却迎来崇祯帝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两次都遇上了外有强敌、内无良将的境地,大明江山眼看着就要面临灭亡的下场。可是在第一次1449年,却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了。他就是于谦。

于谦本人

图上错了,不好意思,下一幅才是他。

于谦于少保

咱们先来说说1449年发生了什么?要知道,大明王朝才建立不到一百年,难道就要走到亡国的边缘吗?那么到底在哪一年发生了啥大事?

正统十四年六月,北京紫禁城中后宫皇后嫔妃哭声一片,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在争着逃跑路线,有人主张往南京跑,有人主张往四川跑,甚至很多官员已经做好了逃跑的准备,百姓们更是慌张的不行,总之所有人都觉得大明王朝要亡国了,准备逃离北京城。

怎么回事?北京城可是大明首都,天子脚下。怎么城中一片慌张逃离的景象。因为,他们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居然被敌国瓦剌给俘虏了!

土木堡之变,人心惶惶

皇帝不是一直就待在深宫吗?难不成瓦剌人溜进大内皇宫绑架了英宗皇帝?开个玩笑,这肯定不现实。英宗之所以被瓦剌人俘虏了,完全是他自己作死。

与历史上很多皇帝相比,英宗当皇帝可以说一帆风顺,刚出生四个月就被立为太子,明宣宗驾崩后,他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大明王朝的主人,可以说严格按照皇帝的继承顺序。不过坐上大位的年龄只有九岁,念其年幼,由太皇太后主政,由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杨”担任内阁辅臣,辅助处理朝政。在三杨时期,安定边防稳定,吏治清明,大明朝国力鼎盛,一片欣欣向荣。然而人终有一死,三杨和太皇太后接连去世,而这是英宗也长大成人了,也该是他这个皇帝撑起这个国家的时候了。

朱祁镇影视剧形象

或许过得太舒服了,也没遇上什么坎坷,其本性逐渐暴露出来,在朝中宠幸宦官王振等人,一时间王振这些宦官风头无两。后来这个大太监王振为了满足自己能够统帅大军、建立不世之功的“梦想”,竟然鼓动英宗御驾亲征瓦剌,而英宗脑子也缺根筋,估计是年轻气盛,丝毫不听群臣劝阻,率领20万大明精锐大军亲征瓦剌。简直就是一个作死的节奏!

结果如何呢?在这两个人的一系列作死的操作(雨中行军和舍近求远)下,20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朝中凡是跟随皇帝亲征的大臣,什么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侍郎、驸马等等,都全部阵亡,连皇帝英宗本人都被瓦剌太师也先给俘虏了,当然,大太监王振也逃不了,死在了战场上(幸好是死了,否则这场巨变谁背锅,死人才不会拒绝背锅)。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

而这场巨变传回京城,朝野上下瞬间大乱,这也就有我刚才说的北京城里的场景。皇帝被抓了!

你再说一遍!!

20万大军全军覆没了,皇上他,也被俘虏了……

……

快,快,快回家通知收拾细软!

各位大臣,快商量往哪儿逃吧!

郕王殿下,你快拿主意啊,我们该怎么办?干脆迁都吧!就迁到南京吧!诸位大臣觉得如何?

迁都?这倒是好,臣附议!

臣也附议!

臣也附议!

……

郕王:这……

忽然间,朝堂中闪出一个人:不能迁都!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这个人就是兵部右侍郎于谦。

什么样的“死棋”

不过这可是一盘“死棋”啊!

首先要军队没军队:自洪武年间以来,大明王朝经营多年的精锐都葬在了土木堡,这其中还包括明军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其次要良将没良将:当年打下大明江山的开国元勋,或者是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拥立之功的功臣,基本上都老死了,有人说不是还有他们子孙呀!那更别指望上。其余稍懂带兵打仗之道的,都差不多跟随英宗亲征,葬送在土木堡里了。

最后要士气没士气:瓦剌大军还没有兵临城下呢,大多数大臣就主张迁都,美名曰避开瓦剌大军锋芒,扯淡,这不就是逃命嘛!

就在这种朝野上下都人心惶惶的“死棋局”里,兵部右侍郎于谦决定力挽狂澜,挽救大明!

该如何下活这盘“死棋”

该如何解这盘“死棋”呢?于谦决定走四步。

这第一步,获得郕王朱祁钰的认同。郕王朱祁钰是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前留下的监国。既然皇帝被俘了,那么郕王就是目前大明朝的实际统治者,离皇帝只差一个名分。后来众臣纷纷提议立郕王为天子,郕王不受。于是于谦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这才受命。这就是拥立之功,在抵抗瓦剌前,获得当朝统治者的支持是前提,更何况于谦还拥立郕王为帝。妥妥的拥立功臣,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朱祁钰影视剧形象

这第二步,扫清那些不和谐的声音,坚定朝野上下抵抗的信心。团结是前提,你在前线打仗,后方说不定什么时候拖你后腿,你哭都没地方哭。所以,于谦像郕王(也就是明代宗)建议,凡是议论迁都者,该杀!这一下子,谁敢再说迁都两个字,刀就架在脖子上!就这样,在于谦的“威逼”之下,众人坚定了与京城共存亡的信心。

这第三步,集结周围兵力。将附近重镇,无论是后备军,还是守门军,甚至是运粮军,都命令集结在北京城,共二十二万。这其中有十万后勤部队。

这第四步,死守城门。当也先抓着英宗,率领着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本以为大明朝看到皇帝在手中,肯定会开城投降,可没料想,皇帝居然这么快换人了,而且看大明军队好像一副有备无患、准备与京城共存亡的样子,也先觉得得速战速决,他决定主攻德胜门,这是北京城北门,正对着也先的瓦剌大军,而正巧,守德胜门的统帅正是于谦,原来是他以身作则,亲自守城门。并且他还亲自率军出城与瓦剌大军交战。

明北京城

在相持了五天后,也先觉得打又打不过,找人谈判没人理,英宗这个棋子也啥作用,干脆回去吧。不过就在那一晚,于谦给也先送一份大礼:只见城楼上数十门大炮齐发,数不清的瓦剌士兵在睡梦中被炸死,不得已,也先收拾残部仓皇逃走。最终,北京保卫战以明军完胜结束。

那句话咋说的?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强行为大明续命两百余年,生生将这盘“死棋”下活,真国士也!《明史》也称赞其为“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