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火的一部反腐纪实文学,一口气读完,觉得文笔其实很一般,但为何能成功,也许是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肯定是切合现在的主旋律了,而且是纪实作品 第二估计是作者丁捷的身份,一位老纪检,目前是江苏一家国企的纪检书记,书中的来源都是各地纪委提供的。 第三应该最关键,正是因为来源于真实事件,所以读者疯狂地查探书中8个故事的原型人物,目前可以基本确定的有:《最后的华尔兹》中的正部级和明星情人安娜为原建行行长王雪冰和许晴;《四海之内》中的副厅级为原广西省交通厅副厅长、发改委副主任廖小波(此君是交通部下派干部,据说还举报了原交通厅长,无期改判成15年,大牛);《暗裂》中的校党委书记为原南昌航空大学党委书记王国炎(这个首先惭愧,是俺们江西的,其次书中写的太轻淡了,据说他和不少校里的女教师有关系,他被捉后数名女教师突然辞职...);《曾记否》中的女书记为原四川省蓬安县委书记袁菱;《曲终人散》中的国企老总为原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老总钟金松,至于《危情记》中的开发区主任估计是四川的、不知是不是参考了原成都高新区周建南的案例?《无法直立》中的政协主席估计是云南的、不知是不是参考了原德宏州政协主席杨跃国的案例?《风雅殇》中的文化厅副厅长就真心想不到了。 但一部纪实的反腐文学作品,如果仅停留在追问人物原型上,肯定不算成功和深入,所以作者采访每个原型人物都会问一些总结性的问题,如“如果再让你选一次会怎么样?”“你结合自己的案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等等,然后根据答案再进行思考分析,最终留下了九个字的整体印象,即“激情的、骄躁的、混沌的”,窃以为总结归纳的相当到位,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官员,进步的过程中都有激情燃烧的岁月,担任要职的期间都有骄横独裁或是狂热急躁的时刻,出事后认识反省又大多没有说到灵魂深处、大多还是较为感性(例如对不起谁谁)较为混沌迷茫,所以,反腐反腐,要真正从不敢、不能腐到不想腐,还要进一步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