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让大臣筹钱,大臣却说:要知道这样,还不如我多贪污一点

 松竹同音 2019-02-22

崇祯上台后,废除阉党设立的工商税后,东林党和江南乡绅们欢天喜地,可是庞大的大明帝国却没钱了。北方官兵缺军饷,还如何打胜仗?直接导致对后金战争的频繁失利,后期,关键的松锦之战更是惨败,明朝军队精锐尽丧。王世德《崇祯遗录》中说他:“上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从无宴乐事。”此时,恐怕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比他还忙的了。

1644年的时候,崇祯皇帝更是整日坐立不安,甚至吐血,众人也是十分慌乱。此时,李自成锋利的长矛不断痛戳着这座宏伟瑰丽的紫禁城,可想而知,紫禁城能有几日抵抗得住李自成这样的进攻。情急之下,有人便向崇祯皇帝提议:“让皇上把吴三桂召来,并使出浑身解数,筹集一定的军用资金,购买充足的军备,如此之下,可能会有机会保证大明王朝的安危。”

话说的的确如此,双方之间的战争,军饷装备那是重中之重,但是,短时间筹集那么多的资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何而来?崇祯皇帝向大家说到:“国库空虚,现今,国家实在拿不出钱。”大臣们也是着急的不行,询问皇帝自家是否有钱?就比如:原先各种富贾,官员们送礼的钱财,或者是原先卖官位得到的钱财,也可以把这些拿出来解决现在的燃眉之急。

此时,崇祯皇帝也是被这些话气的吼道:“真的没有了!朕真的没有骗人。”虽然,崇祯皇帝是一个劲的摇着头。但是,大臣的这句话倒是让他想到了一些问题:那些平时给我送礼送钱财的人,肯定都是自家财产丰富。而且,那些买官之人,虽然,自己得到了官位,他也依靠自己的权力卖给了别人很多官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财产。所以,这些人肯定各个腰缠万贯。

心里这么一想,崇祯皇帝就召来了所有官员,开始商议此事。他向大家表述到:“现在,正式国家危亡之际,让你们为国捐躯肯定是指望不上了,倒不如,你们拿出一部分财产也算是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解决国难。”

这句话听上去倒是没错。

由于,当时的崇祯皇帝与各位苦口婆心的讲了一番道理,大家也都是比较认可他说的话。因此,在官员之间的大规模的募捐便开始展开。但是,过程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很多官员开始这时候说自己穷,没有钱可以捐。

当时的退休大臣陈演,倒是上演了一场好戏,说:“自己平生清正廉洁,如果要捐钱,还不如当初多贪污一些,也可以在这个时候捐出一部分钱来。”更没想到,一旁的大臣魏藻德随声附和,赶忙说:“自己也是一生为官清廉,按现在的每月俸禄话,也只能交很少的一部分。”

崇祯皇帝得知大臣中李国瑞做官很多年,捞到了不少的好处,而现在,又处于非常时期,于是,崇祯就向他表示:“只要你在这个时刻能捐献出部分财产,那么,过往的事情就不再论罪了。”李国瑞听到皇帝如此言论,也是气的要死,说:“自己做官从来没有贪污过。”

甚至,他还向皇帝发誓:“如果,自己贪污过,那么,就请皇帝就处死自家所有的人。”还说:“自己爱国,为了国家安危自己愿意捐出所有的财产。”果不其然,回到府中他就在外面挂了榜示,变卖自己的府宅,很是感人。

崇祯皇帝看到了李国瑞变卖府宅的奏章,也是气的不打一处来,当即撕碎了奏章。此时,崇祯心里觉得:还是得从自己身边做起,以此起到带头作用才行。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皇后,当初,他的皇后把国库里的银两可是拿了很多都放回了家中,富的流油,现在,国家有难,就应该拿出来。可是,最终皇后拿出来的也不多,区区两千两而已。

那么,难道大明王朝的国库真的没钱了?是真的没有。

李自成破城而入,首先,他奔向的地方就是国库,里面的银两也只有区区十万,顶多够将士们每人一碗汤。可是仔细一想,大明王朝存在了这么多年,平日搜刮百姓的钱财,怎么会那么点钱?李自成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里想:肯定还有很多钱财藏在他不知道的地方。

果然,不久之后,他就从崇祯皇帝那些皇室家属的府宅中,搜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加起来上千万两白银。可能,现在的人对白银没有太大的概念,当时,大明朝每年的财政收入才几百万两白银。此时,明朝可以大言不惭和后人说:我们治国有方,不富藏于国,而且,富藏于民。

可是,为什么富藏于民,大明王朝好像一直没有给出解释。

朱元璋自开国以来,为了修建完善城池,根本不需要国库财政的供应,当地官员就有经济能力足矣支持各类开支。由此可见,大明王朝的官员们和商人们个个腰缠万贯富可敌国。那么,百姓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曾有相关方面的记载,可以概括成:贫困潦倒,家徒四壁。

要想国泰民安,首先,就是要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而不是让官员富起来。官员再富,最终,又有何用?老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基础不稳定,何谈强国?

与爷爷万历和兄长天启相比,崇祯很不幸,登基之前的十七年时光本来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成长学习阶段,然而,因为大部分时间他不是皇储,只是个住在皇宫外面的信王。可以肯定的说:崇祯是没有接受过完整优越的皇家教育与监管的。

所以,他对治国之道了解不多,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真的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样简单易懂的道理,历史上的帝王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明白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