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通纪念币版别的命名初探

 国民一员 2019-02-23
新中国自发行流通硬币以来,已经发现了几百个版别。大类说,一般流通币和流通纪念币。其中,普通流通硬币收藏群体比较大,各种版别的认定也相对成熟。流通纪念币的版别研究受流通和收藏时间相对较短的制约,版别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

就大版别而言,四个主要划分版别,即,普制币、精制币、普制样币、精制样币的基本定位和命名并广为认可。对一币两厂模式导致的版别,则采取了加后缀的方式,比如84精制上海版等等,也为大家所接受。

而对于次级版别的命名基本呈现百花齐放格局。多数沿用传统命名方式,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命名。比如,平芒,大星,直角边,BU级等。再有,以币的工艺特征命名,如老西藏的非标精制、高精精制等。还有就是以发现者姓名命名的。 

对以发现者姓名命名的版别方法,本博认为存在一定难度。比如,老张发现A版,于是该版别被命名为老张版。但是,如果老张又发现了其他版别该如何称呼呢?都叫老张版不是很乱。如果在老张之前,老李已经认定了A版的独立版别地位,那A版到底该挂谁的名字?首先发现者谁来认定?这一系列的问题在现实中并不容易解决。当然,这种命名方式的优点是鼓励更多人去发现新版别,只是效果有待持续观察。

传统的方式认可度是最高的。所谓传统方法就是在古代钱币和近代机制币收藏群体中所采取的随意命名法。缺陷在于,命名五花八门,命名方法随意。往往抓住一个特点,而忽视其他特点,甚至是更重要的特点。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随意性,缺乏一致和可复制性。知道名字的同时,还要了解币的其他特征。有些则存在辨识困难,按名索骥不行,对于新接触某一品种的人来说有一定难度。

几年前,孙克勤先生参考西方国家成熟市场的实践,设计了一套孙氏编码系统。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实践,对硬币的分类方法研究上是很大胆的探索。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个编码分类法,与命名法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因为二者的意义不同,类似于身份证号码和姓名的区别。

流通纪念币过去基本停留在大版别加产地的版别认识层面。近年来,随着新版别的不断发现,命名出现了混乱,随意性强,乃至一版多名,让刚接触的人一头雾水,连有些老手都犯晕。像大家耳熟能详的老西藏远山版就出现了诸如小图版、远山小图、直齿老西藏等等共五种名称,堪称奇葩,还有传说中的一些名字在路上。

纪念币的收藏和投资最重要的是版别及其研究。命名方法上的混乱和随意会降低人们对版别的认识和研究的兴趣,让对版别情况不了解的人云里雾里,甚至心生反感。随着新版别的不断被发现,命名有必要统一标准,做到好懂,易联想,有一致性和可复制性。 

在老西藏版别研究中,本博采用了一种四字命名法,把一个版别的主要特征加以浓缩,听者可以直接联想到版别的主要特征和所属,比如,常规普制(常见普制币)、非标精制(常见精制币)、非标高精(高精的非标精制币)、高精精制(礼品装,高精)等。这种方法可观上辨识容易,认可度高。

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推而广之的可能性目前难以判定,主要是其他纪念币的版别发现还比较少。

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命名法,这需要广大收藏投资爱好者集思广益,深入探讨,凝聚共识。

目前纪念币版别的研究有点小尴尬,就是热闹的背后有一种浮躁之气。研究还没深入,名字倒起了一堆,甚至不研究,专注起名。或许日后版别研究方面大家可以分分工,一些人专门负责研究,另一些人专门负责赐名,这样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不知道这个法子行不行?这里不是反对专司给不同版别起名,而是要在研究版别透彻的基础上起,即充分体现版别的特征又让别人容易辨识,名字听上去还不落俗套,其实反映是人的综合素养。命名法本身也是学问,大帅哥叫小铁蛋没啥不可,就是听上去有点土气,让人觉得不会起名还名不副实。

钱币收藏确属高雅,但要玩出高雅就有点难度了。要名、图利,还想让人看着高雅,这有点难为人了。于本博来说,喝咖啡就大蒜,上身西装下边短裤,自己觉得高雅就行,自己玩得开心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