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冉玉杰 | 摄影大咖走心点评精选

 兔爸爸tnw5cxwb 2019-02-23

人景互动的主观意识

/ 冉玉杰 /

我们的拍摄除了纯风景照片以外,大多数情况都可能有人物出现,毕竟我们都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它既是我们成长的土壤,也是我们镜头反映的主要对象。一方面,作为某个具体场景的内容,这些人物可能是一个故事的主角,也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还有可能仅仅是一个远处的背景。从另一方面看,摄影师可以进行主观选择,有意使现场的不同人物在画面中成为不同的信息载体,来体现摄影师的创作意图。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看,在发现与表现中存在着巨大的自主空间,对这个空间的不同把握,也使得摄影师的认识能力与技艺水平很自然地就分出了高下。因此,我们推敲一下其中的可能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作为主体的人物

主体人物往往是事件的主导者,是故事的主角,他的行为能够对事件进行基本的概括,对他的关注有利于直接将事件进行陈述,有利于对信息进行简明地交代。摄影师在关注一个事件的时候,要迅速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判断,找出主导人物,并且分析他(她)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主次关系,以及对画面权重的影响,利于对表现方法的决策。一般来说,主体人物往往会放置在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的位置,比如画面中心或者上下左右的黄金分割点上,使其在画面构成中占据的位置与其身份相协调。这样处理的画面,会带给人主次分明、叙事清楚的效果,是我们最通常的做法。

二、作为陪体的人物

所谓陪体人物,他们是事件的重要参与者,没有他们的画面会严重缺乏叙事能力,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能体现主体人物的价值,才能表达现场的气氛。摄影师要特别注意主陪体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注意他们位置关系的变化、肢体语言的交流、眼神与表情的互动。这些细节的捕捉,不但能够在人物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关联性,更有利于情感的传递。一个画面如果充满了这些细节,也就会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丰满起来,从而具有趣味,具有打动人的魅力。

三、作为点景的人物

有一些人物处于事件的边缘,看似若即若离,但并非可有可无。比如在一个市场上有吆喝的商贩,有挑选货物的顾客,也有旁边看稀奇的路人,这些路人对于商贩来说,因为他们不会参与购物,显然是局外人。但对于摄影师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回头观望的姿态往往能够显示商贩吸引人的程度,他们的表情能够折射出对事件的态度:一个微笑可能是在夸赞商贩吆喝时的幽默,一个不屑的眼神可能喻示着吆喝声里含有较多夸张甚至吹牛的成分。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身处事态边缘而忽略在画面中对他们的经营,有时候他们甚至可以成为画面中的点睛之笔。

四、摄影师的主动权

虽然参与事件的人物本身有主次之分,但是照片并不一定需要按照事件的内容来安置主次关系。摄影师要依据自己表现的目的来确定对象的主次关系,使画面不是简单地对事件进行复制,而是以它为基础,注入自己的观看角度与评价观点。我们可以直接把镜头集中于主角,以简单明确的方式去交代对象;也可以通过对配角的刻画,来折射事件的多重关系;还可以以外围人群的眼光,从一个更大的范围去看看事件的影响……

人物与背景,背景与人物,在一个能够自主掌控画面的摄影师手里是能够自然转换的。正是因为这些多样的可能性,才使得我们的画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才能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摄影师丰富的眼光与不同的才情,才能在创作过程中因为各种不同而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品尝到摄影的趣味与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