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硯淺談

 木东青 2019-02-23

第二章    辨硯

要分辨石材之優劣和坑口, 要訣有幾項,一是看, 以肉眼分辨石色基調, 但這方法對新手來說不太容易, 如果有冰紋或凍的石材還較容易看出, 石色則非在行者難以目明, 有凍的未必是老坑, 但有冰紋的九成九是老坑(但市面有一種石品頗似冰紋, 但沒冰紋般通透, 是呈黃白色的,這些絕非冰紋, 切記切以為是老坑, 這些多是新坑仔冒充的), 所差不過是確認為大西還是水歸而已。看石品最不準確,看石色較可靠, 有關各坑口的標準石色, 可參考最上面的講述。例如金銀線就絕對不是分辨老坑的特殊標識, 因為麻子坑和坑仔岩也會有此石品。
      是第一步,看石品,看石色,看粗嫩,但用眼睛看圖甚至看實物來分辨的明確性不高,行家一般也只能做到八九成準確度,我自己也只能有七八成的信心。故看以後還要 ,熟悉端石的人只要過手就能分辨優劣,除了手感粗嫩外,重量也是過手才能知曉,沉實者是上佳硯石的標誌。因為端石上佳者多近水,近水者以泥質為上,泥質比砂質重。
     第三是“聽 , 宋坑梅花坑等粗糙石材以手指扣之有如金屬之叮叮聲, 越清脆代表石質越差, 坑仔老麻響而略沉, 水歸老坑嘓嘓木聲, 大西洞老坑則沉如無聲。故端石與歙石有所不同,端石以沉如泥聲為佳(在鄉效居住的朋友可以挖起田野的泥板敲敲試聽, 就知何謂泥聲), 歙石以清脆為上(王耀兄補充說千年金聲易木聲,看來上佳老歙硯也是木聲的), 緣於老坑長居水底, 故以泥質石為主要成分, 水雲母也多, 既曰泥質,當然是扣聲如泥如木, 沉而不響, 但不是每方老坑也是沉聲的,只是聲沉者較佳而已, 我收藏的老坑之中, 只有兩三方是沉聲的,其餘數方都是較響聲的木聲, 但響歸響, 與其他硯石比較還是較沉實的, 聽了十數年,對這些聲音也習慣了,聽聲重在經驗,不是以為是聲沉就是真的聲沉的, 還要獨特指法來敲, 畢竟不同厚度的石有不同聲音, 5公分厚的石就比1公分的沉, 故重在經驗, 但對於新上手的朋友來說可能較難掌握, 總之是多試多聽, 日子有功, 自然可以分辨。
     提到水雲母, 不得不提一下, 端石與歙石成分分別在水雲母與絹雲母的多寡,歙石以絹雲母為主, 故下墨快, 端石以水雲母為主, 尤以泥質若水岩者為多, 故能貯水不耗, 另泥質較細密,故發墨細。如的端硯一般下墨慢發墨細。基本上端歙不可拿來比較孰優孰劣, 畢竟二者的主要成分不同, 竊以為老坑歙石和老坑端石都是最佳的硯材, 只是我個人對歙石完全不懂, 失禮。

第三章。石品
有關端硯的石品,先套用別人的話
    「端硯名貴的石品花紋,主要出現於紫色基調的三大名坑上即水岩、坑仔、麻子坑。這些石品花紋常見的是:石眼、魚腦凍、青花、蕉葉白、天青冰紋金銀線、火捺、翡翠斑等等。」
     端硯的石品花紋是端硯鑒賞的主要內容,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有關它的詩詞歌賦很多。比如北宋初吳淑《硯賦》:“滴蟾蜍之積潤,點鴝鵒之寒星……玩微茫之金線,重點滴之青花”。清初無名氏《端石考》硯詩:“青花細細似微塵,蕉葉白中時隱見。空蒙雨氣成黃龍,欲散不散浮水面。豬肝淡紫方新鮮,帶血千年質未變,中間火捺暈如錢,半壁陰沉望似煙。翡翠朱砂非一種,斑斑麻雀點多圓……”端硯愛好者只要多看實物,多看有關參考著述,就能領略其中奧妙。
     端硯的石品歷代硯學家對它們都有詳細的描述,在此只略談一下其名貴的標準。石眼,經形圓色碧、暈多睛朗,似鴝鵒之眼為貴,“鴝鵒眼”指硯臺上一種圓形的斑點,上有白、紅、黃各色之暈紋,有的暈紋有數重至十數重,而且兼有眼瞳,看上去活像鳥獸的眼睛,故收藏界歷來有“千金一眼”之稱,得之乃無價之寶。老坑眼罕有, 一隻眼往往千元以上, 一塊五吋見方的老坑上若有六七眼,則在萬元以上, 其珍可想而知。一般宋坑上的多為死眼, 要不得,梅花坑雖多眼, 且大, 但多沒靈沒睛, 坑仔眼亦多, 且多有睛,重重五至七重暈, 可惜多為綠豆眼, 大一點的可叫鸚哥眼, 再大一些而有神的為上品八哥眼
    眼的主要作用是觀賞和搶錢, 故以美為主導,有人喜歡,我卻不喜愛,因為沒有實用價值。眼以形狀、大小、顏色來分為鸚哥,八哥,公雞,綠豆,象眼等多種名稱,以八哥最好,有暈有睛有靈的才算是活眼,有暈即是說像人眼或鳥獸眼般分為一圈圈模樣的, 通常有多層分明而不同的顏色, 有睛指最內一重有一黑點, 是為瞳孔點睛之處, 有靈是說層次分明清晰, 使人遠觀之如生物般有神, 不像「淚眼」般模糊。死眼則是一個圓圈, 最多只一兩層色,有些個子不小, 直徑可達1cm以上,可惜沒暈沒睛沒靈,一個圓圈內儘是黃白的顏色,既沒觀賞價值, 更沒實用價值。
    眼在硯上的分佈位置往往是評硯的價值標準之一, 也很考工匠的功力, 眼在硯正面的邊緣部分, 與雕飾渾然天成,或作太陽,或作繁星, 或作鳥獸眼,是為高眼,上品, 眼在硯背(底眼)或硯堂之中(低眼)是為下品,眼在硯堂的話,基本上此硯不能磨墨, 眼的成分對發墨沒有幫助, 且只會妨礙下墨發墨, 因為處理硯堂之眼,工匠一般多輕微凸出此眼,因為眼是很薄的, 一般不到1mm厚度,若削至與硯堂一樣低的話, 眼可能就沒有了, 惟有削足適履, 我有一方坑仔荷葉硯就是如此做法,故只能欣賞而不能用, 試想象,磨墨時硯堂有凹凸之位, 若用力點,墨液不知濺到哪去了。

更詳細的引言:

1 鴝鵠眼  色翠綠,石眼中央夾有黃、碧、綠各色,暈作數層(以六層至八層為多,也有十多層的),石眼瞳子圓正,或外形呈橢圓形,形如鴝鵠鳥(亦稱八哥鳥)之眼。一般直徑為1釐米,曾出現過直徑達2釐米多,鴝鵠眼是非常難得而名貴的石眼,最佳者為青翠綠無能,線條清楚,輪廓分明,瞳子清晰,暈作八層以上,直徑亦在感動1釐米。鴝鵠眼一般只出於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

2 鸚哥眼、了哥眼  色澤亦以翠綠為上,中有瞳子、瞳子為黃黑相間,眼暈作數重,比鴝鵠眼要小些。

3 珊瑚鳥眼  眼的周圍色澤青綠,其瞳子稍帶赤色,形體較小,大的一般不超過1釐米,小的只有0.3~0.5釐米,有時會密集地聚在硯石的某一部位。

4 雞公眼  像雄雞眼般大小,有黃暈、綠暈相間,中間的黑點較為明顯。

5)雀眼  圓正,形如雀之眼,暈作數重,以黃綠色為主要色素,直徑一般在5~6毫米大小。

6 貓眼  暈作數層,眼及瞳子中有垂直線(其他石眼沒有的)。

7 象牙眼  主要特徵是石眼呈乳白色,近似象牙的顏色,瞳子中間有黑點,一般見於老坑或坑仔岩。

8 象眼眼的形狀細長(不圓正),有時如卵石,似大象的眼睛,色澤均為黃綠色。

9 綠豆眼  其顏色與綠豆非常相似,青綠加一點土黃的混合色,形體如綠豆般大小。

10)翳眼瞎眼  眼的週邊形狀不清晰,有點模糊,眼中無瞳 子,或瞳子模糊不精,分不出層次,端石中常見於梅花坑和蕉園坑(即有眼宋坑)。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也偶有發現。

11 怒眼  像獸類發怒時的眼睛,眼睜大,而瞳孔小。

12 淚眼 石眼像流淚一樣下沿呈滴水狀,下沿的邊線模糊。

13 死眼 沒有瞳子、沒有暈,更沒有層次的石眼。

14 活眼  《端溪硯史》轉引李之彥《硯譜》寫道:“圓暈相重,黃黑相間,翳睛在內,晶瑩可愛,謂之活眼。”活眼線條清晰,輪廓分明,像鳥獸的眼睛。《兩般秋雨()隨筆》雲:“水岩石按外層有淡墨暈,眼嵌石中,其圓如珠,初磨見淡墨圓暈,即眼皮也。愈磨愈大,層亦愈多,睛見而眼適中矣。故宜眼處見睛而止,不宜眼處見皮而止,毋再磨也。”實踐證明如此。

 15 高眼  所謂高眼,唐詢在《硯錄》雲:“……其生於墨池之外者謂之高眼,生其內者即曰低眼。高眼尤為人所愛尚,以其不為墨所清掩,常可睹於前也。”唐詢以墨池作界定,我認為不夠完善和準確,石眼凡在墨池上給予雕刻提供“天工”的條件,使雕刻(藝術加工)與石眼高度結合,內容與形式相統一,就能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如將“眼”作珠,刻製成“龍吐珠”;或將“眼”作星光,刻製成“吉星高照”。這親的石眼叫作高眼。

16 低眼 石眼生長在硯堂中或硯堂的下端,或硯邊者,謂低眼。另有所謂底眼,即石眼在硯背者。

 其實,低眼和高眼如經過創作人員的精心設計,獨具匠心的刻制,是可以轉化的。坑仔岩《近水樓臺先得月硯》,原石有二顆名貴佳眼,其生長位置恰好在硯石的下部(低眼),作者將其設計為倒影的明月,意境含蓄高雅,達到自然天成的藝術效果。」

青花「以微細如塵,欲隱欲現為貴。」青花是自然生長在硯石中的青藍色的微小斑點,一般要水濕方能顯露,青花以細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而以如細塵掩明鏡、墨沈濡紙者為絕品。青花與魚腦凍同為端硯最名貴的石品之一,因二者有外觀之餘,更重要在於二者均有實用價值,不同石眼只會搶錢。微塵青花如塵如沙,由輝綠岩之微分子構成,密集式分佈在硯上,非濕水難以察看。其質硬,與石英相若而較軟,叩之無聲,正因為又硬又細微,故能發墨如油,且能令磨出來的墨極細膩,好的硯匠必置之於硯堂,有助下墨發墨。有青花的端硯石質地細膩、幼嫩、滋潤,故多出現在水岩、坑仔岩和麻子坑等。以上說的主要是微塵青花。但其實青花有多種,有玫瑰紫青花,蛤肚皮青花,蠅頭青花,鵝毛青花,蟻腳青花,玫瑰紫青花,還有堆在一起糾纏不清的青花結等等。

再引言:「端溪硯石中的青花是一種難得的、十分名貴的石品花紋,青花是自然生長在硯石中呈青藍色的微小斑點,一般要濕水方能顯露。《寶硯堂研辨》說:“鑒別端石,以青花為最佳。青花,石之細紋也。”古人曾說,青花是硯石中的精華,這是有根據的。《硯賦》:“佔領滴青花一語,以證古硯青花子石,然只雲有青點如筋頭大,其點如碧玉晶瑩。”古人對青花早有評價:“青花細者佳,粗者次之;活者佳,枯者次之;沉者佳,露者次之。”所謂:“欲細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暈不欲破。”而以“如細塵掩明鏡,墨沈濡紙者為絕品”。無可否認,有青花的端硯石確實質細膩,幼嫩,滋潤,青花是硯石之精華,是衫與欣賞的統一體。因此有這樣之說:“得水岩(老坑)則諸山之石可廢矣。”為此,古人將有青花的端溪硯稱為青花硯:“李賀青花紫石硯,端溪七匠昔如神;今看古錦留遺樣,點點輕漚見古春。”青花的品類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稱,分述如下:
   1)微塵青花  這種青花點微細如塵土,必以水濕硯石方能顯現,最好以盆盛水,將硯沉于水中,便能隱約浮現出來。微塵青花自古以來有青花中的姣姣者之稱,它的色彩天然,濃淡與疏密相間,多數是聚集在硯石某一部位上,也有疏落地散佈在其他部分;其最佳者是出現在魚腦凍或蕉葉白的硯石中,在“凍”內和“白”內的微塵青花就更為名貴和罕見,可算是稀世絕品。
   2)鵝毛氄青花必須在陽光下,以水濕石方能辨別,它是一種極細而短小成條紋狀,由上而下垂的有如雛鵝脫殼而出時的胎毛,沉水後看上去似一叢茸茸的細毛在水中浮動。有這種鵝毛氄青花的硯石,石質極其細膩和嬌嫩。
   3 蟻腳青花  其形狀如螞蟻腳般細小的青花。一般是疏落地散佈在硯石的某一部位,或與其他青花混合在一起出現,卻甚少像鵝毛氄青花或微塵青花那樣聚集一處。蟻腳青花一般是青黑色,偶然也有白色,橫向在硯石中。
   4 萍藻青花   這種青花像萍藻在水面浮動,時隱時現地連成一串,沉入水中觀看,萍藻青花會變得更加活躍。朱竹()《說硯》中說:“沉水觀之,若有萍藻浮動其中者是曰青花。”這種青花色青藍而帶淡紫,往往像重疊起來似的。
   5 雨霖牆青花  又稱點滴青花,其樣像雨中從屋簷往下滴的士雨水,有時似風吹驟雨般,點點滴滴橫斜在硯中;有時似連綿不斷的小雨點。後者是雨淋牆青花的上品,如果這種雨霖牆青花在硯面上全面出現,算是特級絕品硯石。由於這種青花能給人帶來安謐的氣氛,很使人喜愛。
   6)魚仔隊青花  這種青花像一群細小的魚在結隊遊玩,但亦有不同的花樣,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則離群脫伍朝不同方向遊動,有時還會與萍藻青花同時出現,活像一幅魚樂圖。
   7 子母青花  大小青斑點像母子般相伴在一起,有時互相靠貼,有時互相分離,偶然也有同樣大小的斑點並列在一起,如蒼蠅的兩隻眼,因而又稱它蠅眼青花。
   8 蛤肚紋青花  看上去像青蛙肚皮般的色澤,青白黃色,還有白璧色的圓圈。這種青花不算太名貴,即無數白色班點密集一處,沉下水中仿佛會浮動。
   9 玫瑰紫青花  是一種紫藍色的圓形斑點,它不像石眼那樣碧綠有暈,而是一種體形比較大些(綠豆般大小)的圓形青花。它也不像別的青花那樣密集地積聚一起,而是大小疏落分散,往往與其他青花混在一起,最好的玫瑰紫青花是圓形內側像割開的玫瑰,外側為胭脂火捺圍住。如果在其他青花中相混出現玫瑰紫青花,就會形成粗細對比,色澤。深淺相襯,顯得斑斕多彩,更加美觀。古人對玫瑰紫青花賦予吉祥如意的象徵。

此外還有所謂青花結,鵝毛氄青花結等。

青花常見於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硯石中,在冚羅蕉及清代以前開採的宣德岩中亦偶有發現,當然,儘管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的硯石,出現青花的還是居少數。為此自古人對青花均非常贊許,有詩雲:“溫于蘊玉膩於脂,出水青花墨滿池。”又:“白石青花出水鮮,羚羊峽口兩生煙。”另有硯銘:“絕世奇珍,采自丹壑;紫氣重花,青花灼灼。」

蕉葉白,「如蕉葉初展,含露豔麗,紫氣環繞,無比嬌嫩,一派珍奇氣象」蕉葉白又稱蕉白,其特點如蕉葉初展,一片嬌嫩,白中略帶青黃色,最佳的蕉葉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圓形)狀。蕉葉白多出現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羅蕉坑等。白與凍的分別在於蕉白是一片較虛而有形的一片白色東東,而凍則是較實在的一團混濁體,像魚腦之色,凍的四周多有火捺包圍。

魚腦凍的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也有白中微帶灰黃色的,是硯石中最細膩、最幼嫩之處。最佳的魚腦凍應是潔白如晴雲,白中帶淡青色或白中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徹。刻硯藝人,一般都把魚腦凍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魚腦凍的硯石,質地高潔,石質特別細膩、幼嫩、滋潤,一般出現在水岩、坑仔岩和麻子坑。蕉葉白與魚腦凍有些相似,卻不盡相同。從外形看魚腦凍是半圓的、圓的或橢圓的,似在晴空飄拂的一層薄薄的白雲;而蕉葉白則是成片的,白底略帶青綠,並有微量黃色滲透,有嬌嫩的感覺。
    引劉氏言:「魚腦凍是端溪硯石中質地最細膩、最幼嫩、最純淨之處,其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也有白中略帶灰黃色。《端溪硯史。描述:“一種生氣團團(),如澄潭月漾者曰魚腦凍。”又認為“凍”是“水肪之所凝也”。最佳的魚腦凍應該是潔白、輕鬆如高空的晴雲,其白中帶淡青,或白中有微黃略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樣,有鬆軟的感覺,即所謂“白如晴雲,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刻硯藝人一般者把有魚腦凍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有魚腦凍的端石,質地高潔,石質特別細膩,確如“小兒肌膚”那麼嫩滑,一般情況下,在魚腦凍的週邊都有胭脂火捺“包圍”著,這種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為名貴,其色澤鮮豔,紫中帶紅。而在魚腦凍中一般都有青花,大多數是微塵青花、鵝毛氄青花、螞蟻腳青花等。

魚腦凍的形態,具體說來應分為三種:一是浮雲凍,恰如晴天的一朵或幾朵白雲(最佳的色是天青作地色),並有浮雲輕飄、風吹鬆散的感覺。二是圓形或橢圓形的魚腦凍週邊是胭脂火捺,這種魚腦凍似天地之間一團浮雲和水氣運轉,有如“渾沌初開”的氣勢,三是魚腦碎凍,即不是完整的,更不是圓形或橢圓形的,而是錯落疏散,有時像花生米或蠶豆般大小,零零碎碎地錯落分散在硯堂中。

此外還有一種硯工稱之為“蕩”,它沒有凍那樣輪廓清晰和完整,也沒有“白如晴雲”,“松如棉絮”。這種“蕩”好像神話中描寫的仙女,披著白色輕紗,若隱若現,也像晨曦中飄浮水邊的薄霧。它的色澤是白中帶黃,並模糊地透出硯石的地色。可以說是未成熟的魚腦凍。

魚腦凍只有在極少數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硯石中出現,它之所以名貴,不僅因為有很高的欣賞價值,還因它與發墨有直接的關係。魚腦凍是產在含鐵質水雲母葉岩中,夾有極細的泥質扁豆體,經過成岩作用過程,發生鐵質的遷移和聚集。在這種極細的扁豆體邊緣,鐵質被質扁豆體的粘土礦物吸附,使之有大量的赤鐵礦分佈其間成火捺花紋。泥質扁豆體經變質作用後,泥質重結晶為雲母類礦物體合體,不含鐵質的以雲母類為主的粘土礦物扁豆體,稱之為魚腦凍。》

天青,「以一片蔚藍瑩潔,如秋雨過後萬里無雲的天幕為貴。」天青與火捺為相對的,在紫色為主基調的端石上,出現一片青藍微帶灰白色的地方,那就是天青,在青灰或紫藍的基調上出現紫紅的石品,是為火捺,故麻子坑一般多有火捺,老麻尤多。說明白一點,天青就是微塵青花集結之所在,要很多青花集合在一起才形成色灰而蒼藍的天青,故天青極難得。

冰紋,「如春天之冰河化解,以冰裂之間的融線呈千姿百態為貴。」冰紋是水岩獨有的石品,其他坑口一概沒有,故可用以鑒定老坑。一般說來,大西洞老坑擁有較多冰紋,往往一瀉而下數十條,水歸洞則只會偶爾出現數條而已。冰紋凍則是冰紋彙聚,如百川歸流之處的一大片,可以想像為百川回歸形成的湖面,又或是大瀑布,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紋非紋,水非水,只可以壯觀形容。
     冰紋其實是硯石形成後,其裂隙之處為碳酸鹽所代春,故不似水非水,似線非線更不像金銀線般硬朗似的把石材分割開來

金銀線,「以色澤鮮活,長勢優美為貴」。硬度與硯材相若,我個人認為金銀線是缺憾,在宋朝幾乎沒有人會用有金銀線的石材來造硯,但到今天,好的石已絕跡,那缺憾也升格成為富美感的石品了。但事實上,硯堂有金銀線對下墨就好,對觀賞也好,但對發墨而言「絕非好事」!!,太粗,顆粒粗糙。試想想,以不平滑的黃鐵礦和石英去磨墨會有甚麼效果?想像不到的話可以在地下拾一塊石英來試試,一般山頭多的是。

火捺,以紫紅如胭脂,形如古銅錢為貴,名叫金錢火捺。火捺有老有嫩,猶如雞血石的血有活有死,紫黑的為老火捺,下品;色紫紅如胭脂的,上品,一如清爺的那方老麻就有此品。細分則有胭脂暈火捺、馬尾紋火捺、豬肝凍、金錢火捺等。火捺多出現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宋坑等。

老火捺,又引言:火捺又稱“火烙”,古人稱“紫氣奔而回礴謂之火捺”,“聚而為輪謂之金線”。就是說在端硯石中有些部分出現好像用火烙過的痕跡,又如被熨斗燙焦,呈紫紅微帶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無能澤紫中微帶黑,嫩者紫中微帶紅。火捺的類別又分為:胭脂火捺、金錢火捺、豬肝凍、馬尾紋火捺、鐵捺、火焰青等。
  1 胭脂火捺  火捺的中心部位色澤較深,中心向外伸延逐漸變淡,成淺紫帶紅,如塗上胭脂般,由深色漸而變淺色,又像水墨畫那樣濃淡相化,色素嬌嫩。胭脂火捺大多出現在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硯石中,宋坑和宣德岩硯石也偶爾出現。這種火捺的形成是因為在端石中含有微粒狀或粉末狀的赤鐵礦,含量為3%~5%,粒徑為0.01毫米左右,在成岩過程中鐵質礦物經過側分泌作用,相對集中,均勻分佈,便形成這種稠密浸染狀赤鐵礦葉岩。
 2 金錢火捺  其形狀呈圓形或橢圓形,中心部位深紫色,比一般火捺的顏色要深,外形像古時候的銅錢,中心部呈圓形,從內向外一圈圈成輪狀(由中心往外火捺色素逐漸變淡),這種火捺謂金錢火捺或金錢凍。金錢火捺比較少見,是火捺中最為名貴的一種,如果出現在硯堂的中心部位,就更為難得。其成因是鐵質圍繞粘土碎屑為中心發生集聚,形成了球形結核,在成岩過程中形成這種石品花紋。鐵質即赤欣礦,呈粉末狀及微點,含量7%~10%,粒徑0.11毫米左右,赤鐵礦自核心向外逐漸減少,所以中心部位色澤較週邊要深。
 3)豬肝凍  色澤如豬肝色,形體帶圓或橢圓,中心部位比一般火捺的顏色要深些,人們往往稱之為豬肝凍。豬肝凍的色澤與其他火捺相似,它是火捺成熟和完成階段,較一般火捺高級,成為名貴難得的“凍”。豬肝凍也是一種含赤鐵礦的泥質粉砂質組成的結核體,赤鐵礦含量約為7%,與沉積物同時沉積並埋藏起來,在成岩作用過程中,沒有發生鐵質轉移,不斷聚集了周圍的鐵質,形成數重暈圈,它屬同生型鐵質結核。
 4 馬尾紋火捺  所謂馬尾紋火捺,是在端石上分散如馬尾巴紋狀的火捺,條紋呈紫紅色,或橫或斜或成水波紋。馬尾火捺線條流暢,形態自然,粗細相間,別具一格。這是端石中赤鐵礦呈條紋狀分佈所致。馬尾紋火捺多出現在宋坑硯石中(其中以盤古坑、陳坑、全坑尤佳)。
 5)鐵捺   鐵捺像燒焦的鐵。它的顏色較深,蒼黑色略帶紫色。硯堂中有鐵捺的部位石質比其他部位堅硬、耐研磨。
 6)火焰青  這種稱火焰青的火捺,赤紫色稍帶青白色。
    另:凡是魚腦凍、蕉葉白週邊的火捺,一般都屬胭脂暈火捺,而且顏色有變化,不像其他火捺那樣單調,質地也較嬌嫩,與“凍”和“白”混合一起色澤更顯鮮豔。

翡翠斑,「以形狀奇特,色綠濃豔的如其玉為貴」綠如油彩的翠斑翠點各坑口或多或少都有, 圓的叫翡點,條狀或塊狀的叫翠斑,但色如翡翠的只有上佳石材才能見到,我有三方老坑和坑仔都是只有數點,但清爺那方老麻卻有一大條,羡慕。翡翠如要按形分類,則有翡翠紋,翡翠斑、翡翠點、翡翠條和翡翠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