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百年前元上都的歌舞盛事

 zqbxi 2019-02-23

王大方

  蒙古族,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元朝,就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雄伟的上都城,在当时引起国内外人士的瞩目。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上都觐见忽必烈,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专节记述上都的蒙古歌舞、宴饮。至今在蒙古草原地区还传唱着元上都的赞歌。在元人的许多文集中,载有不少关于元上都的诗文,总计五百多首。

  蒙古帝王在元上都的歌舞盛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中可以见到古代蒙古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博大的精神世界,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审美价值。

  一、元上都的宫廷歌舞

  元朝是多民族构成的泱泱大国,各民族音乐舞蹈在上都宫廷中长期流行。元代文人在随从元帝巡幸上都之际,写下了记述上都宫廷歌舞的诗文。根据这些诗歌,可以形象生动地再现曾在上都宫廷中表演的回纥、西夏、女真和汉族的歌舞。兹列举几首元文人所写的民族歌舞诗:

  1、回纥舞

  东凉亭下水蒙蒙,敕赐游船两两红。

  回纥舞时杯在手,玉奴归去马嘶凤。

  (杨允孚《滦京杂咏》)

  回纥,是元代的维吾尔族。“回纥舞时杯在手”,当是一支维吾尔族女性独舞。演员双手叠持酒杯,叮叮当当地叩击,按节奏婀娜起舞,具有典雅华贵的风格。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民间舞蹈中,至今尚有类似这样的“酒盅舞”,看来是源于元代的回纥族《酒杯舞》。但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这个宫廷舞蹈早已变成了蒙古族民间舞蹈。

  2、西夏乐

  蒙古人吸收其他民族的音乐,最早当属西夏乐。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西夏乐便进入了蒙古宫廷。西夏,蒙语称唐古惕,亦称“合失”,乃“河西”之谐音。元朝教坊中设有“河西乐”,专门表演西夏的音乐舞蹈。元代大曲《也葛倘兀》,便是西夏音乐。筝演奏火倪赤,则是西夏人,以善奏《白翎雀》知名。元代宫廷中多有西夏女乐艺人表演西夏乐舞。诗云:

  河西女子年十八,

  宽着长衫左掩衣。

  前向拢头高一尺,

  入宫先被众人讥。

  (见傅乐淑《元宫词百章笺注》)

  3、汉族摆字舞

  这是元代宫廷中表演的汉族集体性歌舞,汉族姑娘(“丽姝”)们载歌载舞,摆出“天下太平”四个字,颇为新奇。杨允孚《滦京杂咏》云:

  又是宫车入御天,丽姝歌舞太平年。

  侍臣称贺天颜喜,寿酒诸王次第传。

  原注云:“至御天门俱下马步行。独至尊骑马直入,有教坊舞女引导,且歌且舞,舞出‘天下太平’字样,至玉阶乃止。”这种汉族《摆字舞》艺术性较高,受到蒙古统治者的喜爱。

  4、朝鲜舞

  元惠宗之爱妃奇氏为朝鲜人,元代宫廷中朝鲜舞很流行。诗云:

  天下承平近百年,歌姬舞女出朝鲜。

  燕山两度逢元夕,不见都人试管弦。 (郑玉《元宵诗》)

  在奇氏时,宫廷宿卫等还会讲朝鲜话,跳朝鲜舞。诗云:

  玉德殿当清灏西,蹲龙碧瓦接榱题。

  卫兵学得高丽话,连臂低唱井即梨。(张昱《辇下曲》)

  二、元上都的盛宴颂歌

  元朝时期,蒙古歌手在上都参加宫廷盛宴时,经常演唱《长生天颂》,高歌《酒歌》、《江沐涟之歌》、《军歌》、《薛禅汗的良驹》、《广阔世界多美好》等。其歌词壮阔优美,经历代传唱汉译歌词保留至今。经笔者多方收集,将这些颂歌汉译部分的列出,其古代蒙古语的歌词尚在深入收集。

  1、长生天颂

  长生蓝天,人生苦短。江河归海,心性本善。

  猛虎狂啸,勇士挥刀。今日年少,明朝垂老。

  湖岸绿藻,汇聚鱼鸟。君子宽厚,友朋相交。

  飞禽走兽,知其族类。人有良知,自当相爱。

  金色世界,地域广阔。何须相残,各自开拓。

  斡难河源。一汪圣泉,我族昌盛,子孙繁衍。

  2、酒歌

  酒为美食之首,乃是土地的精华。

  痛饮苍天之恩赐,我辈其乐无涯!

  君为万民之主,百姓以食为天。

  马蹄踏处皆列酒宴,我辈福禄无边。

  3、江沐涟之歌

  寻找砾石浅滩,强渡那江沐涟;

  趁我们英雄年少,实现那宏伟志愿

  测量旋涡急流,把那江沐涟飞渡;

  趁我们年富力强,实现那远大的抱负!

  古代蒙古人称长江为“江沐涟”,波斯的《史集》在记述蒙古军出征南宋时说:“他们在江沐涟岸上打了一仗,击溃了南家思(南宋)的八十万军队。”(见《史集》第二卷)由此可考,《江沐涟之歌》,是蒙古大军强渡大江时的战歌,其时代为忽必烈即汗位之初。

  4、薛禅汗的良驹

  1260年,忽必烈在元上都即蒙古大汗位。蒙古人尊称他为“薛禅皇帝”或“薛禅汗”,其意为“圣明的皇帝”或“贤明的大汗”。在元朝初年,有一首赞美忽必烈宝马良驹的民歌《薛禅汗的良驹》,其歌词如下:

  薛禅汗的一匹良驹,俊俏机灵的海骝马。

  飞奔在东边的河岸,左路百姓刮目相看。

  疾驰在西边的河岸,右路臣民交口称赞。

  烈性宝马四蹄凌空,只见缨络随风飘动。

  海骝马在山中奔腾,黄羊野兔蹄下丧生。

  海骝马在草原上狂奔,飞禽走兽无处藏身。

  5、广阔世界多么美好

  长生天呵雷声隆,混沌初开宇宙定。

  老少佳宾在一起,围坐欢宴有真情。

  广阔世界多么美好!

  湖边水中多绿藻,鱼儿怎能不栖息。

  主人宽厚又好客,友朋怎么不欢聚。

  广阔世界多么美好!

  三、元上都盛事与诗文描述

  1、游皇城

  除祭祀外,每年六月上都举行的“游皇城”仪式,应该属于元朝皇帝与民间同乐之事,也是元上都最盛大的佛事活动,由帝师主持。“每年六月望日,帝师以百戏入内”,从西化(门)入,然后登城设宴,谓之游皇城是也”。当时诗曰:“红衣飘裾火山耸,白伞撑空云叶丛。王官跪酒头叩地,朱轮独坐颜酡洪。”“红衣”指的是红衣喇嘛,“白伞”指皇帝御用的白伞盖,“朱轮独坐”特指帝师,当年佛事活动之盛由此可见一斑。上都的游皇城起源于八思巴在大都对忽必烈的建言,在大都大明殿御座上置白伞盖,奉为镇伏邪魔护国安明宝刹。每年二月十五,在大都举白伞盖游皇城,仪仗首尾长达30公里。之后每到夏天上都也照此举行。

  2、大宴会

  元代皇帝驻夏期间,上都的宴会频繁而热烈,规模最大的是诈马宴,也叫质孙宴。“质孙”蒙古语意为颜色,“诈马”是波斯语衣服之意,它的含义是参加宴会者须穿每日不同颜色的盛装。皇帝举行诈马宴的时间选在六月吉日,参加者主要是“宗王、戚里、宿卫、大臣”。宴会在北苑大汗的金帐“棕毛殿”共举行三天,出席者必须穿着皇帝颁赐的金织纹衣,包括皇帝在内每人的着装都要一天换一种颜色。宴会开始前,首先宣布成吉思汗的法令,使出席者知所畏惧,以保障宴会能够顺利进行。大宴上的饮食极其丰盛,见诸记载的有“万瓮葡萄酒”、马奶酒、驼峰熊掌、烤羊肉和冰盘冷饮。负责炊厨和端菜倒酒的侍者们,口鼻均用丝绸面纱包住,这或许是最早使用的卫生口罩。在宴会进行中,时有乐师、舞蹈家和摔跤手表演助兴,君臣宾朋也往往齐唱颂歌。一首名为《上京大宴》的诗云:“舞转星河影,歌腾陆海涛。齐声才起和,顿足复分曹。急管催瑶席,繁弦压紫槽……”此外许多重大政务也要在此宴会上决定。蒙古皇帝重视宴会,既显示了大汗对部下的恩惠,也表明对本族古老欢宴习俗之尊重。

  元代著名的蒙古族文人萨都剌,以诗文对上都元宫廷大宴描述道:“凉殿参差翡翠光,朱衣花帽宴亲王。红帘高卷香风起,十六天魔舞袖长。”凉殿,是指皇帝每年到上都避暑的行宫。凉殿是用棕毛制成,排列成阵,每座段的四周都镶嵌美丽的翡翠宝石,在阳光的照射下,绚丽夺目,五彩纷呈。据载,每年农历六月三日,皇帝要在上都举行“诈马宴”。此日清晨,由皇帝亲自赐给各亲王和达官贵人们一色的珠翠宝石、衣服和腰带。盛装的队伍,手持各色的仪仗彩旗,雄赳赳地进入上都城内,皇帝和各大臣、亲王也衣冠楚楚,在一片欢呼声中来到御殿。这时鼓乐齐鸣。鞭炮震响。盛装的马上武士们,在御殿之前竞技斗能,献艺邀功。十六位少女,头上戴着象牙佛冠,身穿大红的销金长裙,云肩鹤袖,锦带凤鞋,手执各种乐器,边奏边舞,仿佛是天女散花。这样热闹的大宴一直延续三天才结束。从萨都剌笔下我们看到了六百多年前宫廷建筑的富丽堂皇,看到蒙古民族的优美舞蹈,也看到了昔日上都的豪华。

  通过以上的描述使我们感到:元上都尽管被焚毁了,但它却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维系着蒙古文化的传统。元上都的歌舞文化经过文人诗集和草原歌手与舞者的传播,得以保留至今。元上都的影响已不仅局限在上都遗址的城墙内外,而成为充满生命力和民族特色的元上都歌舞文化,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生活在内蒙古元上都遗址所在地正蓝旗的蒙古人中,仍然有许多杰出的蒙古民歌歌手、舞蹈家、诗人、画家、琴师、摔跤手,还有优秀的工匠、骁勇善骑的驯马手。国际著名的蒙古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1914—1973),就生长在元上都所在的正蓝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