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个貂儿对东北女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cat1208 2019-02-23

二月春风似剪刀,十二月冬风似青龙偃月刀,东北一到冬季,死亡率就会比夏天高出32%,倒不是因为大街上总冻死酒蒙子,西伯利亚那头刮来的风都带冰碴子,而屋里的暖气管子却烧的直烫屁股,导致东北冬天的室内外温差一整就五十来度,这会加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压力而引发死亡。所以,出门“穿暖和”就成了东北人在冬季的第一刚需。1997年,赵本山在春晚上生动的形容了东北冬天的保护性穿搭:

“大棉袄 二棉裤
里头是羊皮外头裹着布 哪怕是零下四五十度
天它咋冷咱也不打怵 开山劈岭伐大树”

但平时大棉袄二棉裤的穿也就穿了,人活一张脸,树靠一张皮,需要排面的时候穿啥呀?东北人在芸芸众生中选择了貂。大清国那时候就有穿貂的了,但那时候只有皇上和他家亲戚才能穿,后来民国了,那帮土匪头子也跟着穿,暖和,立整,还能抗大风,那时候开始,貂皮就是身份的象征。

后来吹来了改革的春风,大家都忙了起来,看脸的时代也来了,因为很难有人愿意抽出来时间透过外表去了解你丰富的内在,如果长的不好看,那绝不能再穿的寒碜了,那时候也没有始祖鸟和大鹅,人们就把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了,貂就成了新时代冬季时尚穿搭的顶配,也是冬季接见关内外人士的最高礼节,排面。智慧的赵本山在台词中也给出了回应:

“人是衣 马是鞍 一看长相 二看穿”

记忆里身边的婶儿啊姨啊平时日子都挺会过的,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但那时候她们绝对是拉动貂皮产业的先锋,有钱没钱的谁都想有个压箱底的衣服,年啊节啊,重要场合啥的,貂是贵但使把劲也能消费得起,所以,我少时对于冬天的记忆,是毛茸茸的。

但现如今,东北女性对穿貂并没有那么执着了,也并不是不穿貂就配不上金链子,更不是在东北一个女生如果不能拥有一个貂,她的人生就不完整。

首先,科普一下,成为笑谈的高频词汇“穿白貂的扒蒜老妹”,用的并不贴切,因为穿貂吃烧烤并不方便,燎着毛,蹭上油,都不好。假的貂也不能这么造。

其次,并不是老妹比以前都抗冻了,出门就上车,下车就进饭店,穿个貂实在是唔的荒。

还有,东北冬天没那么冷了,现在这边最冷的时候就那一个月半个月零下二十来度,到了二月份,有时天气能达到零上,冻的通透的日子已经没有那么长了。皮草之都佟二堡,也正依靠快手等直播平台苦苦维持着销量。可能是因为西伯利亚那边也不景气吧,这几年在我家这边一冬天下不了几场雪,貂的市场也跟雪一样正在消融。

最后,现在都啥年代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快手直播还是大牌秀场,啥貂不貂,潮不潮的,穿啥不重要,最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本山就明明白白告诉你:

“不管是乡村都市,还是那少女壮男,你穿的是地,你披的是天,走的是阳关道,奔的是日子天,千百年创业艰辛,换来这春满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