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05日 05: 春节特刊/假日悦读■山下英子
山下英子,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断舍离”概念创始人,畅销书《断舍离》的作者。以下是山下英子在“一刻talks”上的分享。 什么是“断舍离” 首先我想说的是,“断舍离”并不是单纯的“收拾东西”。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收拾,而是通过收拾东西,通过整理空间来调整生活和人生的一种方法。 所谓“断舍离”,首先是具有做减法的观念。然后,根据做减法的观念,促使自己本身具有做减法的意识。在具有做减法的意识后,自己来实行做减法的行动。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减法呢?因为现在有很多过剩的现象存在,我们被这些现象紧紧包围着。为了解决这些过剩的现象,意识到过剩会带来厄运,于是通过对这些过剩现象进行“减法运算”,在我们直面人生中的问题时,可以用减法来解决。“断舍离”就是这样的方法。 我在学生时期,有幸和瑜伽结缘,有了学习瑜伽的机会。于是,我从瑜伽中学到了“断行”“舍行”和“离行”。然而那时仅仅是了解到这些概念,自己并没有接受。要说到为什么很难接受这些,因为它让我们要学会断开执念、舍弃、离开。在当时,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结婚之后,我在做家务时发现,收拾东西实在是一件很让人烦恼的事情。而且,我还发现,不容易收拾是因为囤积的物品太多了。我渐渐意识到,相对于自己的住所,相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时间来说,自己囤积的东西太多了。如果可以对自己进行“减法运算”,就可以让自己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 于是,我马上就开始了行动,首先从总是堆满衣服的衣橱开始。尽管衣橱中有很多衣服,但我常常觉得没有衣服可以穿。我通过整理衣橱这件事情发现,那些已经不穿的衣服,也就是用来塞满衣橱的衣服,都是我应该舍弃的执念。 总之,我的“断舍离”是从整理衣橱开始的。 “断舍离”的大原则 “断舍离”就像新陈代谢一样。许多实践过的人认为,通过放手和舍弃,会让内心变得越来越轻盈,“断舍离”本身,实际上就是自己开始行动,需要自己找到自己的规则,因人而异。也就是说,“断舍离”的根本是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创造。因此,“断舍离”没有指南手册。 “断舍离”的大原则是不以事物为中心,而是以自己为轴心。我想用衣橱来举例说明。 我们在收拾东西时,主要是作收纳和整理。然而,在许多时候,原本计划好的收纳会变成填塞。所以,必须要考虑让空间留有余地。比如,我认为收纳空间使用七成就可以了,其余三成应当留作空间的余地和留白。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断舍离”的原则是让事物“活”起来。通过让事物生动起来,让我们也变得生动起来;我们变得生动之后,事物也会变得更生动,这样的相互作用就是“断舍离”的方式。 因此,取用物品必须方便。收拾并不是把物品堆积起来,而是创造出空间,充分利用,这是收纳的根本目的。 “断舍离”没有终点 有很多人因为不能抛弃东西而苦恼。想着要收拾东西,但开始审视物品时,会发现这个东西不能丢,那个东西也不能扔,为此而感到烦恼的人不在少数。 长期以来,有些人总是以事物为轴心来进行思考,所以他们很难把自己解放出来。那些不能下决心扔掉物品的人,他们的普遍特点是不珍惜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相比自己来说,他们还是觉得物品更重要,更爱惜物品。 所以,“断舍离”是一种自我改变的方法。你应该自己来决定你的人生,自己来做选择和决定,你可以从自己周围的事物开始,不断问自己:这个东西对我来说真的是必要的吗?那个东西有什么有效功能吗?从这些小问题开始,不断训练自己,不断累积,向前发展。 通过反复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你自己的态度更加鲜明了,同时又整理了空间,也改善了环境,并通过行动提升了自己的信心。 如今,我们被各种各样琐碎的事物所包围,在过多的事物、过多的信息中,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自己的空间和心灵总是被压迫着,被停滞了。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一件物品开始“断舍离”,不让空间内填满各种物品,通过创造留白的空间,留出余地,让流动复苏。随着这复苏的流动,“断舍离”可以让我们从压迫感和停滞感中解脱出来,让你的感觉和感知也伴随着一起苏醒。 请不要把“断舍离”看作仅仅是整理收拾,“断舍离”是一种艺术,它会让你的人生不断螺旋式地上升。 请一定要学会利用“断舍离”,“断舍离”没有终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