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风采 | 洪健:街道中的人生真味

 zdjphoto 2019-02-24

Fro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上海画报》2019.第1期:观城 · 时代风采

   永不拓宽的街道 145cm×266cm 2018 年



Artist Hong Jian & His Paintings about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in Shanghai

洪健:街道中的人生真味

 

      这栋饱含历史记忆的房子——柯灵故居,正是艺术家洪健此次为“时代风采”主题创作的作品《永不拓宽的街道》的灵感之源。复兴西路,曾是洪健生活过、居住过的地方,保留着他成长中宝贵的记忆。创作构图时,洪健采用的三联屏图式,每条屏都有独立的叙事内容,但合三为一后又形成了平铺直叙的全景式构图,以一种庄严的、丰碑式的形象完整地表现这栋萦绕海上文坛半个多世纪的圣地。

   

      2016 年,位于复兴西路147 号的柯灵故居经过重新修缮后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幢建于1933 年的西班牙式公寓,自20世纪50 年代起就一直是柯灵的居所,前后整整有40 余年。在这里,他完成了电影剧本《不夜城》,撰写了散文名篇《遥寄张爱玲》《钱锺书创作浅尝》和《回看血泪相和流》,还开始了长篇小说《上海一百年》的创作。可以说,柯灵几乎全部的文学生涯都与这幢宅子息息相联,用著名学者陈子善先生的话来讲,“这处老屋不仅在柯灵个人创作史上举足轻重,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坛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这栋饱含历史记忆的房子——柯灵故居,正是艺术家洪健此次为“时代风采”主题创作的作品《永不拓宽的街道》的灵感之源。复兴西路,曾是洪健生活过、居住过的地方,保留着他成长中宝贵的记忆。创作构图时,洪健采用的三联屏图式,每条屏都有独立的叙事内容,但合三为一后又形成了平铺直叙的全景式构图,以一种庄严的、丰碑式的形象完整地表现这栋萦绕海上文坛半个多世纪的圣地。

拂晓·辅德里——中共二大会址 158cm×258cm 2011 年

       画面在内容的处理上也别具匠心,画家在每条屏上都加入了一些独特的物象元素:脚手架支起的防护网与那隐去半条却仍可解读的“让城市更有温度”的标语,隐喻着政府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画面中央醒目的红色电话亭与隐隐打开半扇的门扉,似乎正有人刚刚步入公寓,预示着海派文化的火炬正从老一辈文化学者的手中传递给下一代新人;而排放整齐的一列城市共享单车,在这幢老宅前显得更加鲜明,似乎昭示着上海传统风情在新时代中将同样迸发出风采。

      画家在技法上更是把握住了当代水墨多元化的发展走势与审美趋向,运用传统工笔技法,并适当吸收西方绘画的一些明暗与色彩效果;斑驳的墙体、锈蚀的门窗、老旧的砖瓦、树影婆娑;当传统水墨程式与当代审美视角熔于一炉时,无疑大大拓展了当代中国画审美的表现张力。

春水向东·苏河 No.3 68cm×68cm 2012 年

      然而这样的场景中,是没有人的。这也是洪健在表现老建筑绘画时的一贯风格。没有人,也没有了城市的喧嚣。但与简单的“徒留繁华”不同的是,洪健笔下的建筑往往表现出一种深邃的、若隐若现的人类活动过的迹象。文艺评论家徐明松先生评价为“他在内形式里寻求并构建一种‘场景美学’”,这种场景美学,是画家把所描绘的建筑和街道投射到不同的时空中,并非历史上某个节点,也不是简单的场景叙事,而是累积了文化沉淀后的上海之昨天、今天以及未来。“缄默不是无言,而是一种静穆的力量”,虽然钢筋水泥架构下的建筑看似冰冷,但洪健笔下的每一幢老房子都承载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是人文的温度,是历史的厚度。

雷雨季节(马勒别墅)128cm×128cm 2010 年

      上海人心中最深刻的集体记忆就是上海的建筑。糅合了东西文明交流碰撞而诞生的海派建筑,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风景。不过,中国画家对待山水还是具有仪式感的。这种仪式感源自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位思考。而洪健便将这种中国人在农耕时期所形成的对自然山水的哲思物化为当今城市文明覆盖之下现代人对于居住空间的冥想。我们会很自然地把自己代入到他画中的街道,徜徉于林林总总的海派建筑之间,可能是一名怀着崇敬拜访《拂晓·辅德——里中共二大会址》的参观者,或许是偶经外白渡桥观赏苏州河《春水向东》的游客,抑或是惊异《马勒别墅》精巧别致的路人,也可以是品味王安忆小说中石库门风情的老饕。总之,在洪健的画里,你能看到现实意象与老建筑的时空错置,宛如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回眸一笑,百媚丛生。洪健将自己对上海的人文思考呈现在画中,完成了特有的“上海城市山水画”,是对城市建筑美感的重新审视和对历史风貌的艺术升华。

      十年前,上海市政府推行城市优秀历史风貌保护计划,将分布在全市九个行政区的64 条街道列为必须原汁原味保护的对象。经年沧桑,曾经的梧桐树下、石库门前,在如今现代化生活浪潮的冲击下,可能已变得模糊;但这些尚未消失的街道却记录下了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百年沉浮,所谓“永不拓宽的街道”,不仅仅是政府对海派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也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对老上海旖旎风情的由衷眷恋。柯灵在《人生真味》中写道:“生活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生而有涯,每个人只能读到有限的章节,因此必须认真读。”上海的老建筑和街道便是这样的书,读不完却有真味。在洪健的笔下,变成了令人回味无穷的“上海故事”。    

     

文/ 郝范荣

图/ 洪健



洪健


1967 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

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展览部主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五届上海美术大展“白玉兰美术奖一等

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上海市文联“优秀

中青年艺术家”称号。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

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朱屺瞻

艺术馆、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及个人收藏。



详情请翻阅2019.第1期




《上海画报》

美丽上海的窗口

创办于1982年

是一本以影像记录城市发展

用图文并茂、中英文双语为形式的城市门户画报

合作&杂志订阅|021-54045234

微信ID: shanghaihuaba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