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江县的供销合作事业

 吴越尽说 2019-02-24

汝纯泉  陈伏林

合作事业,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一种进步的经济组合。它创始于19世纪初叶,1811年英国的英格兰北部成立面粉生产合作社,1830年起盛行于北欧诸国。1844年,英格兰开夏郡罗虚戴尔小镇,28名纺织工人集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消费合作社——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他们公然提出要“公平”的口号,以图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有章程和组织原则,被誉为“罗虚戴尔原则,”被许多国家的合作社组织所采用,成为世界合作运动的规范。

开创中国合作事业的是民国7年(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消费合作社”(亦称“消费者协会”),比国外落后一个世纪。据民国政府行政院统计处统计,截止民国218月,全国有各种合作社2763个,其中江苏省1609个,占58.23%

吴江县的合作组织,首起于西南部蚕桑地区。民国13年春,太湖之滨的开弦弓村21户农户成立养蚕改进社。17年,震泽区东庄桥信用合作社和开弦弓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先后成立。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是根据费孝通之姐,女士的建议成立的。采用社员鲜茧入股的方法,实行“共同烘干、共同制丝、共同运销”,为当时江苏省唯一的制丝社。18年,吴江组建了合作指导室,成为各种合作社的指导机关。

219月。全县有各种合作社37个,翌年底发展到98个,235月已达104年,其中:信用合作社71年,蚕业生产合作社28个,蚕业信用合作社3个,生丝精制运销社和蜜蜂生产社各1个。

民国2611月吴江沦陷,合作社的命脉从此操纵在日本侵略者手里,2712月,成立“中国产业合作社吴江准备会”,翌年9月改称“中国合作社吴江支社”。297月,在盛产丝、绸、大米的震泽、盛泽、同里三区分别成立分社,3089月平望、黎里、芦墟、八坼分社亦相继成立,并在北厍、莘塔、周庄(原属吴江县辖区)、南厍设立出张所。32年春,又组织了农业互助社和农业增产协进会。至33年底,支社下属有7个分社、同里农业仓库、盛泽绸业仓库、震泽茧行、吴江直属物资仓库和南门农业仓库。全县农业互助社247个,协进会46所。

民国348月,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是年10月,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接收苏、浙、皖、赣、鄂5省合作事业,特派员办公处派员接收日伪中国合作社吴江支社和各分社,到353月结束。结果以“物资散失,现金被窃,帐册烧毁,无法查考”告终。县基两级社所存一些机械如山芋粉碎机等,包装物及家具变卖后,连同部分贷款回收共计国币149.0495万元。

民国3511月,建立江苏省合作社物品供销处吴江供销站。3610月,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成立吴江县合作社联合社。些时,全县有各种合作社188个,其中:专业社联合社2个,合作农场2个,乡镇级社58个,保级社54个,专业生产社7个,蚕业联合社46年,绸业联合社12个,信用合作社3年,生丝精制运销社1个,消费合作社2个。县联合社先后在震泽、湖滨、严墓、横扇、盛泽、黎里、芦墟成立7个办事处。37年底,全县各种合作社为274个,除县联合社外,有专业联社2个,乡镇级社95个,保级社93个,合作农场3个,蚕丝生产社80个。到解放前夕,名义上尚有各种合作社157个,但多数是有名无实,有经营能力的仅剩13个社,即:震泽、严墓、盛泽、平望、黎里、同里6个办事处和八坼、庙港、陆港、破车港(即马港)合作社、震泽蚕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平沙圩湖田农场和开弦弓生丝精制运销社。

吴江全境解放,供销合作事业从此得到新生。县人民政府生产建设科接管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9503月派人接收联合社的经营机构、建制、名称不变。19519月,建立苏南区吴江县合作总社。19531月苏南、苏北行政公署合并,县总社改称“江苏省吴江县合作总社”。19545月,召开吴江解放后首届社员代表大会,11月,根据中华全国合作总社通知,县合作总社更名为:江苏省吴江县供销合作社。195611月,召开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19584月,县合作社与县商业局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外行文一律用商业局印章。19627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分工的决定》等指示精神,恢复县合作社组织机构。10月,召开第三届社代会。196912月,县合作社与县商业局再度合并,直到19797月重新恢复县供销合作社机构至今。19837月和198612月分别召开第四、第五届社代会,名称为吴江县供销合作联社。

县合作社联合社从接管之日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密切配合各项中心工和,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同时整理建设基层社。195011月建立解放后第一个基层社——芦墟供销合作社。全县旧有的基层社通过整理、撤并、进行重建。19515月建立震泽、黎里供销社,78月建立横扇、严墓供销社,11月建立庙港供销社。195212月建立盛泽、吴溇供销社,10月平望供销社和盛泽电机织物生产社建立。1953年底,全县建有平望、黎里、芦墟、同里、盛泽、坛丘、梅堰、横扇、严墓、震泽、庙港、吴溇、八坼、城厢14个基层供销社和屯村、莘塔、北厍、南麻、青云、桃源、八都7个供销站。195410月,实行以区建社,全县共建城厢、同里、芦墟、黎里、平望、盛坛、震泽、严墓、大庙9个区社和八坼、屯村、莘塔、北厍、坛丘、南麻、梅堰、八都、青云、桃源、横扇、吴溇12个供销站。19595月,各基层供销社和供销站并入当地人民公社,改称供销部。全县计有湖滨、八坼、菀坪、同里、屯村、莘塔、北厍、黎里、平望、梅堰、盛泽、坛丘、八都、横扇、七都(原吴溇站)、庙港、泽震、铜罗(原严墓社)、青云、桃源20个农村人民公社供销部;另有松陵、盛泽2个城镇人民公社供销部。19614月,松陵供销部与湖滨供销部合并,称松湖供销部;盛泽镇供销部并入盛泽农村公社供销部。19624月,各地供销部仍恢复为供销社,并增设芦墟、金家坝、南麻等3个供销站。19634月,以经济区域建社,全县建湖滨、八坼、同里、北厍、芦墟、平望、横扇、盛泽、坛丘、铜罗、震泽、七都、黎里13个供销社和菀坪、屯村、金家坝、莘塔、梅堰、庙港、南麻、青云、桃源、八都10个供销站。196511月,莘塔、梅堰、南麻、庙港、金家坝、屯村、桃源7个站上升为供销社,19729月,又有菀坪、八都、青云3个站升供销社,从此全县为23个基层供销社,至今未变。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合作事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把合作事业作为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要建立中央、省、市、县、区的合作社的领导机构。”并告诫人们,如果“单有国营经济,我们就不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全国解放后,国家为扶助合作社商业的发展,从多方面给予照顾。首先国营商业从货源上优先照顾,价格上实行优待。195010月,统一规定主要商品优待率按当地批发价倒扣:棉布、植物油2%,细粮、百货、煤油3%,粗粮4%,食盐5%,煤炭6%19511月扩大品种和优待率:棉布6%,大米、面粉、食盐、粗粮7%,白糖、煤炭8%,碱面10%,煤油12%。因此,当时各基层社对社员采取廉价配售,实行优待价,亦称“社员价”,直到19552月为有利于“对私改造”,实行统一市场价,才取消国营对合作社的优待,国合统一牌价。其次很行、税务和铁路运输同样对合作社给予优惠。如,银行对合作社的长短期贷款,利率比对国营商业低10%;税收对新成立的合作商业一年内免缴所得税,上下级间调拨商品免缴营业税,所有合作商业的营业税比规定减缴20%;铁路运输部门对合作社货运费降一个等级。由于国家的扶持照顾,供销合作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民涌跃入社,深得社员之心。经过50年代的“国合三次分工”,供销合作社成了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起到国家和农民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供销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根据“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加强了对农村市场的领导;结束了私营商业在农村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农民免受中间剥削;按照党在过渡进期的总路线精神,逐步把小农经济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切断农民与城乡资本主义的联系,促进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小商贩、小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大力收购农副产品,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轻工业原料和出口资源,满足城市居民副食品的需求,为农民推销产品、增加经济收入、组织工业品下乡,满足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根据统计资料,吴江县供销合作社历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950年占全社会零售总额(下同)21.35%1955年占29.64%1962年占32.61%1965年占39.11%1980年占35.94%1985年占30.85%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供销合作社从1983年起,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环绕“官办”改“民办”这一核心,从恢复“三性”入手,进行供销社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经过“五次经营战略转移”,积极探索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和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强化服务,开拓经营,搞活企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坚持物质与精神、效益与管理、搞活与监督两手抓。吴江县供销合作事业,在改革中前进:(一)民办因素增加。社会股金1982年底为31万元,1988年发展到1244万元,增长39.1倍;股金分红19818.78万元,1988286.2万元,增加39倍;1988年底农民合同工达到960人,占职工总数22%,其中担任商店以上领导职务的有53名,有33名农民代表参加社务管理委员会,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二)网点设施增加和改观,经营范围不断扩大。营业用房面积从1982,到1988年达到,增加26.2%,有17个基层社拥有以上的集纯商、饮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大楼。经营范围原来只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副土特产品购销,生活资料7大镇仅限于日用杂品,16个农村供销社虽经营棉布、百货、小五金,但范围极小。目前已发展到五金交电、家用电器、棉布针织百货、煤炭、石油以及各种建筑材料,经营品种从19825248种,发展到1988年的8757种,增加66.86%。经营上批零兼营,打破一购一销的旧格局。(三)各类经济指标显著增长。销售额198222851万元,1988年上升为60506万元,增长264.78%,其中批发总额19821471万元,1988年达10600万元,增长720.6%;利润1982405万元,1988年为1639.01万元,增长304.85%;人均创利19821370元,1988年为3698元,增长168.75%。(四)供销社办工业初具规模。从原来酱制品为主的作坊型工场,发展为拥有冶炼、建材、服装、丝织、化工、食品等8个大类,42个工业企业,1988拥有1064万元固定资产,工业产值4812万元,创利299.74万元;并有一批化工产品(香豆素、双氢氨、硝酸胍)、土特产品(小黄瓜、合掌菜)、服装等成为出口创汇产品,创汇额达65万美元。(五)对国家贡献逐年增加,职工生活逐年改善。1982年上缴税收154万元,1988年为663.15万元,增长4.3倍。职工人均收入1982942元,19882120元,增长125%;职工住房条件改善,1986年底为,比1978年增长7.8倍。并普遍办起工会活动室、图书室、托儿所,丰富了文化生活,解除了后顾之忧。(六)增强了服务功能,扩大了服务领域。从过去的“支农组副”,拓宽为“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的大农业服务。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基层社增设肥药代销点,1984年至1988年,530年肥药代销点支付手续费262.9万元,用于肥药购销倒挂补贴250.57万元;1983年至1988年用于发展多种经营扶助资金、银行贷款由供销社贴息427万元;按照“自愿互利”原则,供销社牵头探索性地试办了各种专业生产合作社、协会98个,入社(会)农户1532户,有养鱼、养禽、林果(苗)、哺禽、食用菌等生产社,劳务合作社和个体商贩协会等。与乡村联办工厂14家,并建立厂商挂钩制度,为乡村工业提供原辅材料和推销产品,1988年为乡村工业服务总额16124万元,占总产值6.5%。(七)购销功能不断增强,全系统拥有980人的专兼职采购、推销员队伍,建立各种形式的比较稳固的横向联合单位250个,1988年计划外购进3.3亿元,占总销售的54.45%。基层社一业为主,综合经营,社社建立工业品批发公司;县公司专业划细,从原来3个公司发展为12个专业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全方位的经营格局初步形成。销售总额从1982年的3766.53万元,发展为1988年的23480万元,增长5.2倍。(八)供销社实力日益雄厚,两个文明双丰收。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982年为1094万元,1988年达4021万元,增长267.55%;自有流动资金从1982年的1431万元,增至1988年的1583万元,增长10.62%。县联社先后被评为省扶贫先进单位、省法制教育先进单位、省供销系统先进单位、苏州市为农服务先进单位,连续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和县级先进集体;42个基层单位有26个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坛丘、芦墟、平望3个基层社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吴江县供销合作事业的兴衰起伏和今昔相比,使人们悟出一条真理:合作社组织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工具”,)它在剥削者手里,是一种剥削工具,在侵略者手里,便是经济掠夺工具,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掌握的劳动人民自己的手里,才能真正为劳动人民服务,利国利民,造福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