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得聪明只是优势,活得明白才是本事!

 昵称49030363 2019-02-24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一个人算聪明人,而了解自己则可以算是个明白人。

这显然是说,自知者比知人者更智慧,更透彻。为什么?

实际上,自古以来都是知人容易知己难。

中国有句古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就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老大难的事情,哪怕是一个文盲,用最笨,最低效的办法——和他相处久了也能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要做到“自知”就难多了。为什么?

斯文森(Svenson)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如果要评价自己的驾驶水平在一群人中的位置,90%的人都会说自己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以上,而很少有人说自己比平均水平要差。

但是事实上,根据平均水平的定义,有50%的人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就一定有50%的人驾驶技术低于平均水平”。

这就是“自知”比“知人”更难的原因——人们习惯性高估自己。

高估自己,是人的本性。

1

善于自知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三国时候的杨修,其聪明家喻户晓,多次能够明了曹操心之所指。但也因此遭来杀身之祸。按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曹操杀杨修是因为这样几条原因:

一、曹操命人建造了一座花园,建成后他去参观,然后在门上写一个“活”字,人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杨修告诉那些工匠,门里加一“活”字,是“阔”,曹操嫌花园的门太宽了。工匠们按杨修说的进行了修改,曹操果然高兴,但对杨修“心甚忌之。”

二、曹操总担心有人会暗中谋害自己,就对人说自己会梦中杀人。后来果然在睡梦中杀死一名内侍。在安葬这名内侍时,杨修说:“丞相非在梦中,君在梦中耳。”曹操听说后“愈恶之”。

三、在曹植和曹丕兄弟的问题上,曹操怀疑杨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四、曹植回答曹操的问题时,常对答如流。曹操后来知道了是杨修教的,大怒,这时已有杀杨修之意。

最后,曹操借传口令“鸡肋”事件,杨修揣测曹操有退兵之意而将杨修杀了。

通常,高估自己的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聪明。他最难过的关则是,忍不住不向别人展示其聪明。

就像杨修这样,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唯恐天下不知自己的聪明。结果往往是聪明人做糊涂事,断送了自己的天赋和前程。

因此,即便你有善于知人的“智”,也没什么好神气!善于自知才是“明”,才是有大智慧的明白人。

2

怎样才是善于自知?

刘邦说,论筹集粮草,安抚百姓,他不如萧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不如张良;克敌制胜,攻坚克敌,不如韩信。但他很清楚,这些人都需要一个平台,而自己擅长的就是帮助他们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结果,这些能人将才都归附在刘邦手下,各尽其能,成就了刘邦一番伟业。

清楚自己的所知、所能,同时也清楚自己所不知、所不能,就是自知。

清乾隆时,有人上书皇帝说,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匾额上的三个大字“至公堂”是严嵩所书。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在这样一个为国家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竟然悬挂的是大明奸臣的手笔,一是显得我大清无人,另外也不利于树立以德治国的导向。

乾隆一听有理,便下令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选出最好的以代替之。

除了让别人书写,乾隆自己也禁不住提起笔来。他素来好舞文弄墨,每到一地、每经一事都要吟诗作赋,挥笔题字正是手到擒来,至今乾隆留存下来的诗有一万多首,虽说精品不多,但身为皇帝,才气已然相当不错。

他的书法师法颜真卿、柳公权、赵子昂、董其昌等的正统书法风格,雄浑、厚重,充满阳刚大气的帝王之气象,在今天看来,也是难得的上品之作。

但,等他收集了满朝文臣所书的作品,又加之自己的御笔,经认真比对之后,竟发现没有一件可与严嵩所书三个字相比。

于是,乾隆叹口气,下令将所有作品尽毁,仍然让奸臣的字高高悬挂。

乾隆为什么能够开创一个盛世帝国?

其实从面对前明奸臣严嵩的题字这件事情上就看出来了,他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

有自知之明的人,一大优点就是乐意接受自己的短板和缺陷,而不会轻易高估自己。因此,他们做起事来,往往是基于事实,自然就更接地气。如此,想不成事都难。

而不自知的人呢?喜欢找感觉,做起事来也往往基于感觉,所以,事情多飘在空中,而多败事。

简言之,任你才华一身,聪明一世,都不及自知一世。

只有自知之人,才能做明白人;只有明白人才能做明白事;只有做明白事,才能成大事。

所以,请记住:生得聪明只是优势,活得明白才是本事!

作者:乌蒙布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