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出生于广东南海,十岁的时候,报名考取了清朝官派首批赴美留学幼童班,以一介幼童之身,远赴重洋。 走之前,经父母之命,与谭家四岁的女儿谭菊珍定了娃娃亲。 詹天佑在大洋彼岸求学多年,学洋文,学技术,也不可避免地接触西方观念的熏陶,逐渐从一个幼童长成了有为青年。1881年,他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同年回到中国。 回国后,他先后在福州、广州从事洋务工作,期间还参加了马尾海战。随后进入中国铁路公司,并很快崭露头角。 在兴建唐津铁路时,需要修建一座跨越滦河的大铁桥,英国、日本、德国的工程师都失败了,詹天佑力排众议,创造出'气压沉箱法”,最终滦河大桥最终顺利建成,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存留至今。 他最大的成就还是京张铁路。在英俄等国家都等着看笑话的时候,他一路攻克艰险,创新许多施工方法,这项被认为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最终不但提前两年顺利完成,而且工程费用只有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 回国后,他在父母主持下和妻子成了婚,婚后,谭菊珍随着詹天佑四处辗转,8个子女出生于广州、直隶林西、山海关、锦州、北京五个地方。铁路修到哪,俩人就把家安在哪。1912年,詹天佑被聘为粤汉铁路会办,他亲自设计监造了一幢欧式风格的两层小楼,一家人终于在汉口安定了下来。 詹天佑的工资一个月将近1000两银子(约合现在的人民币40万元)。当时,蓄妾之风相当盛行,甚至还流行着“粤人好蓄妾”的说法。广州大商人潘士成有50多个小妾,康有为有6个小妾,梁启超是中国最早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学者,创立了 “一夫一妻世界会”,然而在晚年也纳了小妾王桂荃。“留学精英”如严复、唐绍仪、马寅初等,也娶过小妾。 詹天佑却坚持一夫一妻,谭菊珍常年有肺病,卧病在床,久治不愈,无法照料丈夫生活。有人巴结詹天佑,要给他找个小妾,被詹天佑坚决拒绝了。 谭菊珍平时吃饭较慢,常常饭未吃完,饭菜先已冷了。詹天佑就专门设计订造了一套保温餐具,供夫人专用。因夫人名字里有“菊”字,他在汉口的院子里种满了菊花,每到秋天,满院芬芳绚烂。 他平时对孩子爱护有加,曾给国外的同学写信:“寄上160元汇票一张,请为我购书。余下的钱,可否分心为我将其全部购买小金币?我的孩子们很喜欢这些小金币,每天都向我念叨……” 京张铁路上,职工大多十分尊重妻子,家庭普遍和睦。因为詹天佑认为男人必须敬爱妻子,不爱妻子的男人,也必定不会忠于事业与朋友,夫妻争吵,“过必在其夫”。 1919年,詹天佑因为心脏病和疲劳过度逝世在汉口。他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生前意愿,移灵北京安葬。夫人后7年逝世,与詹天佑合葬于北京西郊。 学业出类拔萃,事业名留青史,在功成名就、获得高官厚禄之后,对当初包办婚姻定下的妻子仍旧始终如一,从无风流韵事。对于谭菊珍来说,嫁给这样的丈夫,可以说在晚清时代是非常幸运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