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聘娶九女——春秋战国时期的媵妾

 花小鼠 2019-02-24

大家都知道古时“妻”和“妾”的区别,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介于妻和妾之间的称呼叫做“媵”,读作“yìng”。

一聘娶九女——春秋战国时期的媵妾

《东周列国志》中讲到齐国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句描述:“僖公为诸儿娶宋女,鲁莒俱有媵。”用现代文解释意思是说齐僖公有个儿子名叫诸儿,齐僖公为他这个儿子娶了宋国国君的女儿为妻,鲁国和莒国都出了媵。

这齐僖公为子娶宋君的女儿关鲁国和莒国什么事?这“媵”是什么?如果不清楚周代的媵妾制度是看不懂《东周列国志》中所说的这句话的。

一聘娶九女——春秋战国时期的媵妾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中解释道:“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左传》中也有记载:“凡诸侯之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

什么是“媵”?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或世子(未来国君继承人)迎娶他国国君的女儿为妻,那么出嫁国除了要嫁出一个成为正妻的公主外,另外还要选两个公主的姐妹一同陪嫁过去,如果公主没有待嫁的亲姐妹了,那么就要选国君的侄女补充。这样其实就是一共嫁出了三女。这还不算,和嫁公主之国同姓的诸侯国中还要有两国也要出陪嫁,每国选三女,可以是该国国君的女儿或侄女。这样,诸侯一聘就娶回了九女,以后就不能再娶了。这九女中除正妻外,其余八人就是“媵”,也称“媵妾”。但“同姓媵之”的规定似乎强人所难,在春秋战国时期往往只要有国出“媵”也就行了。于是《东周列国志》中“僖公为诸儿娶宋女,鲁莒俱有媵”的语句就不难理解了。

一聘娶九女——春秋战国时期的媵妾

春秋战国时期的“媵妾”和后来的“妾”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作为“媵”的女人都是王室之女而非普通民女。“媵”的地位仅次于王后,媵以后也可能会被立为王后,她生的儿子也有机会当上储君,以后接王位。而后来的“妾”是不论出身的,嫁到夫家后是没有什么地位的。

大家熟知的《芈月传》中的芈月在历史上就是以媵的身份陪嫁到秦国的,最终她的儿子还当上了国君,即秦昭王。(参看我在上一篇关于芈、熊、屈三姓由来的文章中有述)

一聘娶九女——春秋战国时期的媵妾

“媵”在周代之前并不是特指“陪嫁女”,而是“陪嫁物品”。到了周代各诸侯国为了政治联姻,“媵”就有了新的属性。有了“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的规定,“媵妾”就成了一种政治制度。秦始皇灭六国后,随着诸侯国的消亡,加之帝王的贪婪,“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的规定也限制不了帝王了,媵妾制度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后宫佳丽三千”。

“媵妾”作为一种制度虽然随着秦帝国的大一统消失了,但作为陪嫁女的“媵”却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存在着,只是含义又有所变化,没有了周代的严格规定,没有了严格的身份与人数的限制。

直到唐朝时唐肃宗将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回纥的葛勒可汗,同时还将荣王的女儿作为媵妾也陪嫁了过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