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篇 阴阳别论 三、阴阳相过、五种脉象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钩脉:那鼓一阳是钩脉,是心脏的脉,就是摸到一个鼓脉。 毛脉:鼓一阴曰毛,如果只有一个,在寸部的阳线,称为毛脉,是肺脉。细细像根毛一样的,毛是浮在表面上,很轻微的,摸上去中间一条硬硬的,旁边是平的,就是毛脉。 弦脉:很急,像急刹一样,很就是肝脏的脉。 石脉:脉一直挺在那边不动,像石头一样,这是肾脏的脉。 溜脉:关下为阴,关上为阳,阳在上,阴在下,如果脉跑上下晃来晃去,还常常忽大忽小,有时在阳的位置忽大忽小,有时在阴的位置忽大忽小,就是阴阳相过,就是溜来溜去,跨过了脾脏的位置,是溜脉,溜脉是脾脏。 沟为心,毛为肺,弦为肝,石为肾,脾为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正常人因为有阳在表,阳可以把皮毛孔合到,阳会那么听话是因为阴在里面,两个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相反,如果阴在里面相争,五脏之间不平衡,叫阴争,本来是应该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变成了肝木克脾,心火克肺。 阳本来是在外面,受阴的节制,相争的时候,阳就是不晓得帮谁,阳就不稳定,这是阳扰于外,这时破坏了胃肠,魄是肺,津液就会往外散,四逆,指手脚会冰冷,因为津液丧失掉了,肺里面会干燥,这时候就造成喘鸣,有病变的现象。正常人,心脏的火是搏动,火克金,这两个很平衡的时候,心脏的火是下来,直接进入小肠,肺里面的津液会从肺里面回到肾脏那边,金生水,所以上焦阳不管是心脏的热,还是肺里面的津液,都是往下沉的。 五、手之正常色、阴盛阳虚症 阴都是往上升的,所以肺里面的津液来自大肠,大肠因为围绕着小肠,小肠的火,把大肠里面的水分气化以后,水才会回到肺里面变成肺的津液。 肝脏是木生火,心脏里面血的源头来自肝脏。 手正常都是粉红。肺是西方金,白色,心脏是赤色,心脏很小,肺很大,所以白多红少 。上焦到了手手掌的时候,上面是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见阳知阴,手掌就是阴,可以看到白,一点点红混在一起的颜色,就是粉红色,是正常的。 正常的肝脏把很好的血送给心脏,木生火,那心的这一滴血就很漂亮。如果有一天肝脏出问 题,肝脏一大块被占领掉了,可能是肝硬化或者肝癌,那血还是同样要回到肝里面,发现已经被人家占领了,这个血还没有解毒的时候,就一大堆血一就冲到心脏里面,心脏本来是一滴血,现在是一箩筐的血,红的太多了,白的变少了,手掌变红了,红越来越暗。常人的红是鲜红,如果变成暗红,肝有问题,手掌一看都是暗红 六、正常之阴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正常的阴,身上的血都是阴,阴要很和平,不要有风浪。如果如果有一天阴太胜,太壮大,就是阴胜阳虚。 阴之所以会和,是因为有阳在里面,比如水,有阳在里面,万物都是来自于水,没有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生存,就是大原则。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阴气过盛会造成阳虚,会把阳气打散掉,阳气一散就无法治阴,阴就散掉了。 阴散的方式很多,可能是太阳开了,不断流汗,还有大小便失禁。 阴胜,往外走,阳虚掉了,阳虚掉了合不住,收不起来,收不起来,这个就是因为阳虚会造成阴胜。 七、 腑脏之满实 脏本身收藏可以满,不可以实,腑可实,不可满。举例:比如胃,吃了很多东西没有关系,因为一消化,食物就跑到小肠去了,跑到小肠里以后,变小肠是实,而胃就是空。所以腑可以实,但是不可以满。 满:充满,如便秘。 实: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在里面。 肝实的话,木生火,会让心脏的速度变得很快,所以肝阳很亢是因为里面有实。肝阳没办法待在里面,就往外走,肝木出来就遇到火,心脏跳的非常的快,到八九一息,正常是五下。 中医跟《易经》有关系,五数是最标准的,太过或不及都不行。 肝生心是相生,为之生阳,但阳亢了,亢是指太多了。 心和肺谓之湿阴,心脏和肺本身是互相制衡、相克的。 肺和肾谓之重阴,肾本身收纳来自肺的营养、津液。肾有病时肺还是继续提供它很多的营养、津液,就加重了它的压力,这是谓之重因。 肾和脾谓之辟阴,死不治。常人的脾土克肾水的,就是土是治水。有两种解释,一般字面上的解释是有积水要强脾,把水排出去。真正传神的想法是,肾的本身有阳在里面,叫肾阳,即是动力,所以有力量,可以举重物,可以有智慧,可以有记忆,阳要固守在里面就要靠土,阳要能够潜在里面,所以肾是寒水,阳躲在水里面,要靠脾脏,因为脾能治水。 中医开处方,肾阳不固,阳主开合,有一些北派的经方家就用一些固心的药,脾脏一加强,土可以治水,这才是根本。有水肿的时候要治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肾阳不固的时候要去治脾就是这个道理。 八、正常之脏腑结阳/结阴 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指胃气)结,谓之消。三阳(指太阳,小肠和膀胱)结,谓之隔。三阴(太阴脾和肺)结,谓之水(寒水)。一阴(厥阴肝)一阳(少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阳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指太阴土)俱搏,二十日夜半(木时)死。二阴(少阴心和肾)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厥阴肝和心包)倶搏(正常的阴脉要沉隐缓),十日死。三阳(太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太阴)三阳(太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阳明)倶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结阳就是阳气被封掉了,受到阻力了,如同被绳子绑住了,阳气受到阻力。人的四肢是阳,身体是阴,如果阳结四肢就肿起来了,因为阳不行的话,阴就会胜。 结阴,如果有个脏被结到了,血进不到脾脏里面,因为阴藏血,阴脏里面都是血,进不去了血要回逆,回逆流出来,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就是有一个脏因结住了出来是一升,大概 40CC 的量。两升的量的时候就代表两个脏结到了。三升是三个脏结到了。排水有可能从大便排,有可能从小便排,有的时候吐出来。 如果阴阳结斜,多阴少阳,阴阳同时如果受阻,这个时候如果呈现出来是阴胜阳弱的时候,称之为石水,主要的症状就是小腹肿,就是指阴阳结住了。 二阳结,胃气被结,它没有办法往下散,一直往上升,常人饮水入胃的时候,在胃就直接散发掉,被身体吸收掉的,饮的水不会进入小肠,再进入大肠。如果饮的水进入小肠或者进入大肠,这个人就是下利的,因为太冷了才进得去,水混在食物里面可以下来,进到小肠里面去,食物里面的水跟一般喝的水不太一样。如果胃的阳结住了,这个热气没有办法往下走,这个热往上升,造成胃非常的热,水一喝下去就气化掉了,这是消,消渴。比如糖尿病就是类似这样子。 三阳结,指太阳的小肠和膀胱如果结到,为之隔,小便就不出来了,太热了,小便就没有了。 三阴被结到,谓之水,寒水,正常人身上非常多的气,这个气如果是阴结,就是里寒,这个气就没有那么热,气本来就来自水,气体就会化成为水。正常人全身的水是气化的状态,但如果寒结在里面,原来气化的水就转换成变成冷水,就在身体里面堵到,溢是三阴结,三阴指太阴的脾脏还有肺脏。 如果是一阴一阳结,一阴是肝,厥阴经,一阳是少阳,这个时候产生喉痹,喉咙会有问题。阴搏阳别,阴这里就是讲脉,阴的脉非常的大,搏指一直跳动很强,阳别就是本来是一条脉嘛,现在分成两条,怎么变两条了,跳来跳去这就是孕脉。实际上在神门内侧这里还有个脉,就是讲少阴的脉,是小孩子的心脉。 阴阳虚,阴脉、阳脉都是虚症的时候,病人同时有下痢,肠痹,下痢不止,很危险,虚到极限了,因为阳阳就没有,阴一直往外散,摸到脉又是虚的。如果是到阴脉上面摸到,代表病人在出汗,汗流不止,因为阳,阴脉往外走。 正常的阴脉是沉、缓、隐,在下面的阴脉跑上来变阳脉,就代表里面的阴,阴就是津液,跑出来就代表病人在盗汗。正常人流汗是运动以后才流汗 如果尺脉是虚的,寸阳脉是搏到的,这是崩,病人大量出血,虚脉就是轻轻摸,可以摸到脉,按到骨边就没有脉了,正常的阴脉尺脉是到骨边的,人虚时阴脉会浮起来,摸到有点一点点脉,可是按下去的时候脉就不见了,这就是阴,阴脉是虚脉,虚脉的时候,阳脉是寸脉力量很大,代表阳一直往外走,就是血崩的现象。 三阴俱搏,太阴包含了脾脏和肺脏。半夜是木气,木气当旺克土。 二阴俱搏,少阴就是心、肾。 正常的阴脉呢要沉,要隐,要缓,不能够太搏太强,搏就是太强。 三阳俱搏且鼓,指太阳的膀胱和小肠,不但速度很快,而且硬的像像鼓一样挺起来,摸上去有一个东西顶到的感觉,脉不是一条,而是鼓着的状态,这是很危险的。 三阴、三阳俱搏且鼓,太阴脾主心腹,管阳,管四肢。 二阳俱搏,如果阳明脉搏,速度很快,这是阴没有了。其病温,温就是温热的病。张仲景的《伤寒金匮》里的药,一剂就就能看好温病。
|
|
来自: 钢铁虾f1y83lb9 > 《内经课程网上整理》